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数字技术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惠恭健 陆敏芝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15,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影工业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聚焦近2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武侠电影原有的生产工艺、运作机制,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还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影工业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聚焦近2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武侠电影原有的生产工艺、运作机制,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还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本质属性提出了重新思考的要求。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的经典武侠片《少林寺》(1982)和《卧虎藏龙》(2000)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在数字技术语境下中国武侠电影所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困惑和面对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中国武侠电影 美学 动作影像 虚拟现实
下载PDF
从校正系统探究动作影像的“打击感”
2
作者 张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64,共7页
近年来,“打击感”已然成为动作影像追求的新重点,人们热衷讨论“打击感”如何形成,却很少对其来源进行探究。如果我们将一场“打斗”视为一次通信,则会发现动作影像在电影和游戏中的表达,分别遵从了两种不同的通信模式。在电影中,动作... 近年来,“打击感”已然成为动作影像追求的新重点,人们热衷讨论“打击感”如何形成,却很少对其来源进行探究。如果我们将一场“打斗”视为一次通信,则会发现动作影像在电影和游戏中的表达,分别遵从了两种不同的通信模式。在电影中,动作影像的表达遵从一般通信模式,依靠信源、编码的拓展和升级来推动进步;而在游戏中,动作影像的表达遵从近似校正系统的通信模式,这一模式让动作影像的表达依照“操作-反馈”循环的逻辑演进,并随着技术进步逐步摆脱电影的影响,发展出以“打击感”为重的动作影像新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影像 通信模式 校正系统 打击感
原文传递
中、美、日动作电影影像风格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媛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共2页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动作电影在影像风格上的差异,从一个小切口处审视文化对影像的塑型作用。中国动作影像中惯用慢速播放和动作叠加的方式渲染动作的美感和文化韵味;美国动作影像中更注重经营速率,以跳接的方式展示美国...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动作电影在影像风格上的差异,从一个小切口处审视文化对影像的塑型作用。中国动作影像中惯用慢速播放和动作叠加的方式渲染动作的美感和文化韵味;美国动作影像中更注重经营速率,以跳接的方式展示美国的速度景观;日本剑道电影中讲究静、动、静的独特节奏,以肃杀的气氛传达武士道精神。三个国家对动作电影影像风格的不同诠释表明"影像是一种物化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影像 慢速播放 跳接 日本剑道
下载PDF
慢动作影像实时反馈在网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以正手击球为例
4
作者 张惠军 孙晓丽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第29期245-246,248,共3页
本文以网球课中的发球技术教学为例,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慢动作影像实时反馈法对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及时... 本文以网球课中的发球技术教学为例,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慢动作影像实时反馈法对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及时改正动作,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本方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培养自信心,使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授课时数内获取更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时间效益,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也有利于完善和丰富网球教学方法体系,为体育课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影像实时反馈法 网球 正手击球 技术教学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德勒兹与巴迪欧电影理论比较研究——以文德斯《虚假的运动》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新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1-207,共7页
吉尔·德勒兹和阿兰·巴迪欧都是法国电影哲学家中的翘楚。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两位思想家都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理论,并将其延伸到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解读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虚假的运动》就是两人电影作品... 吉尔·德勒兹和阿兰·巴迪欧都是法国电影哲学家中的翘楚。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两位思想家都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理论,并将其延伸到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解读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虚假的运动》就是两人电影作品解读中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解读之间的比较,我们不仅能够对德勒兹和巴迪欧的电影理论分别取得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初步把握两种电影理论以至哲学理论之间的同与异。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也会得到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影像 动作影像 事件 理念 电影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