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颜强 张雪萍 +2 位作者 白洪忠 郑立恒 张庆 《中国综合临床》 2013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按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分两组(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对可能影响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按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分两组(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对可能影响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在收缩压、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短期预后、血肌酐、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与高血糖(OR=1.135,95%CI:1.003~1.284)、卒中史(OR=1.133,95%CI:1.007—1.276)、短期预后(OR=5.987,95%CI:1.441~24.873)有关,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与吸烟史(OR=0.003,95%CI:0.000~0.376)、血肌酐(OR=0.509,95%CI:0.328~0.790)、高甘油三酯(OR=0.054,95%CI:0.004—0.645)、高LDL—C(OR=0.096,95%CI:0.015~0.608)有关。结论血管性危险因素对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所施加的效应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循环颅内动脉狭窄 循环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
作者 梁建锋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71-73,77,共4页
目的 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 目的 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rCBF、rCB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时采取支架成形术和药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其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药物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