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推销员之死》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夫玲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运用丰富的戏剧手段再现了主人公威利·娄曼一生中遭受的一系列创伤,揭示了美国社会普通人的精神危机以及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同时,米勒还探索了威利受创的个人和社会原因,意在批判30年代西方... 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米勒运用丰富的戏剧手段再现了主人公威利·娄曼一生中遭受的一系列创伤,揭示了美国社会普通人的精神危机以及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同时,米勒还探索了威利受创的个人和社会原因,意在批判30年代西方社会的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摧残。因此,从创伤理论视角来解读这部戏剧,不但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主人公的悲剧生活,而且还可以从一个更新的视角解读剧作家的创作,探究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人及其存在价值的忧虑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 创伤再现 创伤根源
原文传递
《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杜珊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4期123-124,127,共3页
《特别响,非常近》在"9·11"事件背景下,讲述了九岁小男孩奥斯卡丧失父亲后疯狂寻锁的经历。拟在创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读小说中不同时期各色人物的创伤体验以及创伤复原,呼吁更多人关注身边的创伤群体。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创伤再现 创伤记忆 创伤复原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的创伤叙事——评《“9·11”之后的创伤诗学:数字化当下的创伤再现》 被引量:2
3
作者 梅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美国“9·11”事件以来的创伤经验,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媒体景观连结在一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创伤经验超越了不可言说的局限,使得情感沟通的过程性和对话性显得尤为重要。媒体的广泛介入,引发了关于创伤的虚拟... 美国“9·11”事件以来的创伤经验,已经不可避免地与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媒体景观连结在一起。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创伤经验超越了不可言说的局限,使得情感沟通的过程性和对话性显得尤为重要。媒体的广泛介入,引发了关于创伤的虚拟性的讨论,并强化了民族主义主导下的集体创伤记忆模式。卡特琳娜·杜恩的学术专著《“9·11”之后的创伤诗学:数字化当下的创伤再现》分析了后“9·11”创伤叙事面临的挑战和契机,指出需要建立新的参数去理解创伤与创伤再现所涉及的文化要素,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创伤叙事伦理和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 创伤诗学 创伤再现 媒体景观 创伤叙事伦理
原文传递
叙事学与创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晓霖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7-138,共2页
创伤书写是历史和伦理主题与后现代自由言说精神的复合产物。将叙事理论(尤其是后经典叙事理论)运用于本质上"不可言说"、"不可再现"的创伤书写,可以为历史、族裔和女性等后现代创伤藉以言说的叙事话语结构和社会... 创伤书写是历史和伦理主题与后现代自由言说精神的复合产物。将叙事理论(尤其是后经典叙事理论)运用于本质上"不可言说"、"不可再现"的创伤书写,可以为历史、族裔和女性等后现代创伤藉以言说的叙事话语结构和社会历史语境以及创伤叙事治疗作用等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再现 不可言说性 叙事学 创伤书写研究
原文传递
无法明述的经验:李安电影的创伤哲学
5
作者 蔡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44,共13页
李安的两部电影即《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探讨了创伤的再现形式与伦理追求。导演通过记忆重构的方式唤醒创伤的可视性,在其充满实验色彩的影像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伦理视角:《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虚实交... 李安的两部电影即《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探讨了创伤的再现形式与伦理追求。导演通过记忆重构的方式唤醒创伤的可视性,在其充满实验色彩的影像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伦理视角:《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虚实交错的叙事结构与奇幻的想象,再现了一个少年黑暗的"成人创伤"(也即结构性创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3D 4K 120帧/秒的技术实验再现了由媒介、战争和民众构成的代理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在当代社会中的运行机制。这两部影片实现了从结构性创伤到集体性代理创伤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再现 成人创伤 代理性创伤 空的移情 见证的伦理
下载PDF
战争创伤及其艺术再现问题——论奥布莱恩的小说《他们背负着的东西》
6
作者 凌海衡 《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40-60,共21页
"越战"是美国叙事作品的热门题材,然而,这些作品常常因其真实的模仿和娴熟的处理所带来的审美快感而遭到人们的质疑。显然,对这类事件的再现背负着沉重的伦理意义。本文以美国当代小说家提姆·奥布莱恩的《他们背负着的东西》为... "越战"是美国叙事作品的热门题材,然而,这些作品常常因其真实的模仿和娴熟的处理所带来的审美快感而遭到人们的质疑。显然,对这类事件的再现背负着沉重的伦理意义。本文以美国当代小说家提姆·奥布莱恩的《他们背负着的东西》为切入口,深入探讨"越战"小说的再现手段与伦理意义之间的关系。通过诉诸创伤理论,本文认为,奥布莱恩通过运用各种后现代叙事手段深刻刻画了"越战"对参战士兵造成的创伤。但与其说奥布莱恩是在告诉读者"越战"的真相,或者是在向读者诉说痛苦的创伤体验,毋宁说他是在通过反复讨论如何讲述战争故事的方式竭力将书写创伤体验的困难传递给读者,要求读者聆听叙述者内心的苦痛,聆听他们是如何竭力摆脱战争创伤阴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姆·奥布莱恩 《他们背负着的东西》 创伤体验再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