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85,共4页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编译者主体性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闵福德与刘绍铭中西合作的选集则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典籍英译方面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原文传递
杰作的发掘与品评——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史》及其他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平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9-136,共8页
1989年底王瑶先生去世,第二年出版的《王瑶先生纪念集》中,老同学季镇淮《回忆四十年代的王瑶学长》称,抗战结束回到北京,"在清华西院,他对我说过,‘我相信我的文章是不朽的’"(1)。当初读到这一段,我心头一震,被前辈追求&qu... 1989年底王瑶先生去世,第二年出版的《王瑶先生纪念集》中,老同学季镇淮《回忆四十年代的王瑶学长》称,抗战结束回到北京,"在清华西院,他对我说过,‘我相信我的文章是不朽的’"(1)。当初读到这一段,我心头一震,被前辈追求"立言"之崇高志向所震慑。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教授刘绍铭撰《名世与传世》,有这么一段:"夏志清先生去世后,夏太太王洞给我电邮说,先生在医院等候医生处方时,王德威来看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先生 季镇淮 王德威 夏志清 医生处方 荣誉教授 香港岭南大学
原文传递
刘绍铭中国台湾地区文学编译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曼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4期57-64,共8页
刘绍铭在北美编译中国台湾地区文学,始于1971年,止于2000年。他的编译行为不仅介绍新知,而且纠正西方读者认知上的偏见,还反哺中国台湾地区文学界。
关键词 中国台湾地区文学编译 反哺中国台湾地区文学界
下载PDF
英译文选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橙 《译苑新谭》 2009年第1期95-102,共8页
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大英译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中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编译者主... 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大英译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中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编译者主体性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闵福德与刘绍铭中西合作的选集则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典籍英译方面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原文传递
“百花精神”之冀望和百态人性之绽放——评聂华苓编译的“百花文艺集”
5
作者 谢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3,共8页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英语世界的汉学家、翻译家、华裔学者、作家等开始编译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有整体性的,如刘绍铭和...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英语世界的汉学家、翻译家、华裔学者、作家等开始编译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有整体性的,如刘绍铭和葛浩文编选的《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有专门译介小说、诗歌、散文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 聂华苓 华裔学者 葛浩文 活的中国 编译
下载PDF
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光忠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2年第2期74-76,88,共4页
文学创作离不开审美观念,它象一条主线一样贯穿于整个创作的过程。文学作品实际上是融内容美、形式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的艺术美。文学翻译的目的和任务是用另一种语言将这种统一的艺术美忠实地传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享... 文学创作离不开审美观念,它象一条主线一样贯穿于整个创作的过程。文学作品实际上是融内容美、形式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的艺术美。文学翻译的目的和任务是用另一种语言将这种统一的艺术美忠实地传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然而,文学翻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美 情感美 形象美 吕叔湘先生 审美观念 内容美 学在 使译 色彩美
下载PDF
戏剧诗人痖弦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祖君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10-15,共6页
关键词 痖弦 《深渊》 长诗 现代诗 戏剧性 诗人 反讽性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一九八四》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克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29-33,80-81,共5页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一九八四》董乐山和刘绍铭两个中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个中译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词表、平均词长和形合度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定量...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一九八四》董乐山和刘绍铭两个中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个中译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词表、平均词长和形合度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实例进行对比评价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两位译者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不同的翻译风格。本研究为《一九八四》中译本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八四》 语料库语言学 董乐山 译者风格
下载PDF
publish or perish译名面面观
9
作者 金其斌 《东方翻译》 2017年第5期64-67,共4页
Publish or perish可谓中国高校当下学术生态的真实写照。在修辞上,该短语属双声叠韵,翻译起来难度很大。本文梳理了publish or perish的各种译法,将其常见译名分为"不发表就发……""不出版(书)就出……"、零翻译及其他译名四类,... Publish or perish可谓中国高校当下学术生态的真实写照。在修辞上,该短语属双声叠韵,翻译起来难度很大。本文梳理了publish or perish的各种译法,将其常见译名分为"不发表就发……""不出版(书)就出……"、零翻译及其他译名四类,并做分析点评,读者也可借此管窥这一学术铁律面前的学界众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生态 短语 董鼎山 修辞 陆谷孙 将其 外国语言文学 胡适杂忆 吴鲁芹
原文传递
《一九八四》汉译比较研究——以董乐山与刘绍铭译本为例
10
作者 周宝航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0-93,共4页
传统翻译研究侧重对翻译策略的思考与翻译标准的讨论,较少涉及译者及其主体性。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是原文的接收主体,还是译... 传统翻译研究侧重对翻译策略的思考与翻译标准的讨论,较少涉及译者及其主体性。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是原文的接收主体,还是译本的创作主体。在译者主体性理论观照下探讨《一九八四》的大陆与台湾译本很有启发,本文以董乐山、刘绍铭英译《一九八四》的两个译本为个案研究,从翻译选材和翻译风格等视角,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动、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八四》 译者主体性 董乐山 文学翻译
下载PDF
读《香港短篇小说选》札记(二)
11
作者 袁良骏 《华文文学》 2004年第5期39-45,共7页
  <香港短篇小说选>的第二卷是也斯先生编选的<六十年代卷>,收入28位作者的28篇作品.六十年代的香港小说与五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难民文学"色彩逐渐褪去,"本土化"特色愈益显著;其次...   <香港短篇小说选>的第二卷是也斯先生编选的<六十年代卷>,收入28位作者的28篇作品.六十年代的香港小说与五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难民文学"色彩逐渐褪去,"本土化"特色愈益显著;其次,一批土生土长或"内(地)生港长"的青年作家崛起,他们的作品为香港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再次,现代派小说作品出现了第一个鼎盛期.所有这些特点,都鲜明地体现在<六十年代卷>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 五十年代 作家 陈多寿 小说作品 六十年代 绿骑士 文学 现代派 烈女 短篇小说选 舒巷城 蔡炎培 香港
下载PDF
《原野》的思考
12
作者 胡授昌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35-42,共8页
有的文学史家把《原野》看作是曹禺戏剧艺术创作中的败笔(参见田本相《曹禺剧作论》);当作是曹禺创作道路上的曲折(参见辛宪锡《曹禺的戏剧艺术》)。美国威士康辛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副教授刘绍铭,1966年撰写博士论文《曹禺论》时,... 有的文学史家把《原野》看作是曹禺戏剧艺术创作中的败笔(参见田本相《曹禺剧作论》);当作是曹禺创作道路上的曲折(参见辛宪锡《曹禺的戏剧艺术》)。美国威士康辛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副教授刘绍铭,1966年撰写博士论文《曹禺论》时,运用法国派早期的输入性影响研究法分解曹禺剧作,认为《原野》受奥尼尔《钟斯皇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野》 曹禺剧作 戏剧艺术 曹禺戏剧 田本相 文学史家 焦母 中国文学 奥尼尔
下载PDF
1950年代家书里的《文学杂志》
13
作者 张羽 《两岸关系》 2021年第5期60-61,共2页
1956年9月,台湾《文学杂志》由夏济安(1916-1965)、刘守宜和吴鲁芹等人在台北创办,夏济安任主编,刘守宜任经理、发行人,吴鲁芹负责筹募经费,宋淇负责海外稿件的征集。主要作、译者有夏志清、陈世骧、侯健、林以亮、梁实秋、余光中等;夏... 1956年9月,台湾《文学杂志》由夏济安(1916-1965)、刘守宜和吴鲁芹等人在台北创办,夏济安任主编,刘守宜任经理、发行人,吴鲁芹负责筹募经费,宋淇负责海外稿件的征集。主要作、译者有夏志清、陈世骧、侯健、林以亮、梁实秋、余光中等;夏济安的学生如白先勇、朱乃长、丛甦、叶维廉、刘绍铭、陈若曦、李欧梵、王文兴等积极投稿;还发表了胡适、张爱玲、黎烈文、朱西宁、林海音、彭歌、陈之藩、周弃子、聂华苓、於梨华、潘垒、刘大任、刘绍铭、周梦蝶、叶嘉莹、思果等人的文学作品、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学 陈若曦 周梦蝶 叶维廉 王文兴 聂华苓 黎烈文
原文传递
琴棋书画,人生佳趣
14
作者 赵宗波 张盈芳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9-92,共4页
关键词 汪曾祺 董桥 观棋 弈棋 文人 红卫兵 凌云阁 郁达夫 听琴 宗璞 棋客 张爱玲 梁实秋 黄裳
下载PDF
国家神话的延续——从《屈原》的当代解读说开去
15
作者 陈志军 《戏剧文学》 2001年第5期22-26,共5页
一思想界常常把80年代称之为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得以蓬勃地发展,戏剧也取得了相对不小的成就。首先是戏剧形式的不断革新,突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大胆借鉴了各种表现手法如传统戏曲手法、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及贝... 一思想界常常把80年代称之为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得以蓬勃地发展,戏剧也取得了相对不小的成就。首先是戏剧形式的不断革新,突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大胆借鉴了各种表现手法如传统戏曲手法、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及贝克特等人的荒诞派手法等(如孙惠柱等编剧、黄佐临导演的《中国梦》,高行健编剧、林兆华导演的《车站》)。其次是戏剧思想内涵的不断深化,人,特别是小人物的重新被发现,赋予了戏剧艺术一种博大苍凉、绝望悲哀的美学风韵(如朱晓平等编剧、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屈原》 神话 民间文学 郭沫若 悲剧 中国现代戏剧 个体生命 戏剧家
原文传递
刘绍铭如是说——《落难才女张爱玲》
16
作者 Black Anna 《书城》 2005年第9期5-5,共1页
"蒙着薄霜的夜光杯浮起柠檬黄的满月,荡漾的是英格兰树林的冷香和他笔下索菲亚·罗兰故乡的夜趣",于是一蓑风雨归来无恙,董桥的墨笔白描绘出了先生的清雅模样。《烟雨平生》是刘老先生的新作,却写就三十余年的沧桑变幻,... "蒙着薄霜的夜光杯浮起柠檬黄的满月,荡漾的是英格兰树林的冷香和他笔下索菲亚·罗兰故乡的夜趣",于是一蓑风雨归来无恙,董桥的墨笔白描绘出了先生的清雅模样。《烟雨平生》是刘老先生的新作,却写就三十余年的沧桑变幻,已是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一群值得后世注目的"文学人":受业于夏志清先生门下及其再传的他们,跨过海峡,异国求存,占得一席地位。从 Miami、夏威夷再到威斯康辛,从台大与白先勇、李欧梵等人组织《现代文学》社的早年实绩,再到"独留香水向黄昏"的坦然情怀,刘绍铭历时世而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原文传递
刘绍铭《寿则多辱》
17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1年第4期7-7,共1页
关键词 《寿则多辱》 高中 语文 阅读欣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