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网络传播秩序治理的刑法界限
被引量:
5
1
作者
冯建华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49,125,126,共15页
随着网络违法信息传播形势日益复杂,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已成必然趋向。为防止刑法作为"管制不安全性"工具向网络空间扩张,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不能突破公共性界域,进而沦为实现"特定目的"之手段,更不能...
随着网络违法信息传播形势日益复杂,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已成必然趋向。为防止刑法作为"管制不安全性"工具向网络空间扩张,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不能突破公共性界域,进而沦为实现"特定目的"之手段,更不能以实质剥夺人的基本需求与基本权利为代价。从长远来看,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并非意在依靠外在支配力量构建"人造的秩序",而是旨在从内部促长"自生自发秩序",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公众享有的意思自治和个体自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公共秩序
网络传播秩序
刑法
界限
原文传递
“网络表达权”刑法规制之应然进路—以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之立法范式为批判视角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立丰
高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6,共11页
表达权是思想市场的存在前提,是民主政治的成立基础。但进入到自媒体时代,藉由网络行使的表达权,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特征等属性加功,异化为具有独立权属的"网络表达权",并获得了"准权力"属性,极易出现滥用。因...
表达权是思想市场的存在前提,是民主政治的成立基础。但进入到自媒体时代,藉由网络行使的表达权,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特征等属性加功,异化为具有独立权属的"网络表达权",并获得了"准权力"属性,极易出现滥用。因此,《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试图对于限制网络表达权的滥用进行立法限制。但其立法范式仅仅区分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不仅无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同时还与关于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存在不兼容之处。对此,应当通过严格区分事实表达与意见表达的解释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网络表达权,避免不当入罪、过度入罪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表达权
刑法
界限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许霆取款案”梳理与反思
3
作者
李浩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6-38,共3页
备受社会关注的"许霆取款案"的重审判决已经做出,法院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判处其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案在刑法上所具有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判决本身。本文针对近来舆论媒体及专家学者对于本案的报道及评说,从刑法与...
备受社会关注的"许霆取款案"的重审判决已经做出,法院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判处其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案在刑法上所具有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判决本身。本文针对近来舆论媒体及专家学者对于本案的报道及评说,从刑法与民法的界限、法律解释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三个角度进行梳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霆取款案”
刑法
界限
伦理解释
自由裁量权
反思
原文传递
刑法不得已原则的实践展开
被引量:
1
4
作者
童春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6,共6页
刑法不得已原则的理论标准以相应的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调整以及不予调整是否崩溃作为刑法启动的充分条件,在刑法和他法之间进行准确界分,并力图通过刑事和解的灵动应对罪与非罪的适正判定,实现不得已实践层面的惩戒。这一方式既不是对行...
刑法不得已原则的理论标准以相应的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调整以及不予调整是否崩溃作为刑法启动的充分条件,在刑法和他法之间进行准确界分,并力图通过刑事和解的灵动应对罪与非罪的适正判定,实现不得已实践层面的惩戒。这一方式既不是对行为人的褒奖,也不会因惩罚过重而导致普遍的同情,是刑法不得已原则的严格操守。在刑罚的轻重上,减刑、假释、阶梯刑事责任能力又以动态调整刑法适用视域为己任,积极探索刑法不得已原则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得已原则
刑法
界限
刑罚轻重
实践展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理学贡献于刑法学的方式:以刑法观为例
被引量:
9
5
作者
郑玉双
《中国法律评论》
2018年第3期97-109,共13页
法理学与刑法学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究竟如何互动,是当下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法理学贡献于刑法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刑法观的建构来呈现。刑法观是对刑法实践之核心问题进行的理性建构。我国刑法学家倡导的各种形式的刑法观,围绕着刑...
法理学与刑法学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究竟如何互动,是当下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法理学贡献于刑法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刑法观的建构来呈现。刑法观是对刑法实践之核心问题进行的理性建构。我国刑法学家倡导的各种形式的刑法观,围绕着刑法的社会功能、犯罪和刑罚的道德意义等问题展开,但在方法论上未能区分刑法实践的元理论层次和规范层次。完整的刑法观应当对刑法实践的元理论问题和规范问题做出整全回答。刑法的元理论问题围绕犯罪的本质和刑罚的证成而展开,规范问题则主要关注犯罪化的界限及其道德原理。刑法的证成问题和界限问题构成了刑法观的完整内容,而这正是法理学能够实质贡献于刑法学的主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观
元理论问题
规范问题
刑法
的证成
刑法
的
界限
原文传递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界限问题研究
被引量:
8
6
作者
马啸
狄小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1-237,共7页
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界限问题,可以从语义、价值与实体等维度进行分析。语义维度上,凡是齐备自然人专属性、可识别性、可复制性、较大价值性或经还原具备该四个特征的信息,即为公民个人信息;价值维度上,公民个人信息可划分为私...
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界限问题,可以从语义、价值与实体等维度进行分析。语义维度上,凡是齐备自然人专属性、可识别性、可复制性、较大价值性或经还原具备该四个特征的信息,即为公民个人信息;价值维度上,公民个人信息可划分为私权绝对支配、公权绝对支配、私权相对支配和公权相对支配的个人信息,各类信息对法律授权、被收集者同意有着不同要求;实体维度上,应当围绕前提、主观、客观条件对构罪与否进行解析。据此,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进行评断,应当遵循"语义判断—价值判断—实体判断"的模式。而要准确把握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界限,关键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一体保护和分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刑法
保护
界限
一体保护
分类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确性与妥当性之间——论刑法解释界限的设定标准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0,共6页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刑法解释的界限介于被允许的扩张解释和被禁止的类推解释之间,换而言之,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分标准就是刑法解释界限的设定标准。从问题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标准属于刑法问题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对此应该通...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刑法解释的界限介于被允许的扩张解释和被禁止的类推解释之间,换而言之,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分标准就是刑法解释界限的设定标准。从问题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标准属于刑法问题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对此应该通过协调刑法的安定性与刑法处罚的必要性这两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换而言之,就是要在刑法解释的明确性与妥当性之间实现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解释
界限
扩张解释
类推解释
刑法
问题
纯粹
刑法
学问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梳理“许霆取款案”
8
作者
李浩
《广东法学》
2008年第3期48-51,共4页
备受社会关注的“许霆取款案”的重审判决已经做出,法院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但判处其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案在刑法上所具有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判决本身。针对近来舆论媒体及专家学者报道及评说.从刑法与民法的界限、法律...
备受社会关注的“许霆取款案”的重审判决已经做出,法院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但判处其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案在刑法上所具有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判决本身。针对近来舆论媒体及专家学者报道及评说.从刑法与民法的界限、法律解释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三个角度进行梳理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的
界限
伦理解释
自由裁量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网络传播秩序治理的刑法界限
被引量:
5
1
作者
冯建华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出处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49,125,126,共1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媒体时代公共传播治理的理论创新研究”(20BXW079)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随着网络违法信息传播形势日益复杂,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已成必然趋向。为防止刑法作为"管制不安全性"工具向网络空间扩张,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不能突破公共性界域,进而沦为实现"特定目的"之手段,更不能以实质剥夺人的基本需求与基本权利为代价。从长远来看,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并非意在依靠外在支配力量构建"人造的秩序",而是旨在从内部促长"自生自发秩序",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公众享有的意思自治和个体自由空间。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公共秩序
网络传播秩序
刑法
界限
Keywords
cyberspace
public order
internet communication order
criminal law boundary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网络表达权”刑法规制之应然进路—以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之立法范式为批判视角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立丰
高娜
机构
吉林大学法学院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6,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死刑案件审理过程中民意的拟制与导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CFX06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表达权是思想市场的存在前提,是民主政治的成立基础。但进入到自媒体时代,藉由网络行使的表达权,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特征等属性加功,异化为具有独立权属的"网络表达权",并获得了"准权力"属性,极易出现滥用。因此,《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试图对于限制网络表达权的滥用进行立法限制。但其立法范式仅仅区分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不仅无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同时还与关于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存在不兼容之处。对此,应当通过严格区分事实表达与意见表达的解释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网络表达权,避免不当入罪、过度入罪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表达权
刑法
界限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许霆取款案”梳理与反思
3
作者
李浩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出处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6-38,共3页
文摘
备受社会关注的"许霆取款案"的重审判决已经做出,法院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判处其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案在刑法上所具有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判决本身。本文针对近来舆论媒体及专家学者对于本案的报道及评说,从刑法与民法的界限、法律解释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三个角度进行梳理与反思。
关键词
“许霆取款案”
刑法
界限
伦理解释
自由裁量权
反思
分类号
D924.35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刑法不得已原则的实践展开
被引量:
1
4
作者
童春荣
机构
重庆大学法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6,共6页
基金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刑民界限新论--基于不得已原则视角"(编号:CYB14025)
文摘
刑法不得已原则的理论标准以相应的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调整以及不予调整是否崩溃作为刑法启动的充分条件,在刑法和他法之间进行准确界分,并力图通过刑事和解的灵动应对罪与非罪的适正判定,实现不得已实践层面的惩戒。这一方式既不是对行为人的褒奖,也不会因惩罚过重而导致普遍的同情,是刑法不得已原则的严格操守。在刑罚的轻重上,减刑、假释、阶梯刑事责任能力又以动态调整刑法适用视域为己任,积极探索刑法不得已原则的新路径。
关键词
不得已原则
刑法
界限
刑罚轻重
实践展开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理学贡献于刑法学的方式:以刑法观为例
被引量:
9
5
作者
郑玉双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出处
《中国法律评论》
2018年第3期97-109,共13页
基金
中国法学会2017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自选课题"犯罪化的道德界限研究"[项目号CLS(2017)D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法理学与刑法学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究竟如何互动,是当下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法理学贡献于刑法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刑法观的建构来呈现。刑法观是对刑法实践之核心问题进行的理性建构。我国刑法学家倡导的各种形式的刑法观,围绕着刑法的社会功能、犯罪和刑罚的道德意义等问题展开,但在方法论上未能区分刑法实践的元理论层次和规范层次。完整的刑法观应当对刑法实践的元理论问题和规范问题做出整全回答。刑法的元理论问题围绕犯罪的本质和刑罚的证成而展开,规范问题则主要关注犯罪化的界限及其道德原理。刑法的证成问题和界限问题构成了刑法观的完整内容,而这正是法理学能够实质贡献于刑法学的主要领域。
关键词
刑法
观
元理论问题
规范问题
刑法
的证成
刑法
的
界限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界限问题研究
被引量:
8
6
作者
马啸
狄小华
机构
南京大学法学院
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1-237,共7页
文摘
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界限问题,可以从语义、价值与实体等维度进行分析。语义维度上,凡是齐备自然人专属性、可识别性、可复制性、较大价值性或经还原具备该四个特征的信息,即为公民个人信息;价值维度上,公民个人信息可划分为私权绝对支配、公权绝对支配、私权相对支配和公权相对支配的个人信息,各类信息对法律授权、被收集者同意有着不同要求;实体维度上,应当围绕前提、主观、客观条件对构罪与否进行解析。据此,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进行评断,应当遵循"语义判断—价值判断—实体判断"的模式。而要准确把握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界限,关键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一体保护和分类管理。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刑法
保护
界限
一体保护
分类管理
分类号
D924.3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确性与妥当性之间——论刑法解释界限的设定标准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充
机构
吉林大学法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0,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犯罪构成的思想基础与体系展开研究"(11CFX060)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机能主义视野中的刑事违法性论纲"(08JC820022)
文摘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刑法解释的界限介于被允许的扩张解释和被禁止的类推解释之间,换而言之,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分标准就是刑法解释界限的设定标准。从问题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标准属于刑法问题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对此应该通过协调刑法的安定性与刑法处罚的必要性这两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换而言之,就是要在刑法解释的明确性与妥当性之间实现均衡。
关键词
刑法
解释
界限
扩张解释
类推解释
刑法
问题
纯粹
刑法
学问题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梳理“许霆取款案”
8
作者
李浩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出处
《广东法学》
2008年第3期48-51,共4页
文摘
备受社会关注的“许霆取款案”的重审判决已经做出,法院仍然认定许霆构成盗窃罪,但判处其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案在刑法上所具有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判决本身。针对近来舆论媒体及专家学者报道及评说.从刑法与民法的界限、法律解释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三个角度进行梳理与思考。
关键词
刑法
的
界限
伦理解释
自由裁量权
分类号
D922.1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F835.22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网络传播秩序治理的刑法界限
冯建华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5
原文传递
2
“网络表达权”刑法规制之应然进路—以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之立法范式为批判视角
李立丰
高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许霆取款案”梳理与反思
李浩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8
0
原文传递
4
刑法不得已原则的实践展开
童春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法理学贡献于刑法学的方式:以刑法观为例
郑玉双
《中国法律评论》
2018
9
原文传递
6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界限问题研究
马啸
狄小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明确性与妥当性之间——论刑法解释界限的设定标准
王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梳理“许霆取款案”
李浩
《广东法学》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