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监察制度及其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储建国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2,共4页
中国共产党不仅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立独立监察制度的优势,而且还有很大的创新:一方面是将党内纪检制度与国家监察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党和国家制度联动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发挥人民监督的优势,走群众路线,将人民性和专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监察权 反腐
原文传递
从分职到分防:明清州县佐贰官略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泉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39,共8页
明代州县佐贰官除了辅佐长官处理日常政务外,更多的时候负责分管州县的各项职能事务。根据职能的不同,明代州县中设置了诸多的职事官,由佐贰官们来担任,其中也有部分负责在外分防的佐贰官。在明末清初,因为主官负责制确立和大规模裁员... 明代州县佐贰官除了辅佐长官处理日常政务外,更多的时候负责分管州县的各项职能事务。根据职能的不同,明代州县中设置了诸多的职事官,由佐贰官们来担任,其中也有部分负责在外分防的佐贰官。在明末清初,因为主官负责制确立和大规模裁员等因素,分职佐贰官被大量裁撤,而分防佐贰官反而得到增加,导致分防的佐贰官从少数成为主流。清代保留的州县佐贰官大多负责分防,其分防区起到了类似次县级政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州县 佐贰官 事官
下载PDF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61,共7页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卿 监阁共理 内外相维 相权游移
下载PDF
横向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回应性:分职与协同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烨 孟天广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进入数字时代,网络问政成为政民互动的新生渠道,为回应性政府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在政民互动过程中,政府对于公众诉求的回应绩效既涉及部门间差异,也涉及部门间协同。政府内部横向权力结构约束着政府回应能力,构成政府回应绩效差异的... 进入数字时代,网络问政成为政民互动的新生渠道,为回应性政府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在政民互动过程中,政府对于公众诉求的回应绩效既涉及部门间差异,也涉及部门间协同。政府内部横向权力结构约束着政府回应能力,构成政府回应绩效差异的制度成因。研究发现,部门分职塑造了政府回应绩效的部门间差异,而跨部门协同显著提升政府回应质量,尤其是权威性更强的议事协同的回应性生产效应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性 横向权力结构 部门 跨部门协同
原文传递
秦庶长考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芮方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3期74-80,共7页
庶长为先秦时期秦国所独有的官爵称呼。与左庶长、右庶长这些明确为爵称不同的是,庶长自出现至昭襄王初年,均为官称,且与晋国“公族大夫”类似,多为宗室之人担任。孝公前,庶长一度把握秦国大权,操纵国内君位继承。孝公时,秦王开... 庶长为先秦时期秦国所独有的官爵称呼。与左庶长、右庶长这些明确为爵称不同的是,庶长自出现至昭襄王初年,均为官称,且与晋国“公族大夫”类似,多为宗室之人担任。孝公前,庶长一度把握秦国大权,操纵国内君位继承。孝公时,秦王开始任用异姓削弱庶长权力。惠文王四年秦国设相,文武分职,庶长逐渐沦为单纯的军事统领。昭襄王初年,庶长被“将”代替,从秦职官序列中消失。庶长地位的迁移,体现秦官制及君权演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长 官称 宗室 大良造 庶长 文武
下载PDF
《周礼》的人文价值:设官分职、得民为本 被引量:4
6
作者 祁志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周礼》是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官分工的法规总集。在职官结构、功能的描述中,它穿插着许多人文思想的表述。一方面,《周礼》的六官设置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路,"春官"中设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事鬼神祭礼,反映了... 《周礼》是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官分工的法规总集。在职官结构、功能的描述中,它穿插着许多人文思想的表述。一方面,《周礼》的六官设置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路,"春官"中设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事鬼神祭礼,反映了殷商神学观念的遗留;另一方面,《周礼》反复强调"设官分职"是"以为民极",安邦治国须"得民"为本,各处论析汇成保障民生、兼顾教化、以刑辅德、以德司法的仁政学说,是周代思想界重人轻神的时代特征的重要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法天 鬼神祭礼 设官 得民为本 仁政学说
下载PDF
“六事”视野中的清代则例
7
作者 陈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204,共19页
清代则例和《大清律例》一起,构成了清代法制体系的主要方面。作为法律制度,则例构成了各部院实行“治”“教”“礼”“政”“刑”“事”等“六事”的依据。且较之于律例,则例的“官僚法”性质更加突出,充分显示了“官法同构”的特色。... 清代则例和《大清律例》一起,构成了清代法制体系的主要方面。作为法律制度,则例构成了各部院实行“治”“教”“礼”“政”“刑”“事”等“六事”的依据。且较之于律例,则例的“官僚法”性质更加突出,充分显示了“官法同构”的特色。这从其编纂体例上注重“设官分职”、思想精神上强调“严以治吏”、核心价值上注重“一准乎礼”这三个方面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作为“官法”,则例使得官僚系统在对“六事”的处理上趋于规范,但也开其因循守旧之渐。但无论是将则例视为官制官规,还是将则例作为档案编纂或是“行政备忘录”,其所揭橥之“六事”精髓,皆是我们深入理解清代法制乃至传统法制的锁钥。同时,其对于当代治国理政,不啻为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事 清代则例 设官 严以治吏 一准乎礼
原文传递
《清代台湾方志的知识学》评介
8
作者 黄伟 《福建史志》 2024年第4期88-90,共3页
王朝国家如何管理与认识地方,以往学界常以设官分职的职官制度与纷繁复杂的典章制度来理解与认识这一过程。以方志中的信息来源为切入点来展示王朝国家对地方的“管治”与“教化”,台湾省学者洪健荣的《清代台湾方志的知识学》(五南图... 王朝国家如何管理与认识地方,以往学界常以设官分职的职官制度与纷繁复杂的典章制度来理解与认识这一过程。以方志中的信息来源为切入点来展示王朝国家对地方的“管治”与“教化”,台湾省学者洪健荣的《清代台湾方志的知识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20年)非常典型地诠释了这一过程,该书系统地为我们展示了方志作为国家正史在地方展演的正统官书形象,扮演着从文化上收束地方,风俗上润化地方的功用,并从文献的角度解答了王朝国家管理与认知地方的方式、内容、策略与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台湾 图书出版 信息来源 官制度 方志 典章制度 设官 理解与认识
下载PDF
略论《唐六典》的编纂特色 被引量:3
9
作者 徐适端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7,共8页
本文通过考察典制专著《唐六典》的编纂特色,认为在开元盛世大背景下编撰的《唐六典》,发展并完善了《周礼》以六部为纲,设官分职的编纂之法,创构了规模宏大、纲目清楚、叙述规范的典制编纂体例和绝无“点窜变易”地编辑、实录一朝典制... 本文通过考察典制专著《唐六典》的编纂特色,认为在开元盛世大背景下编撰的《唐六典》,发展并完善了《周礼》以六部为纲,设官分职的编纂之法,创构了规模宏大、纲目清楚、叙述规范的典制编纂体例和绝无“点窜变易”地编辑、实录一朝典制史料的特色,成为“会典体”典制体裁的创始之作。其内容丰富、创意独具的自注与正文互为经纬、动态记载一代典制的崭新记述方法,为后世典制专著创造性地运用自注作出了良好的范式;该书在历史编纂学上有着明显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六典 周礼 设官 自注 会典体
下载PDF
敬天明德与设官分职:社会运行的理念和实践——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杭生 胡翼鹏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在西周的社会思想中,天是一切合法性的终极根据,也是一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源;德作为君主的品质和能力,既是敬仰天命的本质要求,也是君临下民的内在需求。天与德是王朝盛衰、社会治乱的深层背景,也是设官分职的内在依据。设官分职是推... 在西周的社会思想中,天是一切合法性的终极根据,也是一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源;德作为君主的品质和能力,既是敬仰天命的本质要求,也是君临下民的内在需求。天与德是王朝盛衰、社会治乱的深层背景,也是设官分职的内在依据。设官分职是推动社会有序运行的制度构建,三公、六卿既是官职,也是职能部门,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子系统,共同构成社会的基本框架。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行,使天下万民安定富庶。周人希望通过这些社会子系统发挥各自的功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进而保证周王朝久盛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保民 设官 社会运行
原文传递
试论春秋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勇 黄朴民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65-69,共5页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史称东周时代。以前453年为界(这一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东周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不同于西周的主要特点是“王室衰微”,“政由...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史称东周时代。以前453年为界(这一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东周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不同于西周的主要特点是“王室衰微”,“政由方伯”,周天子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各封国的控制。诸侯间竞相争霸,干戈迭起。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与之相适应,作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制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拟就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作扼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制度 春秋时期 诸侯国 军队 步兵 文武 基本特点 兵种 春秋前期 国君
原文传递
战国“文武分职说”质疑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丁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5期88-89,92,共3页
战国“文武分职说”质疑马丁马丁,男,1958年生,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尉缭子·原官篇》尝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六韬·文韬·武韬·举贤》亦云:“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其他... 战国“文武分职说”质疑马丁马丁,男,1958年生,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尉缭子·原官篇》尝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六韬·文韬·武韬·举贤》亦云:“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其他诸如《韩非子》等文献典籍也有类似说法、就是指在中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武 官制度 战国时期 史记 人员 “相” 战国策 公元前 《汉书·刑法志》 春申君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文武分途的基础性研究——几个概念的辨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奕玲 《唐都学刊》 2012年第1期59-72,共14页
从文武官职的角度看,"军将"、"武臣"、"武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用来泛指军事行动中的各级统帅,多与地方行政官职构成文武之别,但"军将"一词北魏后内涵有所扩展,亦指中央与地方军队的统帅。&... 从文武官职的角度看,"军将"、"武臣"、"武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用来泛指军事行动中的各级统帅,多与地方行政官职构成文武之别,但"军将"一词北魏后内涵有所扩展,亦指中央与地方军队的统帅。"文官"与"武官"之称从东汉开始普及,主要用以区分中央官职。两汉存在"文吏"与"武吏"的对举,所指侧重地方的基层吏员集团。从文武群体的角度来看,汉代以后,从军队出身、以武功扬名者渐渐被视为一个群体,该群体常被称作"武士"、"武夫"、"武人"、"武将",他们多具有善战强悍、学识浅薄、不闲吏职等比较固定的特征。文人群体常被称为"文吏"、"儒生"、"文士"、"文人"、"学士",尽管诸词所指人群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和武人群体相区别,强调其不长武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武 文武人群
下载PDF
从“劳于求人,佚于治事”看战国君道论的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耿昊 《新经济》 2019年第5期62-67,共6页
"劳于求人,佚于治事"为先秦古语,最初意在凸显任贤之必要:"劳于求人"是前提,"佚于治事"是任贤之后的伴随效应。战国诸子君道论从两方面实现超越:一是强调"佚于治事"的约束性意义,反对君主参与... "劳于求人,佚于治事"为先秦古语,最初意在凸显任贤之必要:"劳于求人"是前提,"佚于治事"是任贤之后的伴随效应。战国诸子君道论从两方面实现超越:一是强调"佚于治事"的约束性意义,反对君主参与具体政事;二是重视吏治,填补了"劳佚"观念中吏治思想的缺位。经诸子改造后的"劳于求人,佚于治事"观念成为官僚体制中君道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道 任贤 君臣 吏治
下载PDF
浅论先秦时期世官制向职官制演进的历史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明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2,24,共3页
通过检索先秦史料,探讨这一历史时期世官制向职官制演进的历史特征。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世官制 官制 宗法血缘关系 文武
下载PDF
先秦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趋势
16
作者 黄朴民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36-43,共8页
政治文明,其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发展基本一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有关指导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观念的更新.每个时期的政治文明发展有其符合历史与逻辑的主导趋势,它规定着当时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它的认... 政治文明,其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发展基本一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有关指导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观念的更新.每个时期的政治文明发展有其符合历史与逻辑的主导趋势,它规定着当时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它的认识和分析,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当时历史社会的基本状况,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政治活动的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民主 商代王权 主导趋势 秦政 神权政治 文武 文明发展 政治文明 官制度 卿大夫
下载PDF
传统民本政治的近代转型——探析以“权能分职”为枢纽的五权宪制方案
17
作者 杨毓康 《中国政治学》 2023年第2期73-93,135-136,共23页
民本思想在传统中国政治思想中具有基理性地位,因为它根本性地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制中政治精英—社会大众的权责利害关系,其中蕴含的道德责任追求、统治经验智慧与革命合法性体现出这一对关系的复杂。孙中山发扬民本思想中的“革命权”,... 民本思想在传统中国政治思想中具有基理性地位,因为它根本性地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制中政治精英—社会大众的权责利害关系,其中蕴含的道德责任追求、统治经验智慧与革命合法性体现出这一对关系的复杂。孙中山发扬民本思想中的“革命权”,在其暮年又设计出以“权能分职”为枢纽的五权宪制国家权力结构方案,如此重构了这一对传统政治关系,其意义在于实现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改造政治精英—社会大众的不对等法权,发挥政治精英主导的国家治理的传统优势,完成对传统民本政治的宪制转化。另外,从政治精英—社会大众的关系来看,五权宪制方案区别于西方式的政府—民众、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特点,显示出政治精英主导下的上下一体共赴国事的立宪精神。所以,这一方案实际上激活了传统并对西方近代宪制话语进行了突破,这主要表现在“权能分职”与“分权制衡”背后的权职分工与权力分制、“万能政府”与有限政府的区别以及对平等自由价值的不同诠释上,这也使得该方案成为在传统中国近代转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西政治对话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政治精英—社会大众 五权宪制方案 西方宪制 权能
原文传递
我国先秦时代的自然生态保护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连忠 杨文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94-98,共5页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态的保护非常重视,关注生态的思想活跃;针对生态保护的需要设官分职、制定法规、法律加强管理。先秦时期重视生态保护是民生和国家存亡的需要,先秦时代保护生态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生态保护 思想活跃 设官
下载PDF
“设官分职”催生“天下道术”:《周官》文本的经学诠释
19
作者 余治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5,共11页
商周时代设官分职的行业知识开始产生跨界的、共通的思想观念,孕育出“天下道术”的胚胎。西周至春秋,各种职官都追求自家“道艺”,标志着职业、行业都在谋划精神超越。道成为上流精英所关注的主题,宏观而务虚。六德、六行以及阴德、阳... 商周时代设官分职的行业知识开始产生跨界的、共通的思想观念,孕育出“天下道术”的胚胎。西周至春秋,各种职官都追求自家“道艺”,标志着职业、行业都在谋划精神超越。道成为上流精英所关注的主题,宏观而务虚。六德、六行以及阴德、阳德等概念的出现,甚至把“道”与“德”相关联,成为商周职业、行业道艺成长、成熟后的基本伦理要求。周人的礼制规范,系统全面而精深,不仅设置了各级礼官,还制定了各种职业事务的程序、步骤、实施对象、期待效果等,这表明儒者群体在悄悄建构秩序社会。万物皆可入礼,周人甚至已做出化礼入俗的努力。中,在上古也经常表现为一种职业技术标准,和之德也被许多职官所推崇。申明孝,致力于善,皆可视为天下公共话语体系、核心价值和哲学基础的积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设官 天下道术 《周官》 经学诠释
下载PDF
结构与功能的背离:宋代州府司法中的长属分职与长官专权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庆红 《北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5期141-152,共12页
宋代州级司法职能配置在长官与属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这种职能分工被赋予了防范长官干预属官司法行为的权力约束功能。但在审判实践中,长官往往借助官制特权或法定特权赋予的优势地位,干预或控制属官的审判行为,操纵州府审判的过程... 宋代州级司法职能配置在长官与属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这种职能分工被赋予了防范长官干预属官司法行为的权力约束功能。但在审判实践中,长官往往借助官制特权或法定特权赋予的优势地位,干预或控制属官的审判行为,操纵州府审判的过程与结果,使州府审判过程呈现出鲜明的长官专权特质。从其司法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两宋时期之所以出现司法体制上的控权倾向与审判过程中的专权特质并存的局面,根源在于其政权建设中难以克服的"祖宗之法"与"汉唐故事"之间的深刻抵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州府司法 长属 长官专权 祖宗之法 汉唐故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