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杰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卫所、关隘、堡寨、墩台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军事聚落,随着清代的一统,大部分则逐渐演化为城镇和村落。本文对该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迁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明清时期是山西北部历史上...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卫所、关隘、堡寨、墩台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军事聚落,随着清代的一统,大部分则逐渐演化为城镇和村落。本文对该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迁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明清时期是山西北部历史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与明代军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山西北部 聚落 历史变迁 军户制度
原文传递
二十年来明代军制研究回顾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金奎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15,共9页
关键词 明代 制研究 事史 中国 卫所 军户制度
原文传递
从黑水城出土文书论西夏军事制度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松涛 李胜玉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西夏至迟到中晚期已经出现了军户制度,甚至也出现了具有募兵性质的射粮军。在这种情况下,西夏就由单一兵制逐步发展为多兵制并存,但新的兵制依然保存了原有部落制的一些特点。在军事装备供给制度上,西夏不仅发放军卒人员补助,也有相应... 西夏至迟到中晚期已经出现了军户制度,甚至也出现了具有募兵性质的射粮军。在这种情况下,西夏就由单一兵制逐步发展为多兵制并存,但新的兵制依然保存了原有部落制的一些特点。在军事装备供给制度上,西夏不仅发放军卒人员补助,也有相应的装备补贴。西夏军事制度的变化与其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也与辽、金军事制度的变化基本趋同。西夏磨勘军籍簿册的原因,除了掌握军卒情况、武器装备的变动等信息外,应该还与军抄钱物及装备补给有关,由此可以推测西夏法典所言诸人犯罪时被割去“官、职、军”中的“军”很可能指的就是“军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兵役 抄补给 军户制度
原文传递
曹魏军户制度述要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健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2-35,共4页
曹魏国家兵役主要由特定的家庭即军户承担,士兵及其家属专列军籍,士兵终身专职为兵,子弟世袭为兵。军户寡妇由官府配嫁给士兵,女儿只能嫁给士兵。士兵逃亡,罪及家属。
关键词 曹魏 军户制度
下载PDF
广府村落中梳式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以花都区炭步镇古村落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力智 《建筑史》 2016年第2期176-189,共14页
本文集中关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古村落中元、明两代的村落规划,指出清代广府村落中常见的梳式格局,是由早期大型住宅分解演化而来;梳式格局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军户制度的崩解息息相关。在溯源之后,本文强调了梳式格局的现代意义,... 本文集中关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古村落中元、明两代的村落规划,指出清代广府村落中常见的梳式格局,是由早期大型住宅分解演化而来;梳式格局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军户制度的崩解息息相关。在溯源之后,本文强调了梳式格局的现代意义,及其演变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府村落 梳式格局 客家住宅 军户制度
原文传递
前燕中原时期胡汉分治制度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海叶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7,共5页
史学界一般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前燕不实行胡汉分治。实际上,在前燕中原时期,职官系统在形式上已完全汉化,但承袭了辽东时期的军户制,军队内部鲜卑和汉人分别编制,形成了胡汉分治的格局,任鲜卑族为军府将领。这既是鉴... 史学界一般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前燕不实行胡汉分治。实际上,在前燕中原时期,职官系统在形式上已完全汉化,但承袭了辽东时期的军户制,军队内部鲜卑和汉人分别编制,形成了胡汉分治的格局,任鲜卑族为军府将领。这既是鉴于冉闵之乱的教训而取消大单于台缓和民族矛盾的做法,又在中原汉人集中的地区保存了本民族的核心军事及政治力量,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极具民族融合特色的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燕 中原时期 军户制度 胡汉分治
下载PDF
曹魏军户制度的历史背景
7
作者 周健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17-21,共5页
东汉以来募兵制的发展,导致兵役出现职业化和终身化趋势。人身依附关系和豪强地主家兵部曲的发展,使士兵具有依附性、家庭性、世袭性和耕战结合的特点。东汉末年北方地区经济崩溃,国家实行战时政策,将士兵及其家庭由自由民户变为国有人... 东汉以来募兵制的发展,导致兵役出现职业化和终身化趋势。人身依附关系和豪强地主家兵部曲的发展,使士兵具有依附性、家庭性、世袭性和耕战结合的特点。东汉末年北方地区经济崩溃,国家实行战时政策,将士兵及其家庭由自由民户变为国有人口的依附民,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国家的效率和利益。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军户制度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军户制度 历史背景
下载PDF
明代军户制度浅论
8
作者 李龙潜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2年第6期11-11,共1页
明代的军户,“不下二百万家”,占全国民户五分之一。在各类户口中,仅次于民户,占居第二位。明代郡县军户,在赋的方面,不管田多少,一律和民户相同。役的方面,以三顷为率,三顷以内,岁免杂役,三顷以外,尚有余田,“计其余役,与民同”。但在... 明代的军户,“不下二百万家”,占全国民户五分之一。在各类户口中,仅次于民户,占居第二位。明代郡县军户,在赋的方面,不管田多少,一律和民户相同。役的方面,以三顷为率,三顷以内,岁免杂役,三顷以外,尚有余田,“计其余役,与民同”。但在身份上、法律上和经济上,军户与民户有别,社会地位较民户为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户制度 明代 社会地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