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法中“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辨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宪权 郑娴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1,共6页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中的"信用卡"应该是指真实有效的信用卡,不仅不包括伪造的或已经作废的信用卡,甚至不包括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使用"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冒用行为,既可以包括在特约商户处...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中的"信用卡"应该是指真实有效的信用卡,不仅不包括伪造的或已经作废的信用卡,甚至不包括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使用"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冒用行为,既可以包括在特约商户处消费或者到金融机构网点提现,也可以包括某种意义上的转账,且不以行为人本人使用为限,还包括教唆、帮助甚至容忍他人使用。秘密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后复制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应属伪造并使用信用卡而非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使用取款机内他人未取走信用卡以及特约商户营业员盗划他人信用卡,均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罪 盗窃 刑法 冒用行为 特约商户 身份证明 机构网点 他人
下载PDF
论互联网金融信贷消费中“冒用行为”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潜 《海南金融》 2016年第6期53-57,共5页
互联网技术的局限性和交易模式的虚拟化将给互联网金融信贷带来新的法律风险。窃取他人账户和密码信息,并进而实施冒用行为将成为金融刑法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如何确定和明晰互联网金融信贷中"冒用行为"的刑法属性、相似罪行... 互联网技术的局限性和交易模式的虚拟化将给互联网金融信贷带来新的法律风险。窃取他人账户和密码信息,并进而实施冒用行为将成为金融刑法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如何确定和明晰互联网金融信贷中"冒用行为"的刑法属性、相似罪行的法律责任和罪数关系等作了探讨,以期为实现刑法对互联网金融信贷服务的充分保护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信贷消费 冒用行为 罪名判断 罪数关系
下载PDF
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
3
作者 王博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6期27-30,共4页
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该款规定并不妥当,因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可能触犯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或诈骗罪。故应予以删除。
关键词 信用卡 盗窃并使用行为 冒用行为
下载PDF
多地频发“被法人”现象 身份证被冒用怎么办 被引量:1
4
作者 叶含勇 杰文津 +2 位作者 熊丰 鲁畅 李倩薇 《决策探索》 2019年第7期20-21,共2页
广西钦州人莫振裕最近无意中发现,自己名下竟有130多家公司,注册地遍布四川、黑龙江、贵州、湖北等地。随着“个人所得税”APP上线运行,“被法人”“被高管”等各种身份冒用行为频现。为证明“我不是我”,受害人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广西钦州人莫振裕最近无意中发现,自己名下竟有130多家公司,注册地遍布四川、黑龙江、贵州、湖北等地。随着“个人所得税”APP上线运行,“被法人”“被高管”等各种身份冒用行为频现。为证明“我不是我”,受害人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常常被“踢皮球”。公安部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身份证 法人 频发 个人所得税 广西钦州 冒用行为 公安部 注册地
下载PDF
“冒用他人信用卡”型信用卡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珊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20年第4期43-47,59,共6页
《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的“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非持卡人冒充持卡人身份,以持卡人名义使用信用卡进行购物、消费的行为,其中的“信用卡”仅限于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包括借记卡);行为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ATM机上使用”的行为... 《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的“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非持卡人冒充持卡人身份,以持卡人名义使用信用卡进行购物、消费的行为,其中的“信用卡”仅限于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包括借记卡);行为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ATM机上使用”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所谓“机器不能被骗”属于伪命题,真正的被骗主体乃赋予ATM机“通道角色”功能的银行工作人员;行为人“使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的信用卡”的行为属于“冒用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罪 机器 冒用行为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行为的判断
6
作者 涂远鹏 廖亮 《人民司法》 2016年第35期8-10,共3页
【裁判要旨】对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行为的判断不能机械地从取款人与实际持卡人是否一致出发,认为不一致即构成冒用。应该从取款人取款权的来源方面进行判断,通过欺骗行为获得实际持卡人授权进而提取款项的行为应认定为一般诈骗;未得... 【裁判要旨】对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行为的判断不能机械地从取款人与实际持卡人是否一致出发,认为不一致即构成冒用。应该从取款人取款权的来源方面进行判断,通过欺骗行为获得实际持卡人授权进而提取款项的行为应认定为一般诈骗;未得到真实持卡人的授权,仅仅因为持有信用卡而使得银行误认为具备取款权限的非法取款行为应仍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罪 冒用行为 持卡人 欺骗行为 取款 授权 裁判
原文传递
票据犯罪的疑难问题——以董某票据诈骗案为例
7
作者 周建军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6-61,共6页
票据犯罪以票据对象、票据行为和票据欺诈意图为核心内容。对应于上述核心内容,现存票据犯罪立法存在着对象紊乱、假冒他人名义使用伪造的票据和冒用他人的票据的行为竞合、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等三个疑难问题。和谐的法律体系要求根据... 票据犯罪以票据对象、票据行为和票据欺诈意图为核心内容。对应于上述核心内容,现存票据犯罪立法存在着对象紊乱、假冒他人名义使用伪造的票据和冒用他人的票据的行为竞合、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等三个疑难问题。和谐的法律体系要求根据金融法梳理票据犯罪对象,平等地保护公私票据法益,严格地辨别有关的行为竞合和非法占有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票据犯罪 对象 冒用行为 非法占有
下载PDF
第三方支付方式下冒用行为的刑法规制——以支付宝花呗为例
8
作者 孙盈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年第6期90-94,共5页
利用第三方支付方式来冒用网络金融产品的行为定性存在诸多争议,以支付宝花呗为例,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判例,围绕盗窃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等观点进行探析;明确支付宝花呗不属于发卡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支付宝花呗额... 利用第三方支付方式来冒用网络金融产品的行为定性存在诸多争议,以支付宝花呗为例,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判例,围绕盗窃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等观点进行探析;明确支付宝花呗不属于发卡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支付宝花呗额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物,论证支付宝花呗平台在放出花呗信用额度时不能被骗,前欺诈行为只是后面冒用行为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对行为定性产生影响;后提出在规制冒用行为,要区分“自开他用”与“擅开擅用”两种类型,拂去新型技术手段的面纱,两者都成立盗窃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支付 冒用行为 诈骗罪 盗窃罪
下载PDF
冒用他人花呗行为定性研究
9
作者 朱亚茹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6-65,共10页
冒用他人花呗套现、消费行为近些年频频出现,然而实践中定性却十分混乱。若被害人尚未开通花呗服务,则行为人需先同意花呗服务商提供的《花呗服务协议》,即为与花呗服务商签订合同的行为,后者负有对申请使用花呗的用户身份进行实质性审... 冒用他人花呗套现、消费行为近些年频频出现,然而实践中定性却十分混乱。若被害人尚未开通花呗服务,则行为人需先同意花呗服务商提供的《花呗服务协议》,即为与花呗服务商签订合同的行为,后者负有对申请使用花呗的用户身份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义务,应以合同诈骗罪对其定性。而若被害人已开通花呗,则不再进行实质审查,此时被害人既无处分意识又无无处分行为,根据处分意识必要说,应以盗窃罪对行为人冒用行为定性,盗窃的是被害人的财产性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呗冒用行为 合同诈骗罪 盗窃罪 处分行为 处分意识必要说
下载PDF
冒用他人姓名拍电报应承担什么责任
10
作者 李冰 《人大建设》 2004年第7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冒用行为 他人姓名 电报 赔偿责任 姓名权利
下载PDF
互联网消费信贷中冒用行为应如何定性
11
作者 林驰雯 《当代检察官》 2017年第2期56-56,共1页
案情简介:付某某利用杨某请求其帮忙修改支付宝账户密码的机会获取了被害人杨某的支付宝账户密码。2015年6月8日至6月10日期间,付某某利用杨某的支付宝账户及密码,使用支付宝花呗购买商品、退款并取现,先后三次套取人民币8000元,... 案情简介:付某某利用杨某请求其帮忙修改支付宝账户密码的机会获取了被害人杨某的支付宝账户密码。2015年6月8日至6月10日期间,付某某利用杨某的支付宝账户及密码,使用支付宝花呗购买商品、退款并取现,先后三次套取人民币8000元,后扣除交付给卖家10%的手续费后实际得款人民币72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行为 消费信贷 互联网 支付宝 案情简介 人民币 密码 账户
原文传递
票据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明 杨克 康瑛 《法律适用》 2004年第4期19-23,共5页
票据诈骗罪作为《刑法》规定的8种金融诈骗犯罪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诈骗犯罪增长最快、发案率最高的罪种,在1998年—2001年北京市发生的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的80件金融诈骗案件中,有40件为票据诈骗犯罪。涉案金额高、财产... 票据诈骗罪作为《刑法》规定的8种金融诈骗犯罪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诈骗犯罪增长最快、发案率最高的罪种,在1998年—2001年北京市发生的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的80件金融诈骗案件中,有40件为票据诈骗犯罪。涉案金额高、财产损失大是票据诈骗犯罪社会危害性的突出表现,而且极大地扰乱了国家正常金融秩序,应予重点惩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票据诈骗罪 犯罪构成 犯罪行为 冒用他人票据行为 共犯 犯罪数额
原文传递
网络冒用商标行为的刑法学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冲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101,共6页
随着网络空间中商标权益的扩张和网络市场营销的发展,网络冒用商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日益凸显,并已成为严重威胁商标塑造和品牌发展的重要障碍。但是,现有的刑事制裁体系对于网络冒用商标行为却存在着严重的立法滞后和司法缺失。传统刑... 随着网络空间中商标权益的扩张和网络市场营销的发展,网络冒用商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日益凸显,并已成为严重威胁商标塑造和品牌发展的重要障碍。但是,现有的刑事制裁体系对于网络冒用商标行为却存在着严重的立法滞后和司法缺失。传统刑法应当遵循法益保护的思路,在刑法扩张解释的边界之外,考虑网络冒用商标行为的入罪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冒用商标行为 法益扩张 犯罪异化 扩张解释 入罪化
原文传递
伪造冒用身份证件购卡入网属违法行为
14
作者 马宁 《邮电企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伪造身份证行为 冒用身份证行为 电话SIM卡 违法行为 诈骗罪
下载PDF
冒用厂名厂址≠以假充真
15
作者 李建荣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1年第10期36-36,共1页
《产品质量法》释义中对以假充真的定义是:生产者、销售者以牟取利润为目的,用甲种产品冒充与其特征、特性不同的乙种产品的欺骗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1年3月30日对“以假充真”的司法解释为“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 《产品质量法》释义中对以假充真的定义是:生产者、销售者以牟取利润为目的,用甲种产品冒充与其特征、特性不同的乙种产品的欺骗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1年3月30日对“以假充真”的司法解释为“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从以上两种解释可以看出“以假充真”中的“真”、“假”产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其内部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产品质量法 以假充真 冒用厂名行为 冒用厂址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