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研究中“内亚”问题解释的批判与修正
1
作者 童鑫 王小琴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41-146,共6页
近年来随着“内亚”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中越来越活跃,有关内亚的问题也受到人们热烈的讨论。由内亚这个词所衍生出的“内亚视角”和“内亚传统”开始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野当中,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美国“新清史”学派以内亚视角对清朝的... 近年来随着“内亚”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中越来越活跃,有关内亚的问题也受到人们热烈的讨论。由内亚这个词所衍生出的“内亚视角”和“内亚传统”开始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野当中,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美国“新清史”学派以内亚视角对清朝的统治模式做了新的阐释更加带动内亚问题研究的热潮。但是“内亚”这个词本身含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容易对刚接触这个问题的学者造成很大的误导,中国学者在“内亚”这个概念下研究领域涵盖地理、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往往陷入西方学界提前所布置好的陷阱当中。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内亚”这个词的含义和他所界定的范围,然后对以“内亚视角”来解释中国史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一些批判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亚 内亚视角 内亚传统 新清史
下载PDF
中古北族于弥信仰源流考
2
作者 谢振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3,共8页
于弥信仰是中古北族生殖崇拜的产物,流传范围很广。通过辨析相关文献及碑刻材料,中古北族于弥信仰在起源、性质、功能及传播等问题上仍有扩展空间。于弥原义为胎盘、胞衣,被游牧族群尊奉为保护母婴的生育神灵,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在南匈... 于弥信仰是中古北族生殖崇拜的产物,流传范围很广。通过辨析相关文献及碑刻材料,中古北族于弥信仰在起源、性质、功能及传播等问题上仍有扩展空间。于弥原义为胎盘、胞衣,被游牧族群尊奉为保护母婴的生育神灵,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在南匈奴社会中,在北朝因史料阙载而湮没无闻,但从北魏道武帝感生传说中的埋胞来看,拓跋部有礼敬胞衣的习俗,可视为匈奴于弥信仰的延续。突厥时代的于弥神承自鲜卑集团,重要性更为突显。突厥衰亡后,于弥随突厥降民进入河南地,并深刻影响灵夏党项,西夏于弥部得名盖渊出于此。于弥由神名退化为北族的人名、族名及姓氏,反映了这一名号的古老存在。于弥信仰在汉唐间自漠南向西北内陆的流传轨迹,为“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文化共性增添了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北族 于弥信仰 生殖崇拜 内亚传统
原文传递
北魏立君、立后“铸像以卜”制度溯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小敏 《西夏研究》 2016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北魏立君、立后之时,存在通过铸像占卜成败的做法。这项活动有严格的仪式要求,通过占卜者的肖像能否铸成验证天命的归属。这种做法可追溯至内陆欧亚游牧传统中对金属铸像的崇拜和"天—君—像"一体观念。
关键词 北魏 铸像 偶像崇拜 内亚传统
下载PDF
内亚传统和北方游牧族群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1
4
作者 黎镜明 李沙沙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1-57,共7页
北方游牧族群作为独立且持续的历史单元,其生成、演进有着独特的内在逻辑。内亚~①传统作为一种社会元素主导着族群的建构与维系。游牧族群~②历史演进中的内亚传统清晰反映在价值体系与政治制度两个方面。由于内亚传统分布的密度不一,... 北方游牧族群作为独立且持续的历史单元,其生成、演进有着独特的内在逻辑。内亚~①传统作为一种社会元素主导着族群的建构与维系。游牧族群~②历史演进中的内亚传统清晰反映在价值体系与政治制度两个方面。由于内亚传统分布的密度不一,游牧族群的演进存在多种方向,除"汉化""远徙"之外,一些游牧族群因内亚传统的保持而延续至今,成为今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员。然而我们也可据此假设:在现代文明大举进入草原地带的当下,随着维系游牧族群的内亚传统的消解,"游牧终结"是否会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族群 内亚传统 价值体系 政治制度
下载PDF
试论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募满葬具
5
作者 卢亚辉 《西部考古》 2017年第2期202-208,共7页
乞扶令和夫妇合葬墓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大司马村,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笔者结合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募满墓志,对该墓出土的四神石刻和'神人御玄武'图像进行考察,推断该墓最有可能存在由四神石刻拼成的石葬具,而这则... 乞扶令和夫妇合葬墓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大司马村,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笔者结合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募满墓志,对该墓出土的四神石刻和'神人御玄武'图像进行考察,推断该墓最有可能存在由四神石刻拼成的石葬具,而这则是源自内亚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扶令和 郁久闾募满 四神石刻 内亚传统
原文传递
“骨咄”新考——对内陆亚洲物质交流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邱轶皓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骨咄是中古时期在阿拉伯-波斯和汉语文献中被广泛记载的一种具有解毒功能的骨质珍宝,先后受到突厥、契丹、女真等内亚民族的珍视。文章在劳费尔、伯希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比勘了9—14世纪的阿拉伯、波斯、突厥和汉文文献中关于骨... 骨咄是中古时期在阿拉伯-波斯和汉语文献中被广泛记载的一种具有解毒功能的骨质珍宝,先后受到突厥、契丹、女真等内亚民族的珍视。文章在劳费尔、伯希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比勘了9—14世纪的阿拉伯、波斯、突厥和汉文文献中关于骨咄的记载,考察了东、西亚文献中对于骨咄产地、特性等知识的积累、变迁和交流的过程;梳理了有关骨咄知识的传播路线,以及"骨咄"在中古时期内亚外交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咄 解毒石 阿拉伯帝国 突厥 契丹 西辽 内亚外交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