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育评价中人的理性回归: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 被引量:16
1
作者 杜楠 周福盛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22,共10页
教育是一项发展人的事业,对人的属性认识的转变必然会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进而直接牵涉教育评价。从历史来看,对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的转变,教育评价的理念也就有了不同的表征。作为“抽象的人”的教育评价将人... 教育是一项发展人的事业,对人的属性认识的转变必然会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进而直接牵涉教育评价。从历史来看,对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的转变,教育评价的理念也就有了不同的表征。作为“抽象的人”的教育评价将人视为物化人、受控人、应试人,强调评价的客观性、静态性及标准性,导致了教育评价中的目中无人;作为“具体的人”的教育评价则将人视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强调完整的人、参与的人与个性化的人,突出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及欣赏性,追求教育评价的平易近人,促使人完整价值的真正实现。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当下,需要落实“具体的人”的教育评价。为实现教育评价中人的理性回归,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基本理念,明确促人发展的评价根本旨归,构建全程见人的评价操作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改革 为本 抽象 具体
下载PDF
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士坤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2,共4页
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有五个主要层面,即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政治层面、人权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此,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人”是具体的人... 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有五个主要层面,即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政治层面、人权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此,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是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本 层次 具体 抽象 本主义
下载PDF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徐湘 胡弼成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2,共6页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具体 教育生活 现象学视域
原文传递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曹树真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仍然脱离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而当作“道德客体”来培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抽象主义的人学思维。这种人学思路抛弃了人之为人的未完成性、丰富性、历史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 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仍然脱离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而当作“道德客体”来培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抽象主义的人学思维。这种人学思路抛弃了人之为人的未完成性、丰富性、历史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个性等特性。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人是在现实生活世界或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存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以这种人学观念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应是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不断地自我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学校道德生活的现实构建来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将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具体 学校道德教育
下载PDF
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人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共4页
"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根本法则,但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教育中只有"抽象的教育对象"而没有具体的人。教育现象学让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了具体的人。具体人是生活在鲜活生活世界中的人,是具有... "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根本法则,但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教育中只有"抽象的教育对象"而没有具体的人。教育现象学让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了具体的人。具体人是生活在鲜活生活世界中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具体情境下具有独特体验的人。智慧人是教育现象学塑造具体的人的终极追求,智慧人的生成需要机智的教师引导,需要境遇性地成长,需要规范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具体 智慧
下载PDF
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青年马克思哲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转变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晓明 周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6-51,共6页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科学精神与人道精神的统一。青年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的心路历程是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过渡到费尔巴哈的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过渡到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科学精神与人道精神的统一。青年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的心路历程是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过渡到费尔巴哈的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过渡到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这个过程也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到费尔巴哈哲学,进而到一般唯物史观,再发展到具体唯物史观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抽象 现实 具体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教育技术学的人性观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樊子牛 王华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6,共7页
教育技术学中存在着"抽象的人"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遮蔽了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具体的人"。文章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尝试超越理论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下的教育技术学人性观,凸显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思维方式中的教... 教育技术学中存在着"抽象的人"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遮蔽了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具体的人"。文章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尝试超越理论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下的教育技术学人性观,凸显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思维方式中的教育技术学人性观。文章将教育技术学的人性观建立于实践哲学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教育技术学对人的理解由"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性观 抽象 具体 实践思维方式
下载PDF
具体,是关注身边事
8
作者 周洁 《十几岁》 2024年第24期12-13,共2页
日升月落,花儿绽放凋零,友人相聚离散,生命从青涩到成熟、苍老……世界真实而具体。具体,是河流的每一寸经过、地球的每一秒转动、分子的每一次裂变、你我的每一步前行,更是具体的人、事、物,是想法、思路、执行与操作。关注身边人与事... 日升月落,花儿绽放凋零,友人相聚离散,生命从青涩到成熟、苍老……世界真实而具体。具体,是河流的每一寸经过、地球的每一秒转动、分子的每一次裂变、你我的每一步前行,更是具体的人、事、物,是想法、思路、执行与操作。关注身边人与事,于是,文人从困厄中得到救赎,普通人在生活中寻到诗与远方,创造与灵感得以迸发、闪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赎 具体 普通 与事
原文传递
课程知识选择及其启示
9
作者 宋建军 《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课程问题首先是知识问题,需要考虑知识进入课程的问题,还需要考虑进入课程后的课程知识问题。从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客观中立而最有价值、阿普尔认为官方知识代表统治阶级利益而最有价值,再转回到麦克·杨认为强有力的知识具有客观... 课程问题首先是知识问题,需要考虑知识进入课程的问题,还需要考虑进入课程后的课程知识问题。从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客观中立而最有价值、阿普尔认为官方知识代表统治阶级利益而最有价值,再转回到麦克·杨认为强有力的知识具有客观和社会二重性而最有价值。课程知识要选择强有力的知识进入课程,还需要使强有力的知识指向具体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知识选择 强有力知识 具体
下载PDF
孔子“游于艺”的意蕴新释
10
作者 彭成广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5期163-164,共2页
彭成广在202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其一“游”具有审美教育的“特性”和态度。一方面,审美基于“集体的人”之完善,进而推进“整体的人”之和谐;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应该是“具体的人”之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以“游于艺”所形... 彭成广在202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其一“游”具有审美教育的“特性”和态度。一方面,审美基于“集体的人”之完善,进而推进“整体的人”之和谐;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应该是“具体的人”之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以“游于艺”所形成的“游学”传统,特别强调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畅游的乐趣。作为“具体的人”的孔子,向往曾点般的“诗意地栖居”,体现出孔子之“游”的审美教育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于艺 《光明日报》 审美教育 诗意地栖居 具体 过程 游学 孔子
原文传递
做个有趣的大活人
11
作者 粟子骞 《中国广告》 2024年第7期52-53,共2页
在华釜青年奖的48小时里,我最大感受是:我活过来了。学广告两年后,我有个小洞察:这里有趣的“活人”很多。华釜青年奖再次印证了我的洞察:听导师们分享时会被“要做广告藏獒,因为贵”这样犀利有趣的表达震撼,和队友汪洋头脑风暴时会感... 在华釜青年奖的48小时里,我最大感受是:我活过来了。学广告两年后,我有个小洞察:这里有趣的“活人”很多。华釜青年奖再次印证了我的洞察:听导师们分享时会被“要做广告藏獒,因为贵”这样犀利有趣的表达震撼,和队友汪洋头脑风暴时会感受到他闪亮着和平常完全不同的神采,在提案赛中一次次被那些奇思妙想击中,赛后拿起话筒为方案“讨个说法”的女孩更是有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比起一些虚无缥缈的八股文和论文中遥远晦涩的“黑话”概念,我更愿意待在鲜活的广告界,研究生活和活人,和具体的人对话——虽然广告离不开死线(deadline),但我们常常能死里逃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脑风暴 奇思妙想 八股文 有趣 具体 广告
原文传递
把教室变得辽阔起来——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12
《高中生之友》 2024年第17期4-11,共8页
2024年,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从75年前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困难处境,到如今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壮丽美景,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拼搏进取的身姿,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
关键词 积贫积弱 具体 中华民共和国 拼搏进取 中华儿女 奋发图强 周年
原文传递
反向热辣也滚烫
13
作者 沈佳瑶 《大学生》 2024年第9期70-71,共2页
在豆瓣“‘做具体的人’共进会”小组,有1万多名组员共同探寻“成为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他们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那句经典名言:“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对该小组的组员而言,他们爱生活的前提,就是... 在豆瓣“‘做具体的人’共进会”小组,有1万多名组员共同探寻“成为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他们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那句经典名言:“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对该小组的组员而言,他们爱生活的前提,就是找到具体的生活。“具体”的情绪表达。浏览小组的各板块,我发现所有分享帖的发布格式都是“具体的”。到底什么是“具体”呢?在小组中,基本可以提炼为分享生活中的毛边感,关注那些细小的、微不足道的琐事或个人的小情绪。比如表达“具体”的情感,发帖者会通过文字清楚地讲述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开心或难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表达 陀思妥耶夫斯基 经典名言 具体
原文传递
“亲密关系生产线”上,那些具体的人
14
作者 房佳佳 《方圆》 2024年第6期18-21,共4页
作为一种直播形式,秀场直播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它强调的是主播利用颜值、才艺,在直播间和粉丝实时互动,以此引来打赏。不过,随着男运营冒充女主播聊“榜一大哥”、因大额打赏引发财物纠纷等现象曝光,秀场直播的遮羞布被... 作为一种直播形式,秀场直播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它强调的是主播利用颜值、才艺,在直播间和粉丝实时互动,以此引来打赏。不过,随着男运营冒充女主播聊“榜一大哥”、因大额打赏引发财物纠纷等现象曝光,秀场直播的遮羞布被扯下。大家才知道,原来直播打赏、PK连麦并不只是主播和观众之间的事,背后的直播平台和直播公会都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赏 直播平台 女主播 亲密关系 实时互动 公会 具体
下载PDF
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15
作者 范小青 《东吴学术》 2024年第3期5-7,F0002,F0003,共5页
看到有一个A说,她的一个朋友B,但凡听她说了什么事情,比如去了哪里旅游,比如购买了什么物品、结识了什么人物,过一阵,B就会把这些事当成她自己的事再反过来说给A听。开始A以为B是在跟她开玩笑,后来发现B其实完全不记得这些事情是A跟她... 看到有一个A说,她的一个朋友B,但凡听她说了什么事情,比如去了哪里旅游,比如购买了什么物品、结识了什么人物,过一阵,B就会把这些事当成她自己的事再反过来说给A听。开始A以为B是在跟她开玩笑,后来发现B其实完全不记得这些事情是A跟她讲述的。假如A把事情戳穿,比如把具体的人名、地名、物品照片、旅游地照片之类给B看,B的反应却是含糊的,顾左右而言他,既没有戳穿谎言的尴尬,也没有纠正错误的恍然。这算是什么事情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左右而言他 纠正错误 具体 旅游 照片 物品
原文传递
等待
16
作者 马淑惠 付胜芳(指导) 《新读写》 2024年第5期39-40,共2页
文章通篇没有写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巧思。在当今社会,这篇文章主人公的经历并非个例。全篇语言生动真切,最后一句以问句结尾,意味深长,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 第三 语言生动 具体 关注 文章
原文传递
细节的层次、功能与锤炼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大先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54-157,1,共5页
泰山不让抔土,河海不择细流,宏伟磅礴之物总由具体质料构成,文学也是一样,一部长篇小说总是由情节细部通过语言和修辞的技巧结构在一起,即便是短篇小说或者诗歌、戏剧、散文,也都是由具体的人、事、物、行动的细节编织而成的。就基础层... 泰山不让抔土,河海不择细流,宏伟磅礴之物总由具体质料构成,文学也是一样,一部长篇小说总是由情节细部通过语言和修辞的技巧结构在一起,即便是短篇小说或者诗歌、戏剧、散文,也都是由具体的人、事、物、行动的细节编织而成的。就基础层面而言,细节让宏大结构、故事与篇幅变得生动、结实、密匝、可触可感,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让平凡琐屑的事物与行动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蜕去普通乏味的外壳,而具有了新鲜感,让人产生审美的惊奇。可以说,细节让抽象变得具象,令空洞得到充实,在文学世界中擦亮了日常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感 基础层面 具体 细节
原文传递
文学与人学的变奏——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观念及其阐释的再阐释 被引量:5
18
作者 姚孟泽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92,共9页
学界一般从"人道主义"来理解钱谷融于1957年提出的"文学是人学"观念,但这是基于其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又在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中被"重新确立"而来的后见之明。钱谷融的《论&qu... 学界一般从"人道主义"来理解钱谷融于1957年提出的"文学是人学"观念,但这是基于其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又在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中被"重新确立"而来的后见之明。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本身与"反胡风"运动以及"现实主义论争"有直接的关系,他在文中不仅提倡了"人道主义",更对"复杂社会关系中""具体的人和他的具体的行动"这一旨在拓展文学空间的文学观念进行了阐述;二者在钱文中呈现为分裂的状态,并且后者也说明"文学是人学"观念主要是对"文学"的探讨。但在后来的批判和重新确立中,"人道主义"被当成了理解"文学是人学"的"总钥匙","人学"成了这一观念的重心,而"具体的人"及其背后的文学可能性则被驱逐了出去。重新理解"具体的人",不仅是对钱谷融的重读和纪念,更是对80年代至今的思想方式和文学观念的反思和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谷融 文学是 道主义 具体 文学观念
原文传递
作文题11:材料作文
19
作者 吴莹珩 《当代学生》 2023年第2期52-55,共4页
材料中的这句话源自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原句是“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作为一篇考场作文,难点在于要正确定义何为“具体的人”,何为“抽象的人”,什么是“爱具体的人”... 材料中的这句话源自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原句是“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作为一篇考场作文,难点在于要正确定义何为“具体的人”,何为“抽象的人”,什么是“爱具体的人”和“不爱抽象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可以作其注解:“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很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作文 考场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具体 作文题 抽象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的个人概念的生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 被引量:4
20
作者 蔺庆春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1-67,共7页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概念的根本规定。"现实的个人"区别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类"和施蒂纳的"唯一者",它克服了对人的观念性和抽象性把握。作为其根本规定性的&qu...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概念的根本规定。"现实的个人"区别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类"和施蒂纳的"唯一者",它克服了对人的观念性和抽象性把握。作为其根本规定性的"现实性"本身,既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感受性,也不是鲍威尔和施蒂纳的主观抽象性,而是黑格尔市民社会层面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具体的个人"。"具体的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借助感性对象性活动,在社会关系中自我确证和自我实现。"现实的个人"这一根本内涵的确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与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等青年黑格尔派思想交锋的结果,同时也是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关于人的理解的积极因素的结果。马克思对于人的界定,经历了从"具体的人"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具体 现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