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 被引量:51
1
作者 马群 杨雄 +7 位作者 李敏 李国业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4159-4169,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群体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将50个供试材料分成4个生产力等级:低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00 t.hm-2)、中层水平(9.00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75 t.hm-2)、高层水平(9.75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顶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1)在总施氮量0—337.5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群体的增加,50个粳稻品种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而成熟期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减小,抽穗期4个生产力等级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3)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减小;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增加。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变化规律与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一致。(4)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的经济系数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5)拔节前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差异较小,而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 氮肥 干物质积累 光合生产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种光合生产及干物质分配特点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陈德华 王兆龙 +2 位作者 吴云康 徐冰 蔡瑞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37,共5页
对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的光合生产及干物质分配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F1代种有效叶面积显著增多,高效叶面积大,比叶重和净同化率高,群体发展较合理,光合生产率高。在干物质分配上以茎枝较多,经济器官居第二位,叶居第三位... 对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的光合生产及干物质分配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F1代种有效叶面积显著增多,高效叶面积大,比叶重和净同化率高,群体发展较合理,光合生产率高。在干物质分配上以茎枝较多,经济器官居第二位,叶居第三位。在不同层次上表现为中上部叶干重较高和上部经济器官干重较高,因此在栽培应用时需加以调节,可进一步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 棉花 杂种 光合生产 干物质分配
下载PDF
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应洪 王海月 +5 位作者 吕腾飞 张绍文 蒋明金 何巧林 孙永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77,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钵苗机插+中密度(M_1D_2)"、"钵苗机插+低密度(M_1D_3)"、"毯苗机插+高密度(M_2D_4)"、"毯苗机插+中密度(M_2D_5)"、"毯苗机插+低密度(M_2D_6)"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的处理开展试验。【结果】秧龄与插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机插方式及密度处理下,机插25 d秧龄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单茎叶片和茎鞘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抽穗后净同化率以及产量均明显优于40 d秧龄处理。同一秧龄和机插方式下,水稻群体茎蘖数、各时期LAI和衰减率、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势以及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抽穗后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在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_1D_2处理最优,而毯苗机插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且钵苗机插各指标较毯苗优势明显。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行距33 cm、配套株距14.5~15.5 cm,因群体总颖花数、结实率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中又以行距33 cm、株距15.5 cm最能充分发挥其杂交籼稻株型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到12.74 t/hm^2,是本研究最佳组合;而毯苗机插随秧龄增大以及栽插密度的降低,群体质量指标恶化,有效穗数不同程度降低,产量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龄 钵苗机插 毯苗机插 密度 产量 光合生产
下载PDF
温室网纹甜瓜叶面积与光合生产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袁昌梅 罗卫红 +6 位作者 张生飞 金亮 倪纪恒 陈永山 戴剑锋 卜崇兴 徐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2,共6页
依据温室温光条件与甜瓜单株叶面积的关系,建立了甜瓜叶面积指数(LAI)模型,结合已有的光合作用驱动的作物生长模型,建立了适合我国种植技术的甜瓜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利用不同基质、品种和播期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依据温室温光条件与甜瓜单株叶面积的关系,建立了甜瓜叶面积指数(LAI)模型,结合已有的光合作用驱动的作物生长模型,建立了适合我国种植技术的甜瓜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利用不同基质、品种和播期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本模型较用比叶面积和叶干重的SLA法及用积温与叶面积的函数的GDD法更能准确地模拟温室甜瓜的LAI和植株总干重。LAI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RMSE)分别为0.867和0.404,植株总干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887和645 kg.hm-2。用本模型模拟LAI的精度分别比SLA法和GDD法提高78%和40%;模拟植株总干重的精度分别比SLA法和GDD法提高57%和36%。本模型不仅改善了甜瓜叶面积和干物质生产的模拟精度,而且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光合生产 干物质积累 模拟模型
下载PDF
夏玉米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初探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睿 洪佳华 曹永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1997年第2期20-23,共4页
建立了在水肥适宜情况下逐日模拟夏玉米光合生产的动态模型SIMPSM,并用其对夏玉米从播种到成熟地上部干物质增长进行模拟,经与1990、1992和1993年实测值比较,表明效果较好。
关键词 模拟模型 玉米 光合生产
下载PDF
彰武松、樟子松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特性 被引量:22
6
作者 孟鹏 李玉灵 +1 位作者 尤国春 王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50-3060,共11页
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性成熟(18 a)阶段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zhangwu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光合及蒸腾指标不同季节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切枝蒸腾法对两个树种叶片气孔蒸腾和角质层蒸腾进行... 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性成熟(18 a)阶段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zhangwu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光合及蒸腾指标不同季节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切枝蒸腾法对两个树种叶片气孔蒸腾和角质层蒸腾进行对比测定,评价了气孔开闭敏感性,探讨了两个树种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在同样生境条件下,彰武松比樟子松有较大的光合速率(Pn)和较小的蒸腾速率(Tr)。在5月和7月,彰武松的Pn和Tr日变化呈现明显双峰型,其Pn和Tr"午休"现象均主要受气孔限制;在10月呈单峰型。樟子松的Pn和Tr日变化在整个生长季均呈单峰型,而且,彰武松日光合量(DAP)均高于樟子松,是樟子松的163.4%(5月)、211.1%(7月)和183.6%(10月)。光响应曲线参数表明:在不同月份,彰武松最大光合速率(Pmax)均大于樟子松,且光饱和点(LSP)较高,光补偿点(LCP)较低。在任意被测时刻,彰武松气孔导度(Gs)和Tr都小于樟子松。彰武松具有较小气孔和角质层蒸腾速度,并且在同样干旱条件下,彰武松气孔下陷,其气孔的开闭反应更加敏感。彰武松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约是樟子松的2.29倍。这些结果暗示,彰武松以其高的光合速率和低的蒸腾耗水特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其敏感的气孔开闭机制和旱生叶片结构进而实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速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彰武松 樟子松 光合生产 蒸腾耗水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紫花苜蓿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玉洁 冯利平 +2 位作者 易鹏 杨晓光 胡跃高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82-1687,共6页
依据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广泛收集资料,构建了紫花苜蓿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该模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面积消长、干物质积累、同化物分配和产量形成等过程,考虑了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计算得到紫花... 依据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广泛收集资料,构建了紫花苜蓿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该模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面积消长、干物质积累、同化物分配和产量形成等过程,考虑了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计算得到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转换系数(β)和同化物分配分配系数[C(d)i],确定了主要紫花苜蓿品种的光合参数(a和Pmax)。分别利用北京和太原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的试验资料对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和叶面积指数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叶面积动态、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模拟效果较好,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茎和叶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0.95、0.96和0.88(n=20),产量均方差(RMSE)为103kghm-2,相对均方差(NRMSE)为2.1%(n=102)。模型不仅具有较强的机理性,而且有较好的拟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光合生产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指数 模拟模型
下载PDF
小麦作物光合生产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郑有飞 颜景义 +2 位作者 万长建 葛红梅 杨志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566-571,共6页
以生物学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小麦干物质增长的动态模式。该模式考虑了小麦株型、群体光分布、群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同化物分配。输入简单易测的因子,可计算得到光合速率值、群体光分布特征值、群体光合量、呼吸作用速率以及分部位... 以生物学原理为基础,建立了小麦干物质增长的动态模式。该模式考虑了小麦株型、群体光分布、群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同化物分配。输入简单易测的因子,可计算得到光合速率值、群体光分布特征值、群体光合量、呼吸作用速率以及分部位干物重量等,其计算值与实测值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生产 产量 模拟
下载PDF
机械耕作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福建 徐东忆 +7 位作者 吴鹏 乐韬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杨四军 丁锦峰 郭文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49,共9页
沿淮地区水稻种植后土壤质地黏重加之秸秆还田量大制约了小麦生长,耕作和播种方式的合理搭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于2017-2019年在泗洪设置了不同耕作方式(耕翻、免耕)和播种方式(中型带播、中型条播、小型带播、小型条播)的田间... 沿淮地区水稻种植后土壤质地黏重加之秸秆还田量大制约了小麦生长,耕作和播种方式的合理搭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于2017-2019年在泗洪设置了不同耕作方式(耕翻、免耕)和播种方式(中型带播、中型条播、小型带播、小型条播)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穗数和穗质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度均以免耕产量最高,比耕翻分别增产25.4%和15.2%。2)两年度采用中型机械播种方式能够稳定实现较高的籽粒产量,小型条播仅2017-2018年度免耕条件下产量与中型机械播种方式差异不显著。带播相比于条播能够提高小麦个体生长空间,增大光合面积,增强了群体干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总的来说,免耕下采用中型带播方式播种是改善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一种有效农田管理模式,这为当地优化选择和推广适宜的耕播方式组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耕作 稻茬小麦 播种方式 产量 光合生产
下载PDF
大穗型水稻^13C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被引量:17
10
作者 闫川 洪晓富 +3 位作者 阮关海 余守武 王绍华 丁艳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82-1287,共6页
为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本试验以不同穗粒型的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穗型水稻穗后的光合生产、积累及物质转运特性,并通过13CO2标记技术,研究了水稻穗后不同时期光合产物的去向。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 为了研究大穗型水稻品种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本试验以不同穗粒型的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穗型水稻穗后的光合生产、积累及物质转运特性,并通过13CO2标记技术,研究了水稻穗后不同时期光合产物的去向。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穗粒数、单穗重显著大于中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在齐穗后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和上三叶的SPAD值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大穗型总13C同化物量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尤其表现在灌浆后期的穗部,而灌浆后期中穗型品种茎秆和叶片中的13C同化物量高于大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具有较强的CO2同化能力优势,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优势明显,且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转移量、转运率及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百分率明显高于中穗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增产潜力。该研究以期为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穗型 ^13C标记 光合生产 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硅磷配施对低磷土壤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从桦 张嘉莉 +4 位作者 王兴龙 张頔 康云海 孔凡磊 袁继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5-735,共11页
以玉米品种‘正红2号’和‘正红115’为材料,通过2014年和2015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低磷土壤条件下,硅磷肥配施对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面积指数,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及... 以玉米品种‘正红2号’和‘正红115’为材料,通过2014年和2015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低磷土壤条件下,硅磷肥配施对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面积指数,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施硅及硅磷配施的增产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不施磷肥和硅肥)相比,施磷、施硅和硅磷配施处理均可提高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增加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灌浆期和成熟期叶片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和灌浆期茎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和收获指数,降低秃尖长度,增加穗长,最终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其中施用磷肥增加或降低上述指标的效应明显大于施用硅肥,硅磷配施增加或降低上述指标的效应又明显大于单施磷肥或单施硅肥,硅和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和配合效应。2014年和2015年玉米籽粒产量均与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施磷肥相比,硅磷配施处理分别增产1 288.57 kg·hm^(-2)(2014年)和1 313.61 kg·hm^(-2)(2015年),且2015年的增幅明显大于2014年,硅、磷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应。综上所述,在四川丘陵低磷土壤条件下,合理进行硅磷肥配施,既能提高玉米生育前期物质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又能改善生育后期干物质在玉米各器官中的分配,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土壤 玉米 硅肥 磷肥 光合生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水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棉花光合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冯国艺 张谦 +6 位作者 祁虹 雷晓鹏 王树林 王燕 杜海英 梁青龙 林永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2-1022,共11页
为研究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及运移变化对棉花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棉田地形和土壤容重对滨海盐碱地水盐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式,在位置相近区域选取海拔和容重差异较大的4块棉田,于4—10月份测定土壤0~200 cm深度水分、盐分... 为研究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及运移变化对棉花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棉田地形和土壤容重对滨海盐碱地水盐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式,在位置相近区域选取海拔和容重差异较大的4块棉田,于4—10月份测定土壤0~200 cm深度水分、盐分和pH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对棉花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轻度盐碱棉田海拔较高,在141~160 cm处形成"高容重隔层",土壤盐分和pH较低,雨季(7—8月份)土壤水分较低,生育后期(9—10月份)土壤水分明显高于中度盐碱棉田,棉花遭受盐碱胁迫较小,光合生产与水热资源吻合度高,长期处于物质积累活跃期;中度盐碱棉田较高的海拔和容重阻滞了土壤盐分和pH上升,在雨季盐碱胁迫得到解除,但棉花生育早期(4—6月份)和后期仍有明显盐碱胁迫,光合生产与光热资源丰富期吻合度较差;重度盐碱棉田海拔较低,容重差异未对水盐运移规律产生明显影响,长期处于高度盐碱胁迫之下,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水平低下。滨海盐碱地改良采用适当抬高地表高度并形成一定厚度的高容重"隔层",增强土壤蓄排水能力,是一种效果持续并有利于作物光合生产的改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棉花 水盐运移 光合生产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光合作用和^(14)C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文钰 樊高琼 +3 位作者 任万君 赵莉 董兆勇 韩惠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73-1178,共6页
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分配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增加了植株冠层叶面积,处理间差异显著,以20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旗叶全展后30d,MDA含量降低了14.3%,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 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分配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增加了植株冠层叶面积,处理间差异显著,以20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旗叶全展后30d,MDA含量降低了14.3%,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9.4%和12.6%。烯效唑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后期光合速率,改变了14C同化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分蘖盛期标记的14C同化物分配到穗的比例提高了25.9%;灌浆中期标记的14C同化物分配到主茎穗和分蘖穗的比例分别提高了10.8%和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小麦 干拌种 光合生产 ^14C同化物分配
下载PDF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沈学善 屈会娟 +4 位作者 李金才 黄钢 陈尚洪 陈红琳 刘定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7-851,共5页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砂姜黑土区 出苗 光合生产
下载PDF
玉/豆套作对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伍晓燕 王竹 +1 位作者 张含彬 杨文钰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3,共4页
研究了玉/豆套作模式中不同玉米株高与幅宽的空间配置对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玉米植株高度与大豆干物质积累量、LAI和NAR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矮秆玉米下的大豆开花后平均干物质量分别比中、高秆玉米... 研究了玉/豆套作模式中不同玉米株高与幅宽的空间配置对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玉米植株高度与大豆干物质积累量、LAI和NAR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矮秆玉米下的大豆开花后平均干物质量分别比中、高秆玉米下的大豆高26.05%和29.16%,LAI分别高7.68%和27.49%,NAR分别高36.86%和40.30%.比较不同幅宽的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幅宽1.67m/0.83m(大豆/玉米)下的大豆花后平均干物质量高于其他幅宽下的大豆27.84%~42.61%,LAI高6.89%~31.68%,NAR高4.1%~3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合生产 玉米株高 幅宽
下载PDF
晒田强度和穗肥运筹对三角形强化栽培水稻光合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从桦 代邹 +4 位作者 严奉君 彭玉 徐徽 孙永健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5-743,共9页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3种晒田强度(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5%、60%±5%和40%±5%,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种穗肥运筹(晒田复水后第1、第8和第15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分别记...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3种晒田强度(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5%、60%±5%和40%±5%,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种穗肥运筹(晒田复水后第1、第8和第15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分别记为S1、S2和S3)对灌浆结实期水稻光合生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晒田程度和穗肥运筹对水稻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互作效应,且晒田影响最为显著,氮素穗肥运筹次之。轻度晒田(W1)复水后第1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会降低抽穗后15d和30d的群体光合生产率和有效穗数,推迟至复水后第8天或第15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可以提高抽穗后15d和30d的群体光合生产率、收获指数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中度和重度晒田(W2和W3)复水后第1天或第8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可以提高孕穗期和齐穗期剑叶Pn和抽穗后15d和30d的群体光合生产率、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构成指标、稻株氮素积累与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得出,TSRI模式下W2S1为晒田强度和穗肥运筹的最优组合,产量达到10.96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田 穗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光合生产 氮素利用
下载PDF
化学调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全志 吕强 +1 位作者 熊瑛 马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6期223-226,254,共5页
就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化学调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剖析了化学调控剂对碳氮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光合作用、干物质运转、籽粒灌浆的调节作用,在分析了目前稻米品质化学调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应... 就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化学调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剖析了化学调控剂对碳氮代谢及其相关酶活性、光合作用、干物质运转、籽粒灌浆的调节作用,在分析了目前稻米品质化学调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应用系统的观点,从光合生产、籽粒灌浆及相关酶系统特性、物质运转等水稻生产的“源库流”三方面入手,开展化学调控剂对米质作用机理研究,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揭示米质品质形成规律。同时指出在研究实践中,抓住品质主要制约因素,利用激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开展化学调控剂的复配,将有望改善稻米品质的多个性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品质 研究现状 化学调控剂 展望 生理生化基础 水稻生产 物质运转 籽粒灌浆 相关酶活性 应用现状 品质形成 碳氮代谢 光合作用 调节作用 调控研究 品质化学 应用系统 光合生产 系统特性 机理研究 形成规律 研究实践
下载PDF
玉米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尹红征 吕冰清 +2 位作者 郑国清 段韶芬 高亮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3-76,共4页
根据"物质-能量转化-能量平衡"理论及作物生理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以田间试验数据和搜集相关区试资料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手段,首先建立了玉米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考虑了光合作用... 根据"物质-能量转化-能量平衡"理论及作物生理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以田间试验数据和搜集相关区试资料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手段,首先建立了玉米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考虑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向各器官的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生理过程,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玉米产量形成模拟模型。利用江苏省大面积栽培品种掖单13和苏玉9号的田间试验数据和区试资料对产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形成 模拟模型 光合生产
下载PDF
栽植密度对柑桔树光合生产、生长和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凯 章文才 +1 位作者 刘义权 郭德荣 《果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38-143,共6页
栽植密度显著影响柑桔树冠内的光能分布和利用水平,制约树冠叶群的光合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树体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水平,最终表现出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枳砧温州蜜柑实行合理密植栽培的行距宜控制在3~4m,株... 栽植密度显著影响柑桔树冠内的光能分布和利用水平,制约树冠叶群的光合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树体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水平,最终表现出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枳砧温州蜜柑实行合理密植栽培的行距宜控制在3~4m,株距2m左右,当树冠内相对光照水平下降到40%时,必须加强整枝修剪或及时间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合理密植 光合生产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胜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6期1-5,共5页
为给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创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总结了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产量构成及其贡献、光合优势、物质生产、群体结构建成、源库关系、根系发育等生物学规律,提出了通过挖掘穗粒数及粒重潜力、扩大库源比... 为给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创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总结了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产量构成及其贡献、光合优势、物质生产、群体结构建成、源库关系、根系发育等生物学规律,提出了通过挖掘穗粒数及粒重潜力、扩大库源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精量栽培等进一步挖掘小麦强杂种优势的策略,以期为加速杂交小麦走向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产量形成 产量构成 光合生产 群体结构 源库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