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解、诉讼与公正——对现代自由社会和儒家传统的反思 被引量:71
1
作者 陈弘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4,共12页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出批判。本文进而指出 ,调解在当代的中国以至西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西方学者对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另类选择”之一提出了多种理论依据 ,其中不少与儒家传统的睿见不谋而合。本文的结论是 ,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调解理论与实践能对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仍是十分宝贵和有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 诉讼 传统法律文化 儒家 法治 自由主义 创造性转化 权利 正义 公正 道德
下载PDF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100
2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8-205,共8页
本文围绕“学”的观念,以孔子为主来说明儒家的教育理想,在论述中先说明孔子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然后指出孔子的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指出“圣人可学”的观念对解释儒家教育思想特色的意义,特别指出儒... 本文围绕“学”的观念,以孔子为主来说明儒家的教育理想,在论述中先说明孔子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然后指出孔子的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指出“圣人可学”的观念对解释儒家教育思想特色的意义,特别指出儒家强调自我学习的观念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本文认为,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在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儒家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对狭义的教育的认知,而且蕴涵着整个古典时代对“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教育思想 理念
原文传递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被引量:81
3
作者 李学勤 《孔子研究》 1987年第2期60-64,共5页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竹简,是《家语》的原型。今本《孔子家语》,历来都有“伪书”之说,作者认为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汉以后,孔子后裔中也...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竹简,是《家语》的原型。今本《孔子家语》,历来都有“伪书”之说,作者认为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汉以后,孔子后裔中也有世守家学而成为一个学派的,自孔安国而至孔僖、孔季彦相承,《孔丛子》可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故《家语》也属孔氏家学的产物。今本古文《尚书》、《孔丛子》、《孔子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它们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作者还认为: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究孔氏家学,也许是解开《尚书》流传疑谜等经学重大公案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今本 竹简 汉魏时期 儒家 王肃 大戴礼记 皇甫谧 论语 汉书·艺文志
原文传递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59
4
作者 张践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3期74-79,共6页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孝道
下载PDF
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69
5
作者 景怀斌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6-134,共9页
研究中国人的应对有两种思路,一是以西方应对理论为研究基础,二是从中国社会文化现状构造研究依据。文章首先分析了儒家式应对的内容和特征,进而编制了儒家式应对问卷。530个样本的数据分析表明,儒家式应对包括4个因素:挫折内在乐观性... 研究中国人的应对有两种思路,一是以西方应对理论为研究基础,二是从中国社会文化现状构造研究依据。文章首先分析了儒家式应对的内容和特征,进而编制了儒家式应对问卷。530个样本的数据分析表明,儒家式应对包括4个因素:挫折内在乐观性、“命”认识、人的责任性、挫折作用评价。儒家式应对与本研究中体现心理健康的CES-D、SAS、SWLS有确切的关系,儒家式应对思想有利于心理健康。文章最后讨论了儒家式应对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对 儒家 心理健康 中国文化 压力
下载PDF
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 被引量:59
6
作者 毛海涛 刘树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0,共3页
儒家“礼”思想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文化遗产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因由,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也因此烙上深深的印痕,从拜师择徒到德化教育无不彰显出儒家思想的印记,呈现出民族礼仪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 儒家 传统武术 礼仪教育
下载PDF
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 被引量:60
7
作者 杜维明 陈静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2期5-20,共16页
为了人类的绵延长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都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有关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重新阐述要求我们有选择地回归世界各宗教传统的精神本源并做出有鉴别的重估.这样一个回归和重估的过... 为了人类的绵延长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都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有关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重新阐述要求我们有选择地回归世界各宗教传统的精神本源并做出有鉴别的重估.这样一个回归和重估的过程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更新传统本身.从历史的角度地来看,富有活力的宗教传统总是在不时地发生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往往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所致的人们未曾预料的结果.今天,轴心时代的文明实际上都在经历着各自的转变,以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回应着现代性的种种挑战.①就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言,轴心时代的各种文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造怎样的精神财富才能为现代世界人类的发展重新定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文主义 生态转向 比较文化 精神资源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33
8
作者 赵士辉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57,共3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诚信”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范畴 ;同时“诚”与“信”又是两个分别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重视和要求实事求是的精...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诚信”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范畴 ;同时“诚”与“信”又是两个分别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重视和要求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视诚对信的根本制约关系 ;重视和要求对善的不懈追求 ,寻求诚信的正当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诚信观 中国 传统文化 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
原文传递
论儒教的形成 被引量:64
9
作者 任继愈 《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第1期61-74,共14页
本文论述了儒家逐渐演化为儒教的过程:从汉代董仲舒开始至宋明理学的建立,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面形成"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儒教"。作者在论证了儒教的形成之后,指出:不可把春秋时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尔后被... 本文论述了儒家逐渐演化为儒教的过程:从汉代董仲舒开始至宋明理学的建立,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面形成"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儒教"。作者在论证了儒教的形成之后,指出:不可把春秋时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尔后被儒教奉为教主的孔子混为一谈。说孔子必须打倒是不对的。说儒教应该废除则是应该的;因为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是桎梏、是毒瘤,它是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使中国人民长期愚昧落后、思想僵化的总根源,也是阻碍我国现代化的极大的思想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儒家 宗教 孔子 封建宗法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 宋明理学 中国人民 精神支柱 董仲舒
原文传递
甲骨文中所见的儒 被引量:55
10
作者 徐中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4期70-74,共5页
近年我在甲骨文中发现了一个需字。甲骨中多载子需之事,子需是一个人名,他和历史上的儒家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现将自己对这一史料的初步分析写出来,以备对反动的孔孟之道深入批判的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儒字的形音义儒... 近年我在甲骨文中发现了一个需字。甲骨中多载子需之事,子需是一个人名,他和历史上的儒家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现将自己对这一史料的初步分析写出来,以备对反动的孔孟之道深入批判的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儒字的形音义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甲骨中作需字,即原始的儒字: (?)《京津》2069(?)《续存》1859《甲骨文编》系此字于汰字下。按此是原始象形字,不应作形声字处理,释汰,非是。此字又见《金文编·附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儒家 奴隶主贵族 殷商时代 奴隶制 卜辞 初步分析 孔丘 武丁 渊源关系
下载PDF
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58
11
作者 孙聚友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3-67,共5页
儒家大同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中国对于当今世界进步发展的理想追求,二者之间有着历史的相联,观念的相通,更有着价值上的相融。这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具有着... 儒家大同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中国对于当今世界进步发展的理想追求,二者之间有着历史的相联,观念的相通,更有着价值上的相融。这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具有着"天下为公"的价值共识,贯穿着"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蕴涵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继承发扬儒家的大同思想,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展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自信,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现实思考,它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问题,推进人类的和平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大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 被引量:53
12
作者 陈立胜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27,124,共9页
一、问题的提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最能体现儒家对人性理解的一个关键词,莫过于“恻隐之心”。因此,把握“侧隐之心”的深刻内涵,对我们理解儒... 一、问题的提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最能体现儒家对人性理解的一个关键词,莫过于“恻隐之心”。因此,把握“侧隐之心”的深刻内涵,对我们理解儒家的人性论至关重要。究竟何为“侧隐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恻隐之心 “同感” 基调 同情 人性论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原文传递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 被引量:46
13
作者 李学勤 《学术月刊》 1986年第11期37-40,共4页
一九七三年底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至今尚在陆续发表中。已公布的帛书里面,《五行》一篇很受学术界重视。《五行》是子思、孟子一派儒家作品,原与《老子》甲本等同抄在一卷帛上。一九七四年刊出的帛书概述,已指出该篇“内容是讲儒家‘... 一九七三年底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至今尚在陆续发表中。已公布的帛书里面,《五行》一篇很受学术界重视。《五行》是子思、孟子一派儒家作品,原与《老子》甲本等同抄在一卷帛上。一九七四年刊出的帛书概述,已指出该篇“内容是讲儒家‘仁、义、礼、智、圣’的‘五行’说,文体与《大学》相近,词句中也袭用《孟子》的话,可见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说 子思子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帛书 洪范 孟子 中庸 儒家 荀子 君子
原文传递
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 被引量:46
14
作者 杨泽波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9,共11页
现在很多学者均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儒学不是典型的宗教,却有着宗教的作用。儒学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现象,奥秘在于儒学有一个独特的天论传统。自西周初期统治者为寻求政治合法性而“以德论天”以来,春秋战国之际的天仍然具有伦理宗教的余... 现在很多学者均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儒学不是典型的宗教,却有着宗教的作用。儒学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现象,奥秘在于儒学有一个独特的天论传统。自西周初期统治者为寻求政治合法性而“以德论天”以来,春秋战国之际的天仍然具有伦理宗教的余韵,当儒家沿着思维的惯性“以天论德”即将道德的终极根源推给上天之后,其道德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宗教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宗教性是通过儒家心性之学中仁性一层实现的,将仁性的根源归给上天,仁性因为天的超越性而赋予了类似宗教的作用和力量,具有了强大的动能,进而保证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 宗教 以天论德
原文传递
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 被引量:45
15
作者 郭齐勇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7-30,共4页
关键词 腐败分子 任人唯亲 枉法 腐败行为 案例 个案 儒家 刘清 先生 问题
原文传递
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 被引量:44
16
作者 陈文华 《农业考古》 2002年第2期46-65,共20页
关键词 中国 茶道 形成历史 特征 儒家 道教 佛教 茶艺
下载PDF
论儒家色彩观 被引量:37
17
作者 王文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9-91,共3页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都对孔子学说作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发挥,在此情形下,孔子学说的真意变得日渐模糊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色彩观 “礼” 孔子 “仁” “度” “绘事后素” 绘画理念
原文传递
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建构——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 被引量:44
18
作者 苏力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51,共13页
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力求重构儒家纲常伦理以及通常被认为体现儒家纲常的诸如日常称呼这类民俗。作为微观制度,而非思想文化,回应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根本问题之一,个人的社会和心灵秩序的建立和维系。阐明这些制度对于个体,特别是生活在... 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力求重构儒家纲常伦理以及通常被认为体现儒家纲常的诸如日常称呼这类民俗。作为微观制度,而非思想文化,回应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根本问题之一,个人的社会和心灵秩序的建立和维系。阐明这些制度对于个体,特别是生活在小型社会中的普通人,而非统治者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及其对于更大的政治社会构成曾具有的潜在意义。尽管现代的社会变迁已令儒家纲常不再起作用,但其针对的问题之幽灵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制度 纲常 礼仪 儒家
原文传递
论儒家的实践智慧 被引量:47
19
作者 陈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6-41,128,共6页
中国哲学的传统非常重视实践智慧,可以说,实践智慧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和核心。儒家自孔子以来,更是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儒家哲学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而不突出思辨的理论智慧;儒家的实践智慧始终是强调以道... 中国哲学的传统非常重视实践智慧,可以说,实践智慧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和核心。儒家自孔子以来,更是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儒家哲学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而不突出思辨的理论智慧;儒家的实践智慧始终是强调以道德为基础,从不脱离德性;同时,儒家的实践智慧又突出体现在重视修身成己的向度,亦即个人内心的全面自我转化;最后,儒家哲学思想总是强调实践智慧必须化为实践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智慧 儒家 中国哲学 哲学思想 自我转化 知行合一 强调 孔子
原文传递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被引量:47
20
作者 秦晖 《中国乡村研究》 2003年第1期1-31,共31页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中国由一个宽仁无为的朝廷来统治,社会秩序主要靠伦理道德来维持,而这些伦理基建于血缘家庭—家族的亲情友爱和长幼尊卑——这本是古代儒家经典描绘的一种理想秩序。有趣的是,古代儒家知识分子注目现实时常常并不那...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中国由一个宽仁无为的朝廷来统治,社会秩序主要靠伦理道德来维持,而这些伦理基建于血缘家庭—家族的亲情友爱和长幼尊卑——这本是古代儒家经典描绘的一种理想秩序。有趣的是,古代儒家知识分子注目现实时常常并不那么乐观,从汉儒以至清绅,乃至被称为民国时期新儒家典型的梁漱溟等人面对现实所发的议论通常都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民风浇薄”、“有司贪虐”为主调。传统已失,盛世难再,圣道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长幼尊卑 乡村 中国 传统 清绅 宽仁 家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