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糊精和富勒烯偶联体系的新型分子机器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涛 张华承 +3 位作者 李月明 辛飞飞 孔丽 郝爱友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56-2164,共9页
超分子化学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利用超分子体系来模拟宏观过程,进而将宏观机器纳米尺寸化更是备受瞩目。环糊精与富勒烯各自具有非常优良的性质,而基于环糊精和富勒烯偶联体系的新型"加工型"分子机器,与传统的"运动... 超分子化学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利用超分子体系来模拟宏观过程,进而将宏观机器纳米尺寸化更是备受瞩目。环糊精与富勒烯各自具有非常优良的性质,而基于环糊精和富勒烯偶联体系的新型"加工型"分子机器,与传统的"运动型"分子机器不同,不是强调分子间与分子内的位置变化,而是强调对特定客体分子"识别-捕捉-加工-释放"的过程。这种新型的分子机器将为包括生物酶模拟、生物过程研究、光能固定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综述了环糊精和富勒烯偶联体系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环糊精和富勒烯偶联体系的合成,包括合成思路、步骤方法及表征;然后叙述了此体系的应用领域,包括分子识别、DNA裂解、电子传输等方面;最后结合现阶段的研究状况,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富勒烯 偶联体系 分子机器
原文传递
基于环糊精和冠醚偶联体系的新型超分子主体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涛 申健 +1 位作者 孙宏元 郝爱友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15-2524,共10页
超分子化学是当今化学界的前沿学科之一,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环糊精与冠醚同为超分子化学中应用广泛的主体分子,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及不足,而将二者偶联起来,可得到拥有两个甚至多个识别位点的化合物,可... 超分子化学是当今化学界的前沿学科之一,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环糊精与冠醚同为超分子化学中应用广泛的主体分子,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及不足,而将二者偶联起来,可得到拥有两个甚至多个识别位点的化合物,可通过协同作用在分子识别、模拟酶、色谱等方面拓展其应用范围,并有较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环糊精与冠醚偶联体系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环糊精与冠醚偶联体系的合成,包括合成思路、步骤以及方法;然后着重叙述了此体系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其在分子识别、模拟酶、异构体分离以及光能量传导等领域;最后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仍然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冠醚 偶联体系 模拟酶 分子识别 色谱
原文传递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体系葡萄糖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江秀明 李建伟 肖咏梅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5-87,共3页
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快速、高选择性,在定量分析领域应用广泛.本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体系,用动力学方法对样品中葡萄糖含量进行分光光度测定,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体系 葡萄糖 分光光度法 测定 动力学方法 酶催化反应
下载PDF
(S)-羰基还原酶Ⅱ与葡萄糖脱氢酶共催化高效合成(S)-苯乙二醇 被引量:3
4
作者 姜佳伟 张荣珍 +4 位作者 周晓天 李坤鹏 李静 李尧慧 徐岩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47-1655,共9页
【目的】通过优化获得最佳酶活配比,设计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CCTCC M203011的(S)-羰基还原酶Ⅱ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p.)YX-1葡萄糖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体系,实现重组菌高效催化2-羟基苯乙酮,合成(S)-苯乙... 【目的】通过优化获得最佳酶活配比,设计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CCTCC M203011的(S)-羰基还原酶Ⅱ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p.)YX-1葡萄糖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体系,实现重组菌高效催化2-羟基苯乙酮,合成(S)-苯乙二醇。【方法】分别从重组大肠杆菌中纯化了(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研究了2种酶共催化2-羟基苯乙酮的最佳酶活比例,最适催化温度和pH,由此构建(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的共表达体系。【结果】(S)-羰基还原酶Ⅱ的比酶活力为1.3 U/mg,葡萄糖脱氢酶的比酶活力为13.5 U/mg。在总酶活力为1 U时,(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共催化体系中,确定了2种酶的最佳比例在1∶1到5∶1(U/U)之间,最适反应温度为30℃,pH为7.0。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基因比为1∶1的共表达体系,共表达重组菌破碎上清液中(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酶活分别为0.76 U/mg和0.73 U/mg,两者的酶活比例为1∶1。在上述确定的最适催化条件下,其催化10 g/L 2-羟基苯乙酮,产物(S)-苯乙二醇的光学纯度和得率均高达99%以上。与仅含有(S)-羰基还原酶Ⅱ的重组大肠杆菌相比,共表达体系转化产物(S)-苯乙二醇的得率明显提高,且转化时间由原来的24 h缩短为13 h。【结论】通过确定(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最佳酶活配比,为构建手性催化的靶酶和辅酶再生酶共表达体系,为实现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制备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羰基还原酶Ⅱ 葡萄糖脱氢酶 (S)-苯乙二醇 不对称还原 双酶偶联体系
原文传递
(R)与(S)-羰基还原酶偶联一步法制备(S)-苯乙二醇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荣珍 徐岩 +1 位作者 孙莹 耿亚维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通过(R)-和(S)-羰基还原酶在大肠杆菌中偶联,实现了一步法制备(S)-苯乙二醇的生物转化过程。【方法】将来源于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CCTCC M203011)的(R)-羰基还原酶基因(rcr)和(S)-羰基还原酶基因(scr)串联于... 【目的】通过(R)-和(S)-羰基还原酶在大肠杆菌中偶联,实现了一步法制备(S)-苯乙二醇的生物转化过程。【方法】将来源于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CCTCC M203011)的(R)-羰基还原酶基因(rcr)和(S)-羰基还原酶基因(scr)串联于共表达载体pETDuetTM-1上。重组质粒pETDuet-rcr-scr转化稀有密码子优化型菌株Escherichia coli Rosetta,获得酶偶联重组菌株E.coli Rosetta/pETDuet-rcr-scr。当重组菌体培养至OD6000.6~0.8时,添加终浓度1mmol/L IPTG,30℃诱导蛋白表达10h。【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R)-和(S)-羰基还原酶均明显表达,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7kDa和30kDa。重组菌生物转化结果表明:在pH7.0的磷酸缓冲液中,添加5mmol/L Zn2+时,获得产物(S)-苯乙二醇,产物光学纯度为91.3%e.e.,产率为75.9%。【讨论】采用分子重组技术成功整合了两种氧化还原酶的催化功能,实现了(S)-苯乙二醇的一步法转化,为简化手性醇制备途径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还原酶 分子重组技术 偶联体系 生物转化 (S)-苯乙二醇
原文传递
基于三元偶联体系的补肾中药调控骨重建的评价方法
6
作者 邹艺璇 王加锋 +2 位作者 韩东立 李琪彦 刘艳秋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398-6401,共4页
骨重建是由多种骨相关细胞(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介导的、分子网络调控的、维持骨形成稳态的动态过程,骨重建失衡会导致多种骨相关疾病,包括骨质疏松。补肾中药常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可调控骨重建的多环节,其相比于单一靶点的西药,... 骨重建是由多种骨相关细胞(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介导的、分子网络调控的、维持骨形成稳态的动态过程,骨重建失衡会导致多种骨相关疾病,包括骨质疏松。补肾中药常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可调控骨重建的多环节,其相比于单一靶点的西药,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然而,目前对补肾中药调控骨重建的作用机制未明,仍待发展新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方法。文章从新近发现的骨内特有血管——H型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相互作用的三元体系及其偶联的信号通路角度,探讨构建骨重建三元偶联的细胞、分子评价体系,分析补肾中药对血管内皮发生、骨形成及骨吸收的影响,阐明补肾中药调控骨重建的作用机制,也为防治骨质疏松的其他中药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重建 补肾 中药 三元偶联体系 H型血管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采用酶偶联体系量热法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天画 徐斐 +1 位作者 李学辉 秦旭锐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7,共4页
通过筛选合适的酚氧化酶,与能被农药抑制的鸡肝酯酶组成了可用于农残检测的酶偶联体系。同时采用Micro DSCⅢ量热法,分别针对鸡肝酯酶单酶体系和该酶偶联体系,比较研究了1mg/L的敌百虫溶液和几种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引起这两种酶体系催化... 通过筛选合适的酚氧化酶,与能被农药抑制的鸡肝酯酶组成了可用于农残检测的酶偶联体系。同时采用Micro DSCⅢ量热法,分别针对鸡肝酯酶单酶体系和该酶偶联体系,比较研究了1mg/L的敌百虫溶液和几种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引起这两种酶体系催化反应放热的变化。结果发现,1mg/L的敌百虫导致酶偶联体系催化反应放热的变化是其导致单酶体系催化反应热量变化的48倍。同时通过抑制率计算分析,发现针对相同样品,采用酶偶联体系,可以获得较高的抑制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联体系 量热法 农药残留
原文传递
双酶法生物合成L-苯基乙酰基甲醇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丁丹 卞筱泓 +1 位作者 许激扬 马丽娜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22-226,共5页
双酶偶联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是实现高效生物合成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乳酸氧化酶(Lactate Oxidase,LOD)和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decarboxylase,PDC)偶联构建双酶体系,催化乳酸钠和苯甲醛合成L-苯基乙... 双酶偶联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是实现高效生物合成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乳酸氧化酶(Lactate Oxidase,LOD)和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decarboxylase,PDC)偶联构建双酶体系,催化乳酸钠和苯甲醛合成L-苯基乙酰基甲醇(L-Phenylacetylcarbinol,L-PAC),后者是合成L-麻黄素的重要中间体。转化反应的最佳温度为34℃,pH 6.8,转化时间6 h,苯甲醛用量160 mmol/L,乳酸钠用量330 mmol/L,葡萄糖用量3 g/100 mL,L-PAC产量达到8.79 g/L。在L-PAC的制备过程中,以廉价的乳酸钠代替丙酮酸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反应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有利于工业生产。双酶偶联体系为生物合成L-PAC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酶偶联体系 乳酸氧化酶 丙酮酸脱羧酶 生物合成 L-苯基乙酰基甲醇
原文传递
多酶融合表达体系以木聚糖为辅助底物高效合成(S)-苯乙二醇
9
作者 饶俊超 张荣珍 徐岩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50-2460,共11页
【目的】利用木聚糖为辅助底物加强手性催化反应中的辅酶循环,构建来源于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CCTCC M203011的(S)-羰基还原酶Ⅱ(SCR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p.) YX-1葡萄糖脱氢酶突变体Ala258Phe/GDH和里氏木霉(... 【目的】利用木聚糖为辅助底物加强手性催化反应中的辅酶循环,构建来源于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CCTCC M203011的(S)-羰基还原酶Ⅱ(SCR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p.) YX-1葡萄糖脱氢酶突变体Ala258Phe/GDH和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RutC-30木聚糖酶(XYN2)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的融合表达体系,高效合成(S)-苯乙二醇。【方法】调节3种酶编码基因在pET-28a载体上的位置,运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构建了E.coli/pET-SCRⅡ-A258F-XYN2和E. coli/pET-A258F-SCRⅡ-XYN2两种重组菌,研究了其合成(S)-苯乙二醇的最适反应条件。【结果】重组菌株E.coli/pET-SCRⅡ-A258F-XYN2在底物2-羟基苯乙酮与辅助底物木聚糖的比例为1:1、35℃、pH为7.0条件下,(S)-苯乙二醇的产率达98.8%(W/W);而重组菌株E. coli/pET-A258F-SCRⅡ-XYN2在底物与辅助底物的比例为2:1、35℃、pH为7.0条件下,(S)-苯乙二醇的产率达95.6%(W/W),两者合成产物的光学纯度均>99%。【结论】通过构建3种酶的融合表达体系,成功将木聚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突变体介导的辅酶再生循环体系引入不对称生物合成反应,提高了手性转化效率,为将大自然中丰富的木聚糖用于手性催化奠定了较扎实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羰基还原酶Ⅱ 葡萄糖脱氢酶突变体 木聚糖酶 (S)-苯乙二醇 多酶偶联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