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念、欲望与信欲:斯洛特与王阳明道德动机论之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勇 段素革(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8,共11页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望模型 斯洛特 王阳明 道德动机
下载PDF
道德表达主义的两种辩护——从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到王阳明以行为者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
2
作者 黄勇 崔雅琴(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共16页
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是道德表达主义者。在他们看来,价值判断并非描述或表征独立于心灵之外的某些属性或事实,而是表达我们投射或施加于事物之上的感受、情绪、态度或信欲。然而,道德表达主义者必须面对如下问题,即如何确定特定价值判断... 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是道德表达主义者。在他们看来,价值判断并非描述或表征独立于心灵之外的某些属性或事实,而是表达我们投射或施加于事物之上的感受、情绪、态度或信欲。然而,道德表达主义者必须面对如下问题,即如何确定特定价值判断的真假。布莱克本和王阳明都没有采取彻底的道德反实在论进路,因为他们认为,尽管我们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但它们仍是有真有假,而且至少有些为真。为了确定价值判断的真值,布莱克本采取了三个标准:融贯性、实用主义和一种不同寻常的符合论,即价值判断是否符合人性。王阳明充分发展了一种以行为者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较之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它让我们站在更坚实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否为真,或者我们是否对身外的事物表达了适当的信欲,在其上施加了适当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表达主义 道德实在论 以行为者为中心 布莱克本 王阳明
原文传递
“信”的三要素——浅析佛教的“信心所”
3
作者 廖乐根 《宗教心理学》 2017年第1期240-248,共9页
佛教认为:“信”是一种善的心理作用,在论典中称为“信心所”。“信”的基本特性是一种澄净、清净的心理状态。本文在分析“信”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信的三要素——信忍(认可)、信乐(爱乐)、信欲(愿欲)。本文认为,“信... 佛教认为:“信”是一种善的心理作用,在论典中称为“信心所”。“信”的基本特性是一种澄净、清净的心理状态。本文在分析“信”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信的三要素——信忍(认可)、信乐(爱乐)、信欲(愿欲)。本文认为,“信”的三要素分别对应于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认知、情感、意志,“信”是与心理活动中的知、情、意密切相关的。“信”的这三个要素是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准确理解“信”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佛教“信心所”的关键所在,而且对于佛法修学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是非即好恶:阳明心学的道德动机论初探
4
作者 王振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62,共9页
知行关系是宋明儒学探讨德性之知的一个主要面向,也是当代道德动机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不同于朱熹的“理不容已”将情感好恶仅视作当然之则在主体身上的偶然反应,王阳明在“心即理”和“是非即好恶”等命题的基础上,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 知行关系是宋明儒学探讨德性之知的一个主要面向,也是当代道德动机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不同于朱熹的“理不容已”将情感好恶仅视作当然之则在主体身上的偶然反应,王阳明在“心即理”和“是非即好恶”等命题的基础上,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真知的来源和道德实践的动力,由此形成“情理之不容已”的道德动机论。通过阐述主观性的道德情感如何确保道德客观性,道德认知主义的可错性与良知的可靠性如何兼容,以及人类道德心理的真实发生机制,可以进一步证成王阳明道德动机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道德动机论 真知 是非即好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