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三妹与刘三婆:女仙称谓的转换逻辑 被引量:3
1
作者 施爱东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6期25-37,共13页
1980年代以来的广东省民间文学调查发现,粤西地区普遍将刘三姐称作刘三妹,部分地区还有刘三姑、刘三仙、刘三娘、刘三嬷、刘三太、刘三婆等称谓,因此有学者认为,刘三妹本是广东人,长大后在广西扬名立万,年长后回到广东终老。事实上,关... 1980年代以来的广东省民间文学调查发现,粤西地区普遍将刘三姐称作刘三妹,部分地区还有刘三姑、刘三仙、刘三娘、刘三嬷、刘三太、刘三婆等称谓,因此有学者认为,刘三妹本是广东人,长大后在广西扬名立万,年长后回到广东终老。事实上,关于刘三姐的称谓与传说,始终存在两套截然不同的民间话语:“文艺叙事”主要讲述唱歌、对歌、传歌的故事,主人公称作刘三妹或刘三姐,其中古代叙事通称刘三妹,现代叙事逐渐偏向刘三姐;“信仰叙事”主要用于祈祷和讲述灵应故事,必须对女神使用尊称,如刘三嬷、刘三太、仙姑奶奶等。信仰叙事盛行的地区,或者建有刘三仙的庙宇,或者有刘三妹死于当地、坐化于当地的传说,至少也有几处刘三仙的“圣迹”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刘仙姑 歌仙 文艺叙事 信仰叙事
下载PDF
寒食节的礼仪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柯昊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6,217-218,共13页
梳理有关介之推和寒食节的历史文献,以礼为历史情境化观察维度,可知其中包含历史叙事和信仰叙事。介之推的历史叙事未曾记载与寒食节的相关性,信仰叙事却明确提出介之推为寒食节祭祀缘由。从长时段礼仪变迁来解读寒食节的产生和变化,以... 梳理有关介之推和寒食节的历史文献,以礼为历史情境化观察维度,可知其中包含历史叙事和信仰叙事。介之推的历史叙事未曾记载与寒食节的相关性,信仰叙事却明确提出介之推为寒食节祭祀缘由。从长时段礼仪变迁来解读寒食节的产生和变化,以君臣礼仪、赏赐礼仪、封田礼仪、祭祀礼仪为核心解读介之推从历史叙事向信仰叙事的转化,可知介之推为寒食节祭祀对象,有其自洽的历史逻辑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食节 介之推 礼仪 历史叙事 改火说 信仰叙事
原文传递
从世俗化到宗教化:张承志小说的信仰叙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杰 《宜宾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17-22,共6页
在对精神信仰进行文学言说的过程中,张承志笔下的信仰叙事经历了由膜拜世俗权威的信仰世俗化,到臣服于草原底层力量的信仰民间化,再到推崇生命强力的信仰生命化,最终皈依哲合忍耶的宗教化这样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张承志... 在对精神信仰进行文学言说的过程中,张承志笔下的信仰叙事经历了由膜拜世俗权威的信仰世俗化,到臣服于草原底层力量的信仰民间化,再到推崇生命强力的信仰生命化,最终皈依哲合忍耶的宗教化这样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张承志作为一个作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信仰叙事 理想主义 底层民间
下载PDF
历史与信仰的福音书叙事
4
作者 邱永旭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3,共4页
福音书是一种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或虚构的叙事话语。对观福音偏重于历史叙事,《约翰福音》偏重于信仰叙事,它们同时具有历史叙事维度和信仰叙事维度。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耶稣合二为一构成了福音书叙事的特色。
关键词 福音书 历史叙事 信仰叙事
原文传递
从“历史的”福音书到“浪漫的”福音书
5
作者 曾笑栗 《文教资料》 2015年第14期35-36,共2页
新约圣经前三卷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三本福音书因多个方面的相似而被称为“对观福音”,又因它们均是按照犹太历史主义书写传统来记叙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而被认为是历史的叙事;四福音书中的另一卷书《约翰福... 新约圣经前三卷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三本福音书因多个方面的相似而被称为“对观福音”,又因它们均是按照犹太历史主义书写传统来记叙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而被认为是历史的叙事;四福音书中的另一卷书《约翰福音》由于与对观福音各方面的差异,呈现出信仰叙事凌驾于历史叙事的效果,因此被称为“浪漫的福音书”。本文意在比较《约翰福音》与对观福音,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把握对观福音与《约翰福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福音》 对观福音 信仰叙事 历史叙事
下载PDF
别样的信仰叙事——黑龙江新世纪抗战题材小说的新探索
6
作者 郭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9-193,共5页
龙江抗战题材在新世纪初表现出新的探求精神,迟子建的《伪满洲国》与全勇先的《雪狼》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以内容与形式的开拓传达出对历史理解的全新"叙述意识",创作风格不囿于历史成规、主流立场的创作模式和思维模式... 龙江抗战题材在新世纪初表现出新的探求精神,迟子建的《伪满洲国》与全勇先的《雪狼》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以内容与形式的开拓传达出对历史理解的全新"叙述意识",创作风格不囿于历史成规、主流立场的创作模式和思维模式,无论是大历史小叙述的叙述视角,还是人性与信仰的话语冲突,都在切实地思考历史与人、战争与人性、民族国家与民族文化多种相互颉颃的关系,从悲剧美学精神层面上完成对战争本质更深刻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题材 龙江作家 信仰叙事 悲剧意蕴
下载PDF
单向叙述方位中的意味无限——以叶舟《我的帐篷里有平安》为对象
7
作者 钟祖流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5年第8期76-78,共3页
《我的帐篷里有平安》的叙述方位是非常明晰的单向叙述方位,然而在单向叙述中却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思索和心灵化表述。叶舟在有限叙述焦点中悄无声息地将作者痕迹抹去,同时又在叙述权力自限中实现了自然的视角越界,难能可贵的是在信仰叙... 《我的帐篷里有平安》的叙述方位是非常明晰的单向叙述方位,然而在单向叙述中却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思索和心灵化表述。叶舟在有限叙述焦点中悄无声息地将作者痕迹抹去,同时又在叙述权力自限中实现了自然的视角越界,难能可贵的是在信仰叙事之中将精神性探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达成了意味的无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帐篷里有平安》 叙述方位 权力自限 视角越界 信仰叙事 意味
下载PDF
信仰叙事:西部散文中藏域想象的文化根脉
8
作者 王贵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9-152,共4页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藏域想象"成为西部散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审美选择,这种审美选择使西部散文的地域性特征得到了深层的拓进与充分的张扬。"藏域想象"之所以被西部作家格外重视,不仅是因为藏民族在西部分布极广(除西藏外,在青海...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藏域想象"成为西部散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审美选择,这种审美选择使西部散文的地域性特征得到了深层的拓进与充分的张扬。"藏域想象"之所以被西部作家格外重视,不仅是因为藏民族在西部分布极广(除西藏外,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都有藏族自治州或藏族自治县),而且更因为藏民族有其自成格局的文化积淀、民俗风情和精神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散文 文化积淀 想象 信仰叙事 90年代以来 审美选择 地域性特征 藏族自治县
原文传递
生命的困境与超越——史铁生信仰叙事论
9
作者 朱鹏杰 《翠苑》 2019年第3期89-93,共5页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史铁生年度杰出作家奖,对他的评价是,'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史铁生年度杰出作家奖,对他的评价是,'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信仰叙事
原文传递
仪式文艺与信仰实态——基于三官身世叙事的考述
10
作者 李梦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14,共13页
与一般民间故事不同,仪式文艺在民间信仰语境中具有显著的功能性。目前可见多种仪式文艺文本中存在关于三官身世叙事的内容,其中既有最简版的“三女三子”叙事模式,也有“四女三子”与“四女四子”的增长版叙事模式。叙事差异主要体现... 与一般民间故事不同,仪式文艺在民间信仰语境中具有显著的功能性。目前可见多种仪式文艺文本中存在关于三官身世叙事的内容,其中既有最简版的“三女三子”叙事模式,也有“四女三子”与“四女四子”的增长版叙事模式。叙事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角配置的不同,这代表着三官信仰在地化的区别。海州云台山一带的三官信仰在明清时期发展成区域性祠祀,影响着江淮神书;而西南地区的三官信仰却趋于弱化,体现在当地的梓潼阳戏中。由此可见仪式文艺对信仰实态的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文艺 信仰叙事 三官 宝卷 梓潼阳戏
原文传递
回忆与阐释 前世与今生——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的信仰叙事
11
作者 卢冶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81,共5页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中呈现出回忆与阐释、混沌与启蒙这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照态度,构成无法调和的内在张力,却意外地为作者的小说美学增添了强度与合法性,成为超越《秦腔》的集大成之作。在史铁生、北村等人的当代中国"信仰叙事&q...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中呈现出回忆与阐释、混沌与启蒙这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照态度,构成无法调和的内在张力,却意外地为作者的小说美学增添了强度与合法性,成为超越《秦腔》的集大成之作。在史铁生、北村等人的当代中国"信仰叙事"的脉络中,贾平凹从《烟》《佛关》走到《古炉》,以其儒佛思想别开一番天地,在以完整的小说美学立身的当代乡土作家中,以不在板眼上的叙事节奏,形成伦理、美学与哲学的互渗,描绘了独特的乡村风景。在《古炉》中,对"文革"现场的独特形构消解了定型化的苦难叙述,对人物群体的工笔细描,则为"传统中国"的乌托邦想象和乡村治理的现实主题提供了更具魅力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古炉》 回忆 信仰叙事 小说美学
原文传递
神性写作与日常写作:不同审美观照下的文学实践
12
作者 荆亚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1-16,共6页
神性写作和日常写作作为不同审美观照下形成的两种不同文学实践方式,它们在叙事形态、情感方式以及审美境界、艺术想象力上都迥然不同。在当前的汉语文学写作中,尽管两者均有缺失,但是尚处不成熟状态的神性写作仍然显示了对汉语文学长... 神性写作和日常写作作为不同审美观照下形成的两种不同文学实践方式,它们在叙事形态、情感方式以及审美境界、艺术想象力上都迥然不同。在当前的汉语文学写作中,尽管两者均有缺失,但是尚处不成熟状态的神性写作仍然显示了对汉语文学长久以来只有社会—政治之维的单一局面的冲击,并将与宗教、与神性对话的崭新维度引入了文学审美,为拓展文学空间,奠定文学的现代品格提供了某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性写作 审美维度 信仰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