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小娜 常宇峰 +5 位作者 赵江维 刘莉 杨占领 宋捷 金鹏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ting-EMR)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直径在15~30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中进行了Precutting-EMR治疗,观察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ting-EMR)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直径在15~30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中进行了Precutting-EMR治疗,观察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者29例(90. 6%),病理证实为完全切除者28例(87. 5%)。对于21~30 mm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 0%、82. 6%。仅有1例(3. 1%)病灶发生迟发性出血,所有治疗均未发生术中穿孔。圈套器的正确使用是保证Precutting-EMR效果的关键。结论 Precutting-EMR技术降低了结直肠LSTs内镜下切除的技术难度,同时保证了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中小型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下切除
下载PDF
经肛门直视下切除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建朝 王思思 +2 位作者 彭涛 赵轶峰 李曙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03-104,共2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因解暗红色血便3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住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部无阳性体征。肛诊检查:直肠后壁可触及肿物,质地柔软、略脆,活动度尚可,指套血染。电子肠镜检...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因解暗红色血便3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住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部无阳性体征。肛诊检查:直肠后壁可触及肿物,质地柔软、略脆,活动度尚可,指套血染。电子肠镜检查:距肛缘2~12 cm 处见直肠后壁隆起肿物突入肠腔,肿物沿肠道长轴发展,基底较宽,累及肠腔1/4周,肿物黏膜充血粗糙,呈结节颗粒状。初步诊断: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变待除外(图1)。行2次电子肠镜活检病理报告:腺瘤3级。钡灌肠检查结果:直肠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螺旋 CT 检查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变待除外。与患者沟通后决定行经肛门直肠肿物局部扩大切除术,术中行冰冻检查,如为进展期癌则改行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常规术前准备,于2014年3月5日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取截石位,扩肛后小 S 勾撑开肛管,充分显露术野,见肿物位于直肠后壁,距肛缘2~12 cm,沿肠腔纵轴分布、宽蒂,累及肠腔1/4周,质脆易出血。提起肿物,应用腔镜弯头直线切割吻合器(ENDO GIA,45 mm 钉仓)于肿物根部连同少量正常黏膜组织夹闭、击发,连续切割4次,将肿物自外向内分段完整切除,检查肿瘤无残留、创面无出血,肠壁吻合好。术中冰冻:直肠腺瘤,切缘阴性。手术时间约20 min,术毕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术后1 d 排气,2 d 排便,无出血、发热、肠腔狭窄、肠漏及肛周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 d 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部分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阴性(图2)。术后3个月复查电子肠镜,见长约10 cm 瘢痕及残留的吻合器钉,直肠黏膜光滑,无红肿及肿物,肠腔无狭窄(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肿瘤 直肠腺瘤 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朱良亮 于恩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73-576,共4页
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国内外的发生率正逐年上升。根据文献显示,其总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谱第三,且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更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主要... 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国内外的发生率正逐年上升。根据文献显示,其总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谱第三,且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更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之一,起源于大肠黏膜并突向腔内生长,能够在结肠镜下早期发现并摘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分子生物学 大肠癌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肠镜下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4
4
作者 肖萧 聂川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2年第3期302-303,共2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aterallyspreadingtumor,LST)其定义最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为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它具有比息肉状腺瘤...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aterallyspreadingtumor,LST)其定义最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为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它具有比息肉状腺瘤更高的恶性潜能,与大肠癌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镜 治疗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护理
下载PDF
窄带成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红英 常勤征 +3 位作者 曾燕 陈会军 孙晓黎 赵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orrow-band imaging,NBI)下行黏膜下层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aterally sreading tumor,LS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orrow-band imaging,NBI)下行黏膜下层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aterally sreading tumor,LS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155医院收治的在NBI下行ESD治疗的21例大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大肠LST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并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NBI下行ESD治疗大肠LST患者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内镜 黏膜下层剥离术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护理
下载PDF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复发分析
6
作者 陈晨 叶小峰 +1 位作者 王晶 卜玲玲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43-946,共4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的效果及术后复发分析。方法2019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LST病人78例,根据病人意愿选择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采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的效果及术后复发分析。方法2019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LST病人78例,根据病人意愿选择手术方式,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采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比较两组围术期及术后恢复情况、肿瘤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8.16±10.13)分钟,术后恢复排便时间为(51.34±6.36)小时,排气时间为(47.28±10.78)小时,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2.67±6.02)小时,对照组分别为(76.03±10.11)分钟、(54.55±6.27)小时、(52.56±11.55)小时、(35.84±5.97)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9例/39例)整体切除率高于对照组(32例/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道感染、消化不良和不良反应总计率(5例/39例)低于对照组(18例/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精神健康情况评分为(76.16±12.13)分,情感职能情况评分为(77.32±11.13)分、社会功能情况评分为(80.37±11.13)分、活力情况评分为(81.23±9.07)分、躯体疼痛情况评分为(83.15±8.15)分、生理职能情况评分为(82.09±10.28)分、生理功能情况评分为(85.27±8.28)分,对照组分别为(62.34±11.09)分、(65.50±12.13)分、(72.18±10.07)分、(75.10±9.11)分、(76.11±7.07)分、(76.11±7.07)分和(75.14±8.3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LST的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肠镜 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癌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下载PDF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治疗价值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莉 米文超 +1 位作者 李月娴 高峰 《新疆医学》 2016年第9期1186-1188,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治疗的LST33例,回顾性分析内镜表现及术前,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结果通过ESD完整切除病灶例29例(87.9%),术中出血1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治疗的LST33例,回顾性分析内镜表现及术前,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结果通过ESD完整切除病灶例29例(87.9%),术中出血1例(3.0%),迟发出血1例(3.0%),穿孔2例(6.0%),术后病理--非肿瘤及非浸润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30.3%),非浸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57.6%其中高级别腺瘤16例非浸润粘膜内癌3例),浸润性癌4例(12.1%其中高分化腺癌3例,浸润超过粘膜下层的粘膜内癌1例)。结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治疗价值
下载PDF
68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内镜下腺管开口类型与病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汪旭 谢莹 +2 位作者 周环 刘东屏 孙明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5期935-937,共3页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染色内镜下LST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对应关系,评估内镜下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治疗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所有68例病例均应用染色内镜技术检出LST,后进行内镜下LST切除,同时回收标本进行病...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染色内镜下LST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对应关系,评估内镜下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治疗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所有68例病例均应用染色内镜技术检出LST,后进行内镜下LST切除,同时回收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LST发生在直肠的28例,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6例,横结肠5例,升结肠9例,盲肠8例。病理分型和内镜肉眼所见对比分析,24例腺瘤型LST中,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占70.83%,结节混合型8.33%,平坦隆起型20.83%,假凹陷型为0%;37例绒毛管状腺瘤中肉眼见结节混合型占54.05%,颗粒均一型占43.24%,平坦隆起型2.7%,凹陷状为0%;7例黏膜内癌中颗粒均一型为28.57%,结节混合型71.43%,平坦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为0。内镜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的腺管开口分型依次为ⅢL型占45.71%,Ⅳ型占37.14%,ⅤI型占5.71%,结节混合型以Ⅳ为主占59.26%,平坦隆起型以ⅢL型为主83.33%。内镜下病理分型腺瘤型的LST中腺管开口类型以ⅢL型为主占87.5%,绒毛管状腺瘤型的腺管开口以Ⅳ为主占72.97%,黏膜内癌以ⅤI型开口为主占71.43%。结论:LST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腺管开口类型和病变的组织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腺管开口VI型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指导内镜下的病理活检部位和数量,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 病理
下载PDF
放大窄带成像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浩 崔静 +3 位作者 王亚楠 田甜 王颖 刘晶晶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第6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在放大窄带成像(ME-NBI)下的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评估ME-NBI对LST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在放大窄带成像(ME-NBI)下的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评估ME-NBI对LST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具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且诊断为LST的病历,收集相关病历的发病部位、年龄、大小、内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和病理类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LST内镜下不同分型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直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与腺管开口、毛细血管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E-NBI能有效预测LST病理类型,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直肠部位及内镜下分型为结节混合型(LST-G-M)的LST易癌变,在肠镜检查时要特别注意直肠部位的病变及LST-G-M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放大窄带成像 内镜下分型 腺管开口 毛细血管分型 病理类型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艳 孙红英 +2 位作者 曾燕 常勤征 赵洁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第12期1096-1097,共2页
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其定义最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为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性肿瘤.它具有比息肉状腺瘤更高... 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其定义最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为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性肿瘤.它具有比息肉状腺瘤更高的恶性潜能,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建议早期处理.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已成为首选的治疗包括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在内的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黏膜下层剥离术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LST)
下载PDF
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预后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聂绪胜 钟小莉 王用兵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分析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7月于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的161例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预后是否良好分成良好组(124例)和欠佳组(37... 目的分析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7月于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的161例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预后是否良好分成良好组(124例)和欠佳组(37例)。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在病灶大小、病灶位置、手术时间、肌层损伤、术中是否伴严重出血等比较差异显著(P <0.05);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后,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包含病灶大小、病灶位置、手术时间、肌层损伤、术中严重出血。结论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后,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应结合影响因素类型,加强对右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弱化相关不利因素的影响,以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预后
下载PDF
牙线截圈法用于内镜下左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绪胜 陈佳 钟小莉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19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牙线截圈法牵引在消化内镜下左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左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42例,均实施内镜下左半结肠侧向... 目的:探讨牙线截圈法牵引在消化内镜下左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左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42例,均实施内镜下左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依据直接粘膜下剥离术,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牙线截圈法牵引辅助。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含包括平均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不良反应,记录后期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左半结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切除术中采用牙线截圈法牵引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治疗 牙线截圈法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术患者的影响
13
作者 王雪萍 《齐鲁护理杂志》 2017年第16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术患者按护理干预方式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各3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胃肠道不适...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术患者按护理干预方式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各3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胃肠道不适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情绪状态。结果:综合组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肛门延迟排气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3周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术患者,能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胃肠道功能恢复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内镜下治疗的作用
14
作者 成敏 《中外医疗》 2021年第33期170-174,共5页
目的分析接受内镜治疗的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作用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01例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的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按照护理方... 目的分析接受内镜治疗的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作用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01例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的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51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50例。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79、10.963,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7、12.221、12.047、11.998、12.291、12.041、12.246、12.892,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8,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率(94.11%)、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专业性满意率(96.07%)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率(80.00%)、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专业性满意率(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5.156,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有着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可以考虑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治疗 满意度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内镜下的诊治与随访
15
作者 陈荣国 李笑青 詹磊磊 《药物与人》 2014年第11期15-15,共1页
目的: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表现出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2月-2013年02月LST患者54例.针对直径小于20毫米的患者,对其实施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手术治疗... 目的:对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表现出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2月-2013年02月LST患者54例.针对直径小于20毫米的患者,对其实施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手术治疗,针对直径不小于20毫米的患者,或者表现为腺管开口V 型的患者,对其实施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完成手术后,将患者的病灶切除,并且进行病理检查.半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肠镜复查. 结果:针对本次研究的54例LST患者,实施EMR治疗的患者共30例,完成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症状以及穿孔症状,半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创面愈合效果良好,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实施ESD治疗的患者共24例,共包括4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大出血的情况,对患者于内镜下止血,全部成功,完成手术后患者未表现出再出血的情况,没有出现穿孔的情况,在半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愈合效果良好,没有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结论:对患者选择染色内镜以及放大内镜,能够有效将患者大肠LST 检诊率提高;针对LST 患者,选择EMR方法给予临床治疗,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但是也表现出局限性,针对LST患者,给予ESD补充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内镜 诊治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