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析
1
作者 曹彬彬 延会芳 +4 位作者 石真 田杨 高媛媛 李小晶 王静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520-1523,共4页
目的总结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并分析MLC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30例MLC患者参与研究,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3~20.67岁,中位年龄11.92... 目的总结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并分析MLC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30例MLC患者参与研究,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3~20.67岁,中位年龄11.92岁。25例为经典型MLC,5例为改善型MLC。18例(60.00%)患者接种2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21例(70.00%)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男性12例,女性9例。21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常见症状为发热(95.24%,20/21)和咳嗽咳痰(52.38%,11/21),嗜睡(9.52%,2/21)和抽搐(4.76%,1/21)较为少见,没有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运动倒退、昏迷。无患儿死亡。经典型与改善型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和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C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主,神经系统症状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皮层囊肿白质脑病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下载PDF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一家系MLC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丽娜 马秀伟 +2 位作者 郑天 何芳 封志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7-370,共4页
收集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进行MLC1基因突变检测。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巨颅,头颅MRI扫描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肿胀,伴双侧额顶部皮层下囊肿。基因测序结果... 收集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进行MLC1基因突变检测。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巨颅,头颅MRI扫描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肿胀,伴双侧额顶部皮层下囊肿。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携带MLC1基因2个杂合突变:第3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17G>A(p.Gly73Arg)和第9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突变c.772-1G>C in IVS9-1。患儿的父母均为c.772-1G>C in IVS9-1杂合突变携带者,无临床症状。可推测患儿c.772-1G>C in IVS9-1突变来源于父母;c.217G>A(p.Gly73Arg)为新生突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囊肿白质脑病 MLC1基因 突变 儿童
原文传递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与囊肿形成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石真 王静敏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0,共5页
MLC1/GlialCAM突变导致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预后不同的常染色体隐性/显性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变性病,病理特征为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与囊肿形成。MLC1与GlialCAM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定位于终足处,参与MLC1/GlialCAM/CLCN2... MLC1/GlialCAM突变导致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预后不同的常染色体隐性/显性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变性病,病理特征为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与囊肿形成。MLC1与GlialCAM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定位于终足处,参与MLC1/GlialCAM/CLCN2三聚体结构的形成,MLC1突变影响EGFR信号转导通路参与星形胶质细胞体积调节与RVD活化,影响EGFR-KCa3. 1信号通路使得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影响水和离子平衡,最终导致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囊肿白质脑病 星形胶质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钙离子活化钾离子通道 细胞肿胀
下载PDF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GLIALCAM突变患者临床遗传学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石真 刘明 +11 位作者 曹彬彬 延会芳 郭芒芒 谢涵 肖江喜 杨艳玲 熊晖 顾强 李明 吴晔 姜玉武 王静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822-828,共7页
目的分析GLIALCAM突变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患儿临床遗传学及头颅影像学特征,为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打下基础。方法收集6例MLC先证者及家系临床资料,评... 目的分析GLIALCAM突变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患儿临床遗传学及头颅影像学特征,为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打下基础。方法收集6例MLC先证者及家系临床资料,评估患儿头颅MRI,靶向捕获二代测序行GLIALCAM突变检测,分析影像学特征与基因型关系。结果患儿多具有巨颅及典型MLC头颅MRI改变,伴智力运动发育迟缓、倒退及孤独症样行为,临床诊断MLC。6例患儿发现4个错义突变,c.274C>T(p.Arg92Trp),c.275G>C(p.Arg92Pro),c.203A>T(p.Lys68Met)和c.395C>A(p.Thr132Asn),其中c.275G>C(p.Arg92Pro)为未报道新突变,5例患儿为杂合突变,1例患儿复合杂合突变,Pt2-Pt5突变遗传自母亲,Pt6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母。5例患儿均出现大脑皮层下白质弥漫性异常信号伴肿胀,1例患儿出现好转。结论GLIALCAM突变MLC患者多具有巨颅和典型头颅MRI表现,GLIALCAM突变显性遗传患者头颅MRI具有异质性,部分患儿头颅MRI可恢复正常。发现了c.275G>C(p.Arg92Pro)新突变,扩展了GLIALCAM突变谱,为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囊肿白质脑病 GLIALCAM基因 突变
下载PDF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基因突变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与囊肿形成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彬彬 王静敏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4-317,共4页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是MLC1或GlialCAM突变导致的主要以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的髓鞘变性疾病,特征为脑白质弥漫性肿胀与囊肿形成。MLC1/GlialCAM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胞膜水与离子的转运...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是MLC1或GlialCAM突变导致的主要以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的髓鞘变性疾病,特征为脑白质弥漫性肿胀与囊肿形成。MLC1/GlialCAM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胞膜水与离子的转运。GlialCAM蛋白可协助MLC1蛋白及ClC2通道在细胞胞膜定位。MLC1蛋白可能参与多种水与离子的转运,参与细胞体积调节。MLC1/GlialCAM突变后,可能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内外水与离子稳态,导致细胞肿胀及囊肿的形成,最终发生M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囊肿白质脑病 MLC1基因 胶质细胞粘附分子基因 星形胶质细胞 水与离子稳态
下载PDF
两个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家系的产前诊断
6
作者 曹彬彬 延会芳 +9 位作者 谢涵 郭芒芒 吴晔 杨慧霞 潘虹 陈俊雅 孙瑜 吴希如 姜玉武 王静敏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对2个基因诊断明确的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LC)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分子诊断。方法先证者1和2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0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采... 目的对2个基因诊断明确的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LC)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分子诊断。方法先证者1和2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0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NA测序技术进行MLCl基因检测。先证者之母再次妊娠后,分别通过羊膜腔穿刺(孕21周“,胎儿1)和绒毛穿刺(孕12周”,胎儿2)采集羊水及绒毛标本。提取胎儿基因组DNA,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胎儿是否具有与先证者一致的MLCl基因突变类型,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以及X染色体微卫星标记(AR、DXS6807和DXS6797)进行单体型分析判断胎儿羊水/绒毛中是否有母体细胞污染。胎儿出生后进行验证及电话随访。结果先证者1和2具有大头、运动发育落后及典型MLC头颅MRI表现,符合MLC的临床诊断。先证者lMLCl基因检出c.353C〉T(p.T118M)、c.803C〉G(p.T268R)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检出c.353C〉T(p.T118M)和c.836T〉C(p.L279P)复合杂合突变。均基因确诊MLC。胎儿lMLCl基因相应位点发现c.803C(野生型)和c.353C〉T(p.Tl18M)杂合改变;胎儿2相应位点均为野生型(c.353C和c.836T)。且胎儿基因组DNA均无母体细胞污染。胎儿1生后基因验证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5月龄时头围及生长发育均正常;胎儿2现生后1个月,无巨颅,尚未进行生后验证。结论检测胎儿基因组DNA是否具有与先证者相同的MLCl基因突变类型,可对基因诊断明确的MLC家庭提供准确的产前分子诊断。通过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及3个x染色体微卫星标记进行单体型分析可有效判断胎儿基因组中是否存在母体细胞污染,有助于排除母体细胞污染对产前诊断结果的影响,保证产前诊断结果的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囊肿白质脑病 遗传白质脑病 膜蛋白质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