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茅盾文学奖的现代性想象和传统生态——以茅盾文学奖终评(提名)落选的五部革命叙事作品为中心
1
作者 徐亮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3-99,共7页
迄今已历经十届的茅盾文学奖评选,就革命叙事而言,共有十部作品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对新型国家现代性形象的想象与主流价值要求有高度吻合性。反观在茅盾文学奖终评(提名)环节落选的五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却因其先锋探索姿态与主旋律意识... 迄今已历经十届的茅盾文学奖评选,就革命叙事而言,共有十部作品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对新型国家现代性形象的想象与主流价值要求有高度吻合性。反观在茅盾文学奖终评(提名)环节落选的五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却因其先锋探索姿态与主旋律意识形态属性的疏离、革命魅惑中的历史虚无性改写与宏大历史明确性表达的相背、民间文化观念的另类化彰显与弘扬时代精神的悖反等诸种缘由,而遭受冷落乃至拒斥,鲜明地体现出以茅盾文学奖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价值评价体系所具有的包容度和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革命叙事 终评(提名)落选 现代性想象 传统生态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生态伦理的价值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劲松 曹顺仙(指导) 《汉字文化》 2020年第7期187-188,共2页
作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学说,传统生态伦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生态伦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二是传统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来源;三是传统生态伦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的历史模板。
关键词 传统生态 伦理生态 文明价值
原文传递
唐五房圩传统生态智慧解析
3
作者 季文媚 蒋进仙 +1 位作者 张何迎 李俊杰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18-22,共5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提出“海绵乡村”理念,意指乡村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具备吸水、渗水、净水、蓄水功能,能够适应雨水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其建设目的是实现城市、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考古与走访,解析始建于清朝...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提出“海绵乡村”理念,意指乡村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具备吸水、渗水、净水、蓄水功能,能够适应雨水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其建设目的是实现城市、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考古与走访,解析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合肥淮军圩堡唐五房圩在存水、排水的技术手法,得出结论:现代海绵乡村理论提出的相关措施与手法在传统生态治理中已体现并应用。该实例中的传统生态营造理念与手法可以科学地指导现代规划设计,保护并传承中国建筑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乡村 唐五房圩 传统生态 水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柴荣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7-304,共18页
以农为本是中国历朝历代奉行的基本国策,国家对生态环境高度依赖,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伦理基础的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从思想维度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敬天、崇拜自然,儒、道、法等各派思想在回答人与自然关系时,都持有人是自... 以农为本是中国历朝历代奉行的基本国策,国家对生态环境高度依赖,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伦理基础的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从思想维度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敬天、崇拜自然,儒、道、法等各派思想在回答人与自然关系时,都持有人是自然一部分的整体生态观;在解释人与自然互动问题时,均持有人应遵守自然规律的观点。从规范维度观察,中国古代形成了以礼法、律典、敕令为主要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法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较高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整体生态观,认为应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这与"重农敬天""人与天和""顺时立政""节用止欲"等中国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高度契合。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 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原文传递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毛舒欣 沈园 邓红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79-8186,共8页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由于其内涵丰富、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在研究时把握研究对象及相应尺度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由于其内涵丰富、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在研究时把握研究对象及相应尺度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紧密连接在一起,表现为空间上的重合、共同的进化过程以及受到共同的威胁。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共同保护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传统生态知识、文化景观等三大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主要发展趋势。我国学者在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领域做出了富有特色和价值的工作,但在保持我国优势和特色领域发展的同时,还需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在机制与系统分析、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环境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文化多样性 民族生态 文化景观 传统生态知识
下载PDF
论苗族传统生态知识在区域生态维护中的价值——以贵州麻山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罗康隆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44,共5页
生态维护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直接说就是文化误用的结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 生态维护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直接说就是文化误用的结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尤其是要依靠世居于该生态系统中居民所拥有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知识 生态维护 文化对策 价值
下载PDF
从传统哲学生态观看现代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言 李雪艳 《设计》 2018年第21期33-35,共3页
论述了传统哲学生态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及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传统生态观和现代生态观之间的媒介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当满足的特性。"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生态观的基本精神,蕴含着... 论述了传统哲学生态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及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传统生态观和现代生态观之间的媒介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当满足的特性。"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生态观的基本精神,蕴含着对天人关系的终极思考,认为人与自然界本为一体,应和谐共处。在此思想基础上,现代景观设计应满足经济性、适应性和持续性。我国已有很多符合这三种特性的优秀案例可供参考,现在和未来的景观设计只有汲传统哲学之精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哲学观“天人合一”现代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正负影响和改进途径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兆录 杨正彬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64-69,共6页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 ,是个拥有神秘风光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作为那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橡胶种植发展很快 ,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替代传统的刀耕火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引发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和传统...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 ,是个拥有神秘风光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作为那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橡胶种植发展很快 ,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替代传统的刀耕火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引发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和传统安宁生活的剧变 .本文讨论保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橡胶种植方式 ,认为在橡胶种植中应用传统生态知识 ,特别是世居民族的土地利用经验 ,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大有裨益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种植 传统生态知识 可持续发展 环境退化
下载PDF
传统生态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框架 被引量:18
9
作者 成功 张家楠 薛达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785-4793,共9页
传统生态知识是民族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国外已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国内的相关研究正是方兴未艾。通过文献查询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介绍了国外已有的传统生态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框架的3个模型:知识-实践-信仰的三角形框架;本土经验知识... 传统生态知识是民族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国外已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国内的相关研究正是方兴未艾。通过文献查询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介绍了国外已有的传统生态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框架的3个模型:知识-实践-信仰的三角形框架;本土经验知识-资源管理知识-社会制度知识-世界观知识的四椭圆框架;事实观察-管理体系-旧有及当下利用-伦理价值-文化特征-宇宙观的五边形框架。结合田野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立体的传统生态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模型,强调了传统生态知识的动态特征,将民族对于自然的被动认识和主动认知、民族人际关系规范、民族的哲学与伦理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传统生态知识进行了分类,从而为民族生态学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建议。最后总结了这个立体的传统生态知识分析框架的意义,并建议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和应用民族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知识 民族生态 资源管理 分析框架
下载PDF
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看藏族传统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南文渊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0-75,共6页
当代生态伦理学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都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代生态伦理学是高度发展了的工业文明的产物 ,而藏族生态伦理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施的一种民... 当代生态伦理学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都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代生态伦理学是高度发展了的工业文明的产物 ,而藏族生态伦理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施的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同时藏族生态伦理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是保护当前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生态伦理学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 比较研究 继承
下载PDF
浅谈侗族传统生态观与生态建设 被引量:15
11
作者 潘永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3-49,共7页
在侗族的生产、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的传统方法和观念。文章对侗族的这些方法与观念进行了归纳 ,并认为这些方法与观念对侗族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一定影响。国家在侗族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 (草 )、封... 在侗族的生产、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的传统方法和观念。文章对侗族的这些方法与观念进行了归纳 ,并认为这些方法与观念对侗族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一定影响。国家在侗族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 (草 )、封山育林等方面 ,除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传统生态 生态建设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语境下当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探析——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的视角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笑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4,共3页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继承性发展和发展性创新,为当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提供精神引领、道德引领、价值引领和行动引领。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培养大...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继承性发展和发展性创新,为当代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提供精神引领、道德引领、价值引领和行动引领。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和谐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制观是培育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当代大学生 生态素养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下载PDF
论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承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和谐生态伦理观是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人类利益至上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基础;平衡协调发展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生态... 和谐生态伦理观是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人类利益至上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基础;平衡协调发展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追求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生态伦理现 传统生态伦理观 生态危机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刁生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5,241,242,共16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在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自然环境的价值从维持人类生存的传统认知提升到文明延续的更高层次,科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中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在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自然环境的价值从维持人类生存的传统认知提升到文明延续的更高层次,科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中华先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认知基础上,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突破“节用”“寡欲”的传统生态保护思维,辩证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基础上,科学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在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中华传统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建设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家园;突破中华先民只关注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局限,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兼顾生态与经济的绿色家园;在中国古人“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生活理想基础上,提出打造宜居诗意的美丽家园;正视中国古代生态权归属问题,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主张建设保障生态权共享的公平家园。在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先民顺应自然、节约资源、因地制宜的生产理念基础上,主张节约与保护相结合,坚持系统工程思路;在设置“虞”“衡”,制定律令等传统政治举措基础上,健全生态管理制度,强化生态追责意识;在以道德、故事言生态的传统教化方式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生态权利 生态管理制度 生态保护教育
下载PDF
传统民居及其环境的持续发展和遵循生态原则的经验探索与生态家园模式思考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莉萍 樊建南 《华中建筑》 2002年第1期83-86,105,共5页
从丽江传统民族建筑与人聚环境历史与现状入手,探求一定时期当地民族建筑与环境持续发展的经验,探求现代建筑的生态之路。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民族建筑 传统生态 可持续发展 建筑功能
下载PDF
贵州鲍家屯喀斯特水利坝田景观的传统生态智慧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婧 韩锋 《风景园林》 2017年第11期93-98,共6页
从传统生态智慧的角度,通过现场判读、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贵州鲍家屯喀斯特水利坝田景观进行调查和研究。阐述了鲍家屯戍边汉民族独特的社会经济信仰体系(宇宙观、风水信仰、家庭观念、宗族意识、防御心理、民族情感、屯田制... 从传统生态智慧的角度,通过现场判读、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贵州鲍家屯喀斯特水利坝田景观进行调查和研究。阐述了鲍家屯戍边汉民族独特的社会经济信仰体系(宇宙观、风水信仰、家庭观念、宗族意识、防御心理、民族情感、屯田制、岁修制度、"来会"制度)如何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土地贫瘠、水土流失、雨水分布不均、旱涝风险)下,延伸出了独特的人地互动方式(空间选址、水资源利用、可调节的自流式灌溉),形成了协调的水利坝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 传统生态智慧 深度访谈 鲍家屯 喀斯特
下载PDF
西双版纳山区民族历史上的传统生态保护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立士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53-57,共5页
西双版纳山区诸民族,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将森林资源划分为六种林区,即寨神林、坟林、村寨防风防火林、山箐水源林、山梁隔火林、轮歇耕作林。前五种林区是绝不允许刀耕火种的,只有轮歇地林区才能... 西双版纳山区诸民族,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将森林资源划分为六种林区,即寨神林、坟林、村寨防风防火林、山箐水源林、山梁隔火林、轮歇耕作林。前五种林区是绝不允许刀耕火种的,只有轮歇地林区才能砍伐耕种;传统刀耕火种绝非乱砍滥伐,而是根据不同海拔、土壤、植被、坡度划分为三种类型,进行不同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民族 刀耕火种 传统生态保护 云南 西双版纳
下载PDF
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尹科 王如松 +1 位作者 姚亮 梁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4-589,共6页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投入产出足迹法。(2)从静态足迹核算朝时间序列足迹分析和动态情景足迹预测演化。(3)尽管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应用,但生态足迹目前仅被看作是交流工具,用于决策分析的意义不大。拓展其在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应用,将是其应用价值体现的一个突破口。(4)生态足迹作为一系列指标的一部分时,发挥作用更大。(5)生态足迹应加强与现有核算体系(如GDP)的衔接,增加其被决策者接纳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足迹 能值生态足迹 投入产出生态足迹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博 黄敏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114,共5页
要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乡土大地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们需要正视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生态困境,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加以现代转换和再诠释的传承与发展,以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乡村生态危机。当前我国乡村出现了... 要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乡土大地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们需要正视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生态困境,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加以现代转换和再诠释的传承与发展,以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乡村生态危机。当前我国乡村出现了社会生态异化、生态系统破坏形势严峻、自然灾害频繁、生态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古代乡村不曾出现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对待传统生态智慧,应该采取“释其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原则,不盲目照搬历史经验和传统做法,而是用当代哲学和生态学来分析传统生态智慧蕴含的生态美学、生态发展观和社会生态功能,构建新型人地关系的生态伦理,把被动适应的传统生态智慧发展成为主动共生的当代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传统生态智慧 文化传承与发展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海涛 谢小玉 +1 位作者 胡小东 徐苗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5-150,共6页
利用能值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人均能值足迹为9.11 hm2/cap,人均能值承载力为3.77 hm2/cap,生态赤字为5.34 hm2/cap,而利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结果为生态足迹3.43 hm2/cap... 利用能值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人均能值足迹为9.11 hm2/cap,人均能值承载力为3.77 hm2/cap,生态赤字为5.34 hm2/cap,而利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结果为生态足迹3.43 hm2/cap,生态承载力1.18 hm2/cap,生态赤字为2.25 hm2/cap,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处在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能值足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足迹 能值足迹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 生态承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