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战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研究和挖掘
1
作者 邵彦涛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大团结大联合的优秀基因,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德性伦理奠定了“通天人、合内外”的文明秩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根本缘由;和... 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大团结大联合的优秀基因,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德性伦理奠定了“通天人、合内外”的文明秩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根本缘由;和而不同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视为繁盛发展的根本,是大团结大联合的理想形态;会通精神主张用融合创新来处理不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基本方法。我们要在“第二个结合”指导下,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运用其中的优秀基因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话语体系,推动文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统战 文化基因 德性伦理 和而不同 会通精神
下载PDF
通识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兼论中国美术学院会通精神的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胡钟华 《艺术教育》 2019年第8期33-37,共5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交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精细化,又高度综合、一体化的态势。如何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 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交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精细化,又高度综合、一体化的态势。如何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由于相对特殊的高度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显得相对薄弱。如何协调发展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提高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此,中国美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会通精神',其成为办学治校的核心理念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理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深化专业教育,拓展通识教育,对建设一流艺术院校、培养一流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会通精神
原文传递
铭贤校训“学以事人”思想研究——以孔祥熙教育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庞桂甲 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1292-1297,共6页
铭贤学校以"学以事人"作为校训有着深厚的思想背景。"学以事人"校训明确以"人"作为归宿和出发点,蕴育着人文精神取向,这种精神是对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反动,是先秦儒家"事人"思... 铭贤学校以"学以事人"作为校训有着深厚的思想背景。"学以事人"校训明确以"人"作为归宿和出发点,蕴育着人文精神取向,这种精神是对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反动,是先秦儒家"事人"思想和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学以事人"校训把"学"由空疏的章句、义理转向现实的人事,体现出务实践履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当时空疏学风的匡正,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教育的运用,更受到当时流行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以事人"中"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中华本位、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西会通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以事人 孔祥熙 人文精神 实践精神 会通精神
下载PDF
中国酒与传统文化综述(续二)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少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0,共6页
关键词 中国 酒文化 传统文化 会通精神 醉态文艺
下载PDF
人文精神与会通精神相得益彰——论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
5
作者 瞿林东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2,188,189,共14页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荡荡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对此发表一点个人的感受和认识,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读者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张岂之 教育观念 人文精神 会通精神 相得益彰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社会
6
作者 黄夏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6-8,14,共4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今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神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自然精神 奇偶精神 会通精神
下载PDF
论终南文化的会通精神 被引量:1
7
作者 杭洁 王淼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4,共5页
终南文化是终南山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域文化,而秦岭终南山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终南文化体现出极大的兼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精神。
关键词 终南文化 地域文化 会通精神
原文传递
论终南文化的会通精神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慧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2-76,共5页
终南文化以终南山界分南北的地理位置,以其北麓在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历史地位,将周文化与秦文化、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仕宦文化与山林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精神。
关键词 终南文化 地理位置 历史地位 会通精神
下载PDF
“会通精神”: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读张岂之教授《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继训 藏明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13-117,共5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几千年来日新月异,波及广袤。对于其为何会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究。张岂之教授在其新著《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中,将会通视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并对会通的本意、会通的精髓、会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几千年来日新月异,波及广袤。对于其为何会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究。张岂之教授在其新著《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中,将会通视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并对会通的本意、会通的精髓、会通的作用、会通的实现,以及会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的论述,进而以会通精神作为出发点,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诸阶段。该研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会通精神 本意 精髓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从会通精神的视角看习近平用典
10
作者 李秀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8-23,F0002,共7页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诸家学说,相互学习借鉴,逐渐形成以融合与创新为突出特征的文化传统会通精神。20世纪,这一精神的体现就是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同时不断推进其中国化,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文化形...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诸家学说,相互学习借鉴,逐渐形成以融合与创新为突出特征的文化传统会通精神。20世纪,这一精神的体现就是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同时不断推进其中国化,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会通精神,不仅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入其治国理政思想,而且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以新的理论表述。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创新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土沃壤,只有在二者的融通结合中推进“双创”,才能助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开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会通精神 习近平用典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禅学的会通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1
作者 赵旗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0,共2页
禅学是佛学中国化的成熟形态,在理论和解脱实践方法上都形成了鲜明的特征。禅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会通学术的精神,其对于通过对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以加强现代学术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禅学 会通精神 学术文化 借鉴意义
下载PDF
和而不同——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
12
作者 王长坤 任静 《孝感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8-31,共4页
"和而不同"的思想贯穿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随着各家各派对"和而不同"思想认识的深入,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并且不断地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同。今天,"和... "和而不同"的思想贯穿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随着各家各派对"和而不同"思想认识的深入,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并且不断地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同。今天,"和而不同"思想对解决文化价值冲突,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会通精神 和合 和谐
下载PDF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略述张岂之先生的新作《中华人文精神》
13
作者 闻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如果你有机会到陕西桥山黄帝陵参观,你一定能够看到大殿正面那块“人文初祖”匾额。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从这里发源,渗透在厚厚的黄土地上。近读张岂之先生的《中华人文精神》一书(西... 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如果你有机会到陕西桥山黄帝陵参观,你一定能够看到大殿正面那块“人文初祖”匾额。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从这里发源,渗透在厚厚的黄土地上。近读张岂之先生的《中华人文精神》一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文精神 民族优秀文化 张岂之 精神文明 中国古代 文化会通精神 略述 民族精神支柱 创造精神 人和自然的关系
下载PDF
“和而不同”原理及其当代思考
14
作者 张建强 欧贵明 《青海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5-8,共4页
“和而不同”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 ,反映出一种矛盾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其辩证和谐原理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实的文化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表现 。
关键词 “和而不同”原理 多元和谐 文化专制主义 文化会通精神 文化心理 中国古代哲学 建构认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