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钱关系与同情之爱:《南方与北方》中的共同体想象
1
作者 易玮琪 央泉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4年第3期32-42,共11页
《南方与北方》是一部描写维多利亚时代工业社会状况的小说,展现了同情之爱在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共同体想象中的重要地位。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导致情感结构发生变迁,往昔乡村生活宁静悠闲的情愫褪去,金钱... 《南方与北方》是一部描写维多利亚时代工业社会状况的小说,展现了同情之爱在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共同体想象中的重要地位。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导致情感结构发生变迁,往昔乡村生活宁静悠闲的情愫褪去,金钱关系逐渐成为共同体成员的信仰,由此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共同体内危机四伏。在作品语境中,盖斯凯尔意图运用同情的运行机制调和阶级矛盾,挽救共同体危机,反映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们的共同体想象与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与北方》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共同体 同情
原文传递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的“责任”之说——从《夏洛蒂·勃朗特传》谈起 被引量:4
2
作者 傅燕晖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9,156,共8页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作家在写作题材等方面备受限制,尤受"家庭天使"女性意象的掌控。夏洛蒂·勃朗特因创造了与"家庭天使"大相径庭的简·爱形象而饱受批判指责。同时代的另一著名女作家伊丽莎白·盖...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作家在写作题材等方面备受限制,尤受"家庭天使"女性意象的掌控。夏洛蒂·勃朗特因创造了与"家庭天使"大相径庭的简·爱形象而饱受批判指责。同时代的另一著名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在《夏洛蒂·勃朗特传》中极力为夏洛蒂辩护。盖斯凯尔的正名之路,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如何应对维多利亚社会加载于她们身上的多重责任,以及她们如何借用"责任"之说来为自身拓展活动的领域。这一举动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传》
原文传递
不仅仅是亲爱的山鲁佐德——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经典化过程 被引量:1
3
作者 傅燕晖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239-245,共7页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女性写作繁荣时期,孕育了不少优秀的女作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于这一时代女作家的研究一直局限于乔治·爱略特、夏洛蒂·勃朗特等极少数几位经典作家。同时代的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女性写作繁荣时期,孕育了不少优秀的女作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于这一时代女作家的研究一直局限于乔治·爱略特、夏洛蒂·勃朗特等极少数几位经典作家。同时代的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在维多利亚时代即已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但她在英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却是直到近期才完全确立。在经历一个半世纪多的盛衰沉浮之后,盖斯凯尔以强有力的社会批评家的形象跻身英国文学史,同时也以身兼社会与家庭责任的形象印刻在众人心中。盖斯凯尔研究对于面临诸多道德困惑的当代社会及当代女性都极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研究 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
下载PDF
盖斯凯尔社会小说中的多维度社会伦理观 被引量:2
4
作者 甄艳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70-85,共16页
本论文试图以盖斯凯尔的社会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维多利亚社会的工业化背景为进路,以康德道义论为核心,以利他主义、福音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唯一神教思想为意识维度,探讨盖斯凯尔对处于转型期的英国社会的道德伦理思考。本文从小说家... 本论文试图以盖斯凯尔的社会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维多利亚社会的工业化背景为进路,以康德道义论为核心,以利他主义、福音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唯一神教思想为意识维度,探讨盖斯凯尔对处于转型期的英国社会的道德伦理思考。本文从小说家的道德伦理观形成、内涵以及文学表征等方面入手,探寻小说背后的社会现实,揭示工业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变迁,建构理想的道德伦理观。本文指出,盖斯凯尔用小说的方式进行道德伦理建构,其建构的目标是以反功利论为基础,以倡道义论为核心,以利他主义、福音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唯一神教思想为意识维度的现代资产阶级多维度道德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维多利亚社会 社会小说 多维度道德伦理观
下载PDF
寻求和谐:《克兰福镇》的思想主题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小芳 项松林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1-55,共5页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以写作"社会问题小说""工业小说""乡村小说"著称。《克兰福镇》是盖斯凯尔夫人的重要作品之一,其思想主题不是单纯的乡村小说、乌托邦小说、女权主...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以写作"社会问题小说""工业小说""乡村小说"著称。《克兰福镇》是盖斯凯尔夫人的重要作品之一,其思想主题不是单纯的乡村小说、乌托邦小说、女权主义小说,而是试图通过一个虚构的单身大龄女性社区及其变迁,寻求维多利亚时期两性关系的和谐、阶级与阶层关系的和谐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盖斯凯尔夫人寻求社会和谐之道的理念,深受其唯一神教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兰福镇》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和谐
下载PDF
浅论《南方与北方》中伏笔的运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郝春晓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伏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常用的叙事方法,盖斯凯尔在《南方与北方》中采用了语言伏笔、介质伏笔和性格伏笔三种叙事方法,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构建了复杂而清晰的故事脉络。这三种伏笔叙事方法相互牵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 伏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常用的叙事方法,盖斯凯尔在《南方与北方》中采用了语言伏笔、介质伏笔和性格伏笔三种叙事方法,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构建了复杂而清晰的故事脉络。这三种伏笔叙事方法相互牵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叙事网络,显示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南方与北方》 伏笔
下载PDF
从人物形象看盖斯凯尔夫人的工业态度——以《南方与北方》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春侠 范立彬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18-121,共4页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家,她的工业流派小说备受评论家推崇,《南方与北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刻画以及英国南北方的对比,深入地表现出19世纪工业化引起的诸多变化和冲突,体现了作...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家,她的工业流派小说备受评论家推崇,《南方与北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刻画以及英国南北方的对比,深入地表现出19世纪工业化引起的诸多变化和冲突,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对劳动大众的同情。本文借小说中主要人物生活的改变和情感经历,明晰盖斯凯尔夫人对工业化发展的心结,了解其对待社会转型发展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工业流派小说 《南方与北方》
下载PDF
《克兰福德镇》: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别样风景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晓惠 《作家》 2015年第6X期142-143,共2页
《克兰福德镇》是19世纪前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第二部作品。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清奇古貌的乡村小镇——克兰福德镇,讲述了一群豪门"大龄剩女"和贵族遗孀的生活,虽然传统的贵族生活方式早已不... 《克兰福德镇》是19世纪前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第二部作品。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清奇古貌的乡村小镇——克兰福德镇,讲述了一群豪门"大龄剩女"和贵族遗孀的生活,虽然传统的贵族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她们还继续追求着过时的贵族遗俗。盖斯凯尔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艺术地再现了小镇的道德风尚和风俗人情,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克兰福德镇上小市民中间发生的小小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当时上层社会中那些经济并不宽裕的贵族女士的生活与感情的同情与理解,期许能寻找到疗救社会的方法,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和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兰福德镇》 女性 乌托邦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原文传递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与阶级想象——以《玛丽·巴顿》和《妻子和女儿》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洪青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博物学为盖斯凯尔再现阶级关系提供了叙事策略。博物学内部相互冲突的分类法帮助她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诉求:《玛丽·巴顿》采用强调空间秩序的官方博物学分类法,将工人阶层描述为供中产读者审视的静态标本,反... 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博物学为盖斯凯尔再现阶级关系提供了叙事策略。博物学内部相互冲突的分类法帮助她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诉求:《玛丽·巴顿》采用强调空间秩序的官方博物学分类法,将工人阶层描述为供中产读者审视的静态标本,反映了初涉文坛的中产阶级女作家盖斯凯尔欲借博物学树立写作权威、维护现有社会等级秩序的愿望;《妻子和女儿》将法国博物学家乔弗里重视联系和统一的比较解剖学和文化领袖卡莱尔的"英雄"观结合起来的叙事策略,揭示了已获得一定文化权威的盖斯凯尔试图打破贵族世袭的政治体制,为掌握文化资本的中产精英谋求社会地位的意图。研究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有助于了解她始终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玛丽·巴顿》 《妻子和女儿》 博物学叙事 阶级想象
原文传递
和解之路:《南方与北方》中的人际冲突探究
10
作者 陈必豪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1-87,共7页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在《南方与北方》中塑造了两个面对人际冲突作出完全不同选择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选择用暴力的方式应对,希金斯则善于反思,主动寻求和解。前者被迫终生流放异国他乡,后者则在和解之中慢慢走向救赎之路。虽然二...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在《南方与北方》中塑造了两个面对人际冲突作出完全不同选择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选择用暴力的方式应对,希金斯则善于反思,主动寻求和解。前者被迫终生流放异国他乡,后者则在和解之中慢慢走向救赎之路。虽然二人都是次要人物,但对于理解小说“和解”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弗雷德里克注定终生亡命天涯与希金斯和桑顿最终达成和解的结局反映出盖斯凯尔反对暴力、主张和解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南方与北方》 次要人物 和解
下载PDF
盖斯凯尔作品中的阶级与性别问题探究
11
作者 赵蓉 《学园》 2018年第24期156-157,共2页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也呈现了温情脉脉的乡村家庭生活。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盖斯凯尔描写了各阶级成员之间、两性角色之间交叉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也呈现了温情脉脉的乡村家庭生活。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盖斯凯尔描写了各阶级成员之间、两性角色之间交叉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反映了她所持有的阶级平等、男女平等的进步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阶级 性别角色形象
原文传递
论《露丝》中命运共同体的多维度表征
12
作者 陈天雨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年第1期271-281,共11页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露丝》寄寓了作家对命运共同体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本文借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对共同体类型的划分,从家庭、地缘和精神三个层面考察盖斯凯尔对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内部矛盾及理想社会基础这一系列问...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露丝》寄寓了作家对命运共同体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本文借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对共同体类型的划分,从家庭、地缘和精神三个层面考察盖斯凯尔对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内部矛盾及理想社会基础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三类共同体分别强调共生意识、共享价值和共同情感,因而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子集。盖斯凯尔笔下的共同体充满张力,是实体和理念的结合,兼具稳定性和流变性,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露丝》 家庭共同体 地缘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
下载PDF
《克兰福镇》中的女性共同体书写
13
作者 陈天雨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98-103,共6页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克兰福镇》探索了共同体和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以及共同体作为大龄单身女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诚然,女性共同体是女性获得社会认同、实现主体性建构的一种有效场域,然而对父权逻辑的遵循,以及对差异...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克兰福镇》探索了共同体和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以及共同体作为大龄单身女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诚然,女性共同体是女性获得社会认同、实现主体性建构的一种有效场域,然而对父权逻辑的遵循,以及对差异和边界的过度强调有损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甚至可能导致共同体的停滞乃至解体。女性共同体唯有摆脱父权逻辑的控制,理性对待差异和边界,促进共同体和个体的和谐共生,才能成为生机勃勃的有机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克兰福镇》 女性共同体 个体 主体性
下载PDF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
14
作者 马迪 《电影评介》 2014年第3期111-112,共2页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女性文学崛起的时期,被称为女性小说家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像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等一大批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女性文学崛起的时期,被称为女性小说家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像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等一大批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是充满了独特的时代魅力.维多利亚女王的漫长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盛世,之前还不受重视的女性文学陡然跃入巅峰.女性文学的发展不在于作品的多少,而在于其必须依随时代观念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艾略特 乔治 作家 女性文学 英国小说 维多利亚时期 维多利亚时代 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姐妹
下载PDF
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小说《露丝》的伦理艺术
15
作者 李洪青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8,158-159,共9页
学界常将建立在情感和理解基础之上的"同情"视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减轻苦难、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但在小说《露丝》中,情感和理解反而引发了各种灾难:情感让人失去自我,理解则催生利己之心。《露丝》实际上宣扬了一种既... 学界常将建立在情感和理解基础之上的"同情"视为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减轻苦难、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但在小说《露丝》中,情感和理解反而引发了各种灾难:情感让人失去自我,理解则催生利己之心。《露丝》实际上宣扬了一种既能消除利己之心,又能确保自我意识在场的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同样体现在小说形式中。盖斯凯尔一方面借助元小说策略阻止读者对小说人物产生"同情"或无意识认同,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读者参与到为他人命运负责的伦理实践中去。盖斯凯尔本人同样坚持为小说人物的命运负责。然而,由于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一伦理态度引发了读者和作者的认知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露丝 同情 责任 伦理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