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去学校化社会》50年:重新发现伊利奇的教育思想内核
1
作者
徐芳健
《比较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8,共9页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内在脉络。事实上,通过对学校中潜在的“价值制度化”“教育神话”“隐性课程”等问题的批判性质疑,伊利奇逐步认识到最初所提“去学校化社会”策略的徒劳。因此,从提出废除学校转向对教育理念本身的反思,伊利奇不再接受“稀缺性假设”下的教育需求话语及其社会承诺。基于此,在“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诞生50年后的今天,考虑到该思想可能引发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危险性,“去学校化”的诉求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政治要求上,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学习机构及其恰如其分的自由保障与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学校化社会
伊万
·
伊利奇
人道的激进主义
学习自由
教育解放
原文传递
中国教育需要“去学校化”吗?——对《去学校化社会》一书的批判性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刘远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4,共11页
伊万·伊利奇的《去学校化社会》一书存在三大问题,值得我国学界高度重视:其"去学校化社会"主张的辩护理由是脆弱的;他断言"学校阴险"乃是一种全球现象,继而试图建构"去学校化"的普世意义,不具有现实...
伊万·伊利奇的《去学校化社会》一书存在三大问题,值得我国学界高度重视:其"去学校化社会"主张的辩护理由是脆弱的;他断言"学校阴险"乃是一种全球现象,继而试图建构"去学校化"的普世意义,不具有现实性,尤其不符合中国教育实际;其教育思想中的西方个体自由主义及其伴生的激进批判教育学方法源自西方教育背景、教育问题和教育取向,在根本上不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建设实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校无疑都是培养中国公民的摇篮,"去学校化社会"不符合中国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伊万
·
伊利奇
《去学校化社会》
批判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托尔斯泰死亡书写的一致性与升华——以《三死》与《伊万·伊利奇之死》为例
3
作者
聂思沁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3-78,共6页
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这一思考又与其对死亡的书写密不可分。托尔斯泰死亡书写下的小说人物大都呈现出博爱让生命不朽的智慧。通过死亡书写,托尔斯泰实际上始终关注着人生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从早期的短篇小说《三死》开...
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这一思考又与其对死亡的书写密不可分。托尔斯泰死亡书写下的小说人物大都呈现出博爱让生命不朽的智慧。通过死亡书写,托尔斯泰实际上始终关注着人生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从早期的短篇小说《三死》开始,年轻的托尔斯泰就展现了他的博爱思想和生命不朽观念,到晚期的《伊万·伊利奇之死》,托尔斯泰仍保持着《三死》中形成的死亡智慧,并把死亡沉思升华,将死亡书写塑造成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揭示,即揭示了日常人们遮蔽死亡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暗示了人生需要向死而生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三死》
《
伊万
·
伊利奇
之死》
博爱
生命不朽
遮蔽死亡
人生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去学校化社会》50年:重新发现伊利奇的教育思想内核
1
作者
徐芳健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8,共9页
文摘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内在脉络。事实上,通过对学校中潜在的“价值制度化”“教育神话”“隐性课程”等问题的批判性质疑,伊利奇逐步认识到最初所提“去学校化社会”策略的徒劳。因此,从提出废除学校转向对教育理念本身的反思,伊利奇不再接受“稀缺性假设”下的教育需求话语及其社会承诺。基于此,在“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诞生50年后的今天,考虑到该思想可能引发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危险性,“去学校化”的诉求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政治要求上,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学习机构及其恰如其分的自由保障与评价方式。
关键词
去学校化社会
伊万
·
伊利奇
人道的激进主义
学习自由
教育解放
Keywords
Deschooling Society
Ivan Illich
humanist radicalism
learn freedom
educational emancipation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教育需要“去学校化”吗?——对《去学校化社会》一书的批判性分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刘远杰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4,共11页
基金
2016年度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与生成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6MJ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伊万·伊利奇的《去学校化社会》一书存在三大问题,值得我国学界高度重视:其"去学校化社会"主张的辩护理由是脆弱的;他断言"学校阴险"乃是一种全球现象,继而试图建构"去学校化"的普世意义,不具有现实性,尤其不符合中国教育实际;其教育思想中的西方个体自由主义及其伴生的激进批判教育学方法源自西方教育背景、教育问题和教育取向,在根本上不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建设实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校无疑都是培养中国公民的摇篮,"去学校化社会"不符合中国国情。
关键词
中国教育
伊万
·
伊利奇
《去学校化社会》
批判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分类号
G521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托尔斯泰死亡书写的一致性与升华——以《三死》与《伊万·伊利奇之死》为例
3
作者
聂思沁
机构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3-78,共6页
基金
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基金(20180017)
文摘
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这一思考又与其对死亡的书写密不可分。托尔斯泰死亡书写下的小说人物大都呈现出博爱让生命不朽的智慧。通过死亡书写,托尔斯泰实际上始终关注着人生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从早期的短篇小说《三死》开始,年轻的托尔斯泰就展现了他的博爱思想和生命不朽观念,到晚期的《伊万·伊利奇之死》,托尔斯泰仍保持着《三死》中形成的死亡智慧,并把死亡沉思升华,将死亡书写塑造成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揭示,即揭示了日常人们遮蔽死亡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暗示了人生需要向死而生的道理。
关键词
托尔斯泰
《三死》
《
伊万
·
伊利奇
之死》
博爱
生命不朽
遮蔽死亡
人生意义
Keywords
Tolstoy
Three Deaths
The Death of Il’ich
philanthropy
immortal life
death covered
meaning of life
分类号
I5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去学校化社会》50年:重新发现伊利奇的教育思想内核
徐芳健
《比较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2
中国教育需要“去学校化”吗?——对《去学校化社会》一书的批判性分析
刘远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托尔斯泰死亡书写的一致性与升华——以《三死》与《伊万·伊利奇之死》为例
聂思沁
《文山学院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