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 被引量:74
1
作者 赵汀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6-22,共7页
关键词 文化自身认同 社会制度 思维结构 哲学分析 公共资源 文化资格论证 问题
原文传递
从他者问题看阳明“四句教”对慧能“心地性王”的扬弃与超越
2
作者 农卫敢 殷筱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他者”本来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但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乏对他者问题的见解和思考。基于中西方哲学各自的本原论和存在论传统,他者问题也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和路径。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他者视域中,禅宗及佛教肯定主体具足佛性,... “他者”本来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但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乏对他者问题的见解和思考。基于中西方哲学各自的本原论和存在论传统,他者问题也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和路径。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他者视域中,禅宗及佛教肯定主体具足佛性,但其“性空”思想却切断了主体与世界的联系。阳明对禅宗及佛教的超越,就在于确证自我和他者自身的存在真实性,以“格物”作为自他关系的现实性关联和现实化路径,将人从主体和世界的“空”和“假有”中拯救出来。自我在“成己”的路径上追寻和发觉自身的价值,肯定自我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在“成人”的普遍联系中面向世界和他者,以自身的良知普遍地关怀他者,努力构建“满街圣人”的社会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自我 四句教 心地性王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的“他者”向度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虎学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2-38,共7页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认识你自己” 向度 问题 资本逻辑 现代性 全球化
原文传递
他者问题:切入人的社会性的通道
4
作者 张文喜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29-31,共3页
勒维纳斯试图开辟一条通往“绝对的他者”的言路而引马克思为同道,在此所包含的意味,可通过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言说间的相互阐释、相互溢出中去体会。事关重要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起点的“博士论文”并非完全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 勒维纳斯试图开辟一条通往“绝对的他者”的言路而引马克思为同道,在此所包含的意味,可通过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言说间的相互阐释、相互溢出中去体会。事关重要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起点的“博士论文”并非完全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所提出的“感性原则”,远离了从“大全”上来考察他人问题的黑格尔思想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维纳斯 黑格尔 问题 社会性 马克思哲学
下载PDF
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经验的特征及其对他者问题的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姜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55,共6页
伽达默尔没有集中讨论过他者问题,但他的解释学暗示了与该问题极为相关的线索。他通过解释学经验阐述了人是具有当下性、有限性、开放性、否定性和被动性特征的历史性存在。这些特征说明人不是无时间的先验存在,而是历史性的经验存在。... 伽达默尔没有集中讨论过他者问题,但他的解释学暗示了与该问题极为相关的线索。他通过解释学经验阐述了人是具有当下性、有限性、开放性、否定性和被动性特征的历史性存在。这些特征说明人不是无时间的先验存在,而是历史性的经验存在。与通过笛卡尔式反思确立的先验性主体不同,经验性的人是在与他之外事物的关系中存在的,因此是他者得以呈现的领域,是他者问题得以探讨的前提。解释学经验所揭示的经验性人的特征对他者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解释学经验 问题 经验性人
下载PDF
“他者”意识的重建--解决“他者”问题的儒学方案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多键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90,共9页
“他者”泛指与“自我”相对的一切存在者。因此,如何面对“他者”,无疑是人类始终都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但迄今为止,既有的应对“他者”问题的方法,无法提供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他者”总是普遍存在... “他者”泛指与“自我”相对的一切存在者。因此,如何面对“他者”,无疑是人类始终都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但迄今为止,既有的应对“他者”问题的方法,无法提供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他者”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解决“他者”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取消“他者”,而是改变人们的“他者意识”,即改变对“他者”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克服既有的“存在者化”的意识局限,通达当代哲学前沿的“存在”视域,即通过回溯“前存在者”情境来获得新的存在者意识,以此解构有害的他者意识,建构有益的他者意识。对儒学来说,这种前存在者情境,就是作为本真的生活情感的仁爱情感。因此,儒学可为解决“他者”问题提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意识 儒学 仁爱情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