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新视野:约翰·厄普代克小说《恐怖分子》中的他者叙述与主体建构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金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8,共7页
厄普代克在其作品《恐怖分子》中采取了“他者”视角的叙述方式,在这种叙述中,信奉伊斯兰教的艾哈迈德既是恐怖分子的“他们”,即行凶者,又是受害者,即“我们”.因此,这种叙述方式模糊了行凶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消解了“他们”与... 厄普代克在其作品《恐怖分子》中采取了“他者”视角的叙述方式,在这种叙述中,信奉伊斯兰教的艾哈迈德既是恐怖分子的“他们”,即行凶者,又是受害者,即“我们”.因此,这种叙述方式模糊了行凶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消解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二元对立.但在这看似消解的过程中,杰克的主体性身份也得到了构建.因此一个更大意义范围上“自我”与“他者”的对立被构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叙述 主体建构
下载PDF
北京城市形象建构的共情与唤起——以北京中轴线系列作品为例
2
作者 张柯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6期42-44,共3页
影像作为中外交流的载体,有助于建构城市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以北京中轴线为创作核心的一系列作品在国内外热播,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借用城市形象学中感官识别与理念识别的划分标准,分析“中轴线”系列作品是如何塑造北京城市形象的。... 影像作为中外交流的载体,有助于建构城市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以北京中轴线为创作核心的一系列作品在国内外热播,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借用城市形象学中感官识别与理念识别的划分标准,分析“中轴线”系列作品是如何塑造北京城市形象的。文章立足国际视野,基于共情传播在“他者”叙述中探寻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跨越国界与文化界限实现情感共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交流、价值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中轴线 城市形象 共情传播 叙述
下载PDF
方志敏题材影视剧的红色叙事特征论
3
作者 孙亦平 吴尧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50-53,共4页
方志敏题材的影视剧,通过方志敏的故事与形象,体现了“方志敏精神”的深刻内涵。这些作品在形象塑造上以叙事主体为中心形象,辐射到其他英雄形象,构成了一个复合主人公,中心形象对其他形象具有互补和陪衬作用。形象塑造上的这些特征,与... 方志敏题材的影视剧,通过方志敏的故事与形象,体现了“方志敏精神”的深刻内涵。这些作品在形象塑造上以叙事主体为中心形象,辐射到其他英雄形象,构成了一个复合主人公,中心形象对其他形象具有互补和陪衬作用。形象塑造上的这些特征,与审美情感上鲜明突出的阶级立场,“他”者叙述下的缀合式团块结构、因果式线性结构和回环式套层结构的运用,共同构成了方志敏题材影视剧的红色叙事特征,丰富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表现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影视剧 叙事主体 复合形象 叙述 多元结构
下载PDF
彼得·汉德克《无欲的悲歌》女性形象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洋雪芬 凌晨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49-53,84,共6页
20世纪70年代,彼得·汉德克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最具真实性和矛盾性的当属《无欲的悲歌》中的母亲。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分析该女性形象,对母亲形象本身和他者构建分别进行论证,对作品中女性形象形成了较完整的... 20世纪70年代,彼得·汉德克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最具真实性和矛盾性的当属《无欲的悲歌》中的母亲。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分析该女性形象,对母亲形象本身和他者构建分别进行论证,对作品中女性形象形成了较完整的认识。最后,指出其形象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反思女性个人欲望的消失和导致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而引发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追问,为汉德克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无欲的悲歌》 女性主义 人物形象 叙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