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 |
秦亚青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1
|
|
2
|
试探自文化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
詹桂香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9
|
|
3
|
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
陈世联
魏勇刚
|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4
|
异文化之间相互思想理解的可能性 |
末木文美士
张翔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5
|
新时代的人类学 |
金光亿
朴承权
|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6
|
存在与超越——论人类学的中国范式 |
彭兆荣
赖景执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7
|
以大学英语课堂为载体 唤醒缺失的人文精神——谈理工科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
高苗
|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2
|
|
8
|
《琵琶辞》: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
孙志鸿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8 |
0 |
|
9
|
推进“四个全面”与科学发展应借镜优秀的他文化 |
曾铁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0
|
探寻川剧的另一种表达——访田蔓莎于概念川剧《情叹》后 |
高山湖
林琳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1
|
《涉过愤怒的海》:曹保平的电影公式与表达机制 |
白云昭
王冬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2
|
英语习语中文化定势现象的认知解读 |
韩燕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3
|
“他文化”遗存认同问题初探 |
季国良
|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4
|
藏族日用金属器具特征初探 |
万婷
|
《西部学刊》
|
2022 |
0 |
|
15
|
异他文化:打开历史的另一种方式--论房伟的《猎舌师》 |
刘玄德
张丽军
|
《文艺评论》
CSSCI
|
2021 |
0 |
|
16
|
中国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孤立主义”思考 |
牛嫣
|
《科教导刊(电子版)》
|
2013 |
0 |
|
17
|
西方人类学思潮刍议 |
卫艳蕾
|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
2010 |
0 |
|
18
|
“边地”作为方法与问题 |
刘大先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1
|
|
19
|
从思想碰撞到语言碰撞——以严歌苓、李彦为例谈当代文学的世界性 |
贺绍俊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