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初国音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7
1
作者 叶宝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50,共7页
民国元年教育部设立读音统一会,其宗旨在于统一字音。民初国音(老国音)与清初《音韵阐微》音系有着明显的历史渊源关系。它与清末官话音系十分相近,而与北京音区别显著。老国音实是明清官话音的尾声。五四之后促成北京音取代老国音的重... 民国元年教育部设立读音统一会,其宗旨在于统一字音。民初国音(老国音)与清初《音韵阐微》音系有着明显的历史渊源关系。它与清末官话音系十分相近,而与北京音区别显著。老国音实是明清官话音的尾声。五四之后促成北京音取代老国音的重要条件是: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确立北京音为现代汉语标准音是国语统一运动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官话音 国音 京音
下载PDF
“国音”的三次变革与“京音”的强势回归
2
作者 王继超 《语言学论丛》 2022年第3期111-123,共13页
清末,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受到官方的认可,学部决定效仿日本的国语构建模式,以“京音”作为国语标准音。1913年,读音统一会重新审定国音,以章太炎弟子为代表的韵书派的议案被接受,会议议决以“全国派人会议所公定的国有之音”为国音;... 清末,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受到官方的认可,学部决定效仿日本的国语构建模式,以“京音”作为国语标准音。1913年,读音统一会重新审定国音,以章太炎弟子为代表的韵书派的议案被接受,会议议决以“全国派人会议所公定的国有之音”为国音;1918年,胡适从实际推广的角度提出“文学的国语”,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修订《国音字典》,议定以“北京官音”为国音;1920年,张士一批评前人拟定的国语都是“混合语”,不具备统一的标准,提议以北京话为标准语,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议决以“北平音”(“京音”)重新增修《国音字典》,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出版发行。国音经历了三次变革之后,京音再次强势回归,整个语言规划的过程从政治寄托最终一步步又回归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语 国音 三次变革 京音 回归
原文传递
关于注音字母运动深度影响现代汉语研究的核心问题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晓明 郑振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23-130,共8页
注音字母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的一项重大国家语言规划,长期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深度影响了现代汉语研究的诸多核心问题,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都在经历突破与创新。以自然语言为依托的共同语资质的认定,为现代汉... 注音字母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的一项重大国家语言规划,长期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深度影响了现代汉语研究的诸多核心问题,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都在经历突破与创新。以自然语言为依托的共同语资质的认定,为现代汉语研究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必要前提;“兼顾南北、牵合古今”的杂糅音系的审定,完成了对传统“读书音”地位与价值的历史总结;“老国音”到“新国音”的交替,实现了近代汉语音系到现代汉语音系的艰难过渡;意识形态与研究理念的历史性转变,促成了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的转型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音字母 国音 京音 转型
下载PDF
语言观念的变迁:北京语音如何成为近代国语标准音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明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6-101,共6页
在清末最后二十多年的切音字运动时期,许多文字改革者对于当时的切音字应该以何音为标准争论不一,囿于传统的文/野之分的文化观念,有的人主张以南音(南京话)为正音,但大多数人还是以传统的北方官话音为是。作为一地方言,现代北京音在193... 在清末最后二十多年的切音字运动时期,许多文字改革者对于当时的切音字应该以何音为标准争论不一,囿于传统的文/野之分的文化观念,有的人主张以南音(南京话)为正音,但大多数人还是以传统的北方官话音为是。作为一地方言,现代北京音在1930年代才正式确立其国语标准音的地位,它是时人语言观念、教育观念、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音 国音 语言观念 政治文化
下载PDF
“现代京剧”是不是别的戏
5
作者 符文锦 潘立东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现代京剧” 语音 方音 唱腔 表演艺术 京音
原文传递
京韵大鼓少白派的形成与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宋青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12,共3页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源于木板大鼓,也叫怯大鼓。约乾隆未年自民间传入北京。据创始人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兴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象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去...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源于木板大鼓,也叫怯大鼓。约乾隆未年自民间传入北京。据创始人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兴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象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去作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音大鼓 创始人 乾隆 河间 乡村 唱腔 木板 演唱者 曲艺 演员
原文传递
《子弟书丛钞》序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景深 《文史哲》 1979年第6期58-59,共2页
读了关德栋和周中明合选的《子弟书丛钞》、序和“评语”,我非常佩服,觉得他们俩试图用马列主义来评价子弟书,并对每篇写了“评语”,指引读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读者是很有帮助的。顾琳的子弟书论《书词绪论》是罕... 读了关德栋和周中明合选的《子弟书丛钞》、序和“评语”,我非常佩服,觉得他们俩试图用马列主义来评价子弟书,并对每篇写了“评语”,指引读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读者是很有帮助的。顾琳的子弟书论《书词绪论》是罕见的书,作为附录,尤为本书生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弟书 思想性 艺术性 马列主义 京音大鼓 明清小说 韩小窗 中国文学史 梅花大鼓 读者
下载PDF
京韵大鼓
8
作者 生廉 《中国音乐》 1982年第4期89-90,共2页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它产生于清代末叶,前身是流行于河北省河间府一带农村的“木板大鼓”。木板欠鼓是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形式,它的唱腔曲调和演唱形式都很简单。演唱时,演员是坐着唱,以一面大...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它产生于清代末叶,前身是流行于河北省河间府一带农村的“木板大鼓”。木板欠鼓是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形式,它的唱腔曲调和演唱形式都很简单。演唱时,演员是坐着唱,以一面大鼓和一副大板为伴奏。演唱的內容大都是长篇历史故事,如三国、隋唐和水浒等。约在十九世纪末,木板大鼓流入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音大鼓 曲艺形式 演唱形式 历史故事 代表性 唱腔 演员 河北省 木板 隋唐
原文传递
“现代京剧”是京剧的异花变种
9
作者 颜品忠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7,共4页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十年“文革”荒唐剧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终于落幕,十亿人民八个“样板戏”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也暂告收场。打倒江青这个所谓“京剧革命的旗手”,京剧获得了劫后新生,并在“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下,又开...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十年“文革”荒唐剧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终于落幕,十亿人民八个“样板戏”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也暂告收场。打倒江青这个所谓“京剧革命的旗手”,京剧获得了劫后新生,并在“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下,又开始出现勃勃生机。 20余年来,京剧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者齐头并进,各呈异彩,为“振兴京剧”做出了可喜可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题材 语音声韵 伴奏器乐 步法 京音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