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55
1
作者 田纪春 邓志英 +1 位作者 胡瑞波 王延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99-1705,共7页
以8个不同类型的超级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3种类型超级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肥地力下,大穗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的产量高于多穗型品种;而中、低肥力下,多... 以8个不同类型的超级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3种类型超级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肥地力下,大穗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的产量高于多穗型品种;而中、低肥力下,多穗型品种的产量又显著高于大穗型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和多穗型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大多数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但中间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间均为正相关,与产量的相关性也比其他类型大;偏相关分析表明,所有供试品种、多穗型、中间型和大穗型品种的穗数每增加1个单位(万穗),产量分别增加15.51、13.401、6.90和19.34 kg;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粒),产量分别增加233.153、53.861、89.22和203.90 kg;千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g),产量分别增加151.08、157.61、157.05和147.89 kg。通径分析表明,所有品种产量三因素对产量都有正向效应,其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不仅多穗型品种首先必须依靠穗数,而且大穗型品种也必须在一定穗数基础上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大穗品种和多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既有负值也有正值,而中间类型品种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中间型品种产量三因素间相互协调、平衡发展且都还有提高的潜力。总之,在中等肥力下,小麦的高产栽培选择多穗型品种较为稳定;在高肥条件下,大穗型品种则具有更高产量潜力,中间型品种则是今后超级小麦育种最值得注意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产量结构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53
2
作者 陈国平 高聚林 +12 位作者 赵明 董树亭 李少昆 杨祁峰 刘永红 王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李潮海 王永宏 王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5
3
作者 陈国平 杨国航 +9 位作者 赵明 王立春 王友德 薛吉全 高聚林 李登海 董树亭 李潮海 宋慧欣 赵久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施肥现状及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68
4
作者 崔振岭 陈新平 +3 位作者 张福锁 徐久飞 石立委 李俊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224-229,共6页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6 kg/hm2P2O5,88 kg/hm2K2O,其中氮磷肥用量已远超过同期作物养分消耗量。在现有的小麦产量水平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亩穗数对小麦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穗粒数,土壤速效钾和千粒重与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过量氮磷肥施用和高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农户间施肥量的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用量 土壤肥力 产量结构 有机质 亩穗数
下载PDF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59
5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1 位作者 吴兆苏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对陕西关中地区 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代栽培技术条件下 ,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 1倍 95%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 3.1%和 58.4 %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 对陕西关中地区 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代栽培技术条件下 ,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 1倍 95%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 3.1%和 58.4 %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千粒重增加 ,在 90年代则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单位面积穗数相对稳定 .现代矮秆品种产量结构的分析表明 ,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应在注意群体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关系上着重提高穗粒数 .还对 62 5~ 650 kg/ 667m2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改良 产量 产量结构 关中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7
6
作者 姜元华 张洪程 +9 位作者 赵可 许俊伟 韦还和 龙厚元 王文婷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郭保卫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1-631,共11页
为阐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两熟制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差异,2012-2013年,在江苏扬州、常熟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四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 为阐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两熟制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差异,2012-2013年,在江苏扬州、常熟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四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茎蘖组成、穗部性状、籽粒灌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地点和年份间产量均呈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趋势,其中,籼粳杂交稻品种平均产量为12499.4kg/hm2,分别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高4.82%、11.94%和19.68%,籼粳杂交稻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类型。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每穗粒数大于有效穗数,说明大穗依然是水稻高产的主要途径。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期茎蘖数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主茎和一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二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蜡熟期茎蘖组成特点与拔节期一致;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穗率表现为常规粳稻最高(75.76%),杂交粳稻其次(72.87%),籼粳杂交稻再次(66.80%),杂交籼稻最低(63.24%)。4)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长表现为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着粒密度、每穗粒数和单穗重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总粒数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一次枝梗粒数对总粒数的贡献率表现为常规粳稻最大(41.00%),其次为杂交粳稻(35.50%)和籼粳杂交稻(31.83%),杂交籼稻最低(27.92%),二次枝梗总粒对每穗粒数的贡献率表现为杂交籼稻最大(72.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类型 产量 产量结构
下载PDF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被引量:65
7
作者 孙亚辉 李瑞奇 +3 位作者 党红凯 张馨文 李慧玲 李雁鸣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超高产 个体 群体 产量结构
下载PDF
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东先旺 刘树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6-41,共6页
对夏玉米中熟品种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快,花后稳,蜡熟期衰减缓;光合势总量适度,经济产量形成期的阶段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而稳;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比率较低;净同化率与群体... 对夏玉米中熟品种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快,花后稳,蜡熟期衰减缓;光合势总量适度,经济产量形成期的阶段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而稳;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比率较低;净同化率与群体叶面积乘积高;总干物质积累量大,干物质生产率高,尤其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大、生产率高是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的重要特性之一。实现夏玉米产量水平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左右;最大叶面积系数55左右;总光合势330万m2/hm2·d;群体光合速率(以CO2重量计)全生育期平均65g/m2·h;群体呼吸速率(以CO2重量计)平均18g/m2·h左右;净同化率平均78g/m2·d左右;干物质积累总量26000kg/hm2以上;乳熟至成熟期干物质生产率平均290kg/hm2·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量 光合特性 产量结构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9
9
作者 史晓芳 仇松英 +3 位作者 史忠良 谢福来 高炜 宋立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7-365,共9页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麦16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结构 产量
下载PDF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雷振生 林作楫 +1 位作者 杨会民 陈钦高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0-75,共6页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低产类型品种最低,中产品种最高,高产品种有所下降的抛物线型,但高产品种后期(灌浆中期)则又呈递增。高产类型品种的植株伤流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对高产品种具有的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结构 生理基础 黄淮地区
下载PDF
冬小麦施用控释氮肥增产效应研究初报 被引量:45
11
作者 王新民 侯彦林 +1 位作者 介晓磊 谭金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8-101,共4页
冬小麦施用 2种控释N肥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灌水量、等N量下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 (F2 )和众品控释N肥 (F3 )均比施用普通尿素 (F1)显著提高产量 ,产量结构明显改善 ,N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3%~ 5 % (W1)和 2 %~ 6 % (W2 ... 冬小麦施用 2种控释N肥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灌水量、等N量下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 (F2 )和众品控释N肥 (F3 )均比施用普通尿素 (F1)显著提高产量 ,产量结构明显改善 ,N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3%~ 5 % (W1)和 2 %~ 6 % (W2 ) ,经济效益F3 处理增收 10 82元 /hm2 ,而F2 处理平均减收 6 32 7元 /hm2 ,收获期耕层土壤所保持的N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控释氮肥 增产效应 产量 产量结构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及产量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9
12
作者 张文忠 韩亚东 +2 位作者 杜宏绢 黄瑞东 陈温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开花期对水稻进行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状况及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一般低于气温,但土壤含水量对冠层温度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越低,水稻冠层温度越高,冠气温差绝对值越小,并... 在开花期对水稻进行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状况及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一般低于气温,但土壤含水量对冠层温度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越低,水稻冠层温度越高,冠气温差绝对值越小,并且在1300时冠气温差与对照差别最大,认为1300可以作为测定冠气温差的最适时间。通过对开花时间进行观察,发现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处理,植株开花高峰提前,开花时间集中在花期的最初3d,其平均穗长较小,穗重较轻;而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处理与对照一致,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花期中间时段,平均穗长较大,穗重较重。土壤含水量越低,每穗饱粒数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温度 土壤水分 产量结构
下载PDF
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被引量:46
13
作者 史鸿儒 张文忠 +5 位作者 解文孝 杨庆 张振宇 韩亚东 徐正进 陈温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85-1993,共9页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施氮模式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模式均表现14.5kg667m-2施氮水平产量显著高于12.5kg66...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施氮模式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模式均表现14.5kg667m-2施氮水平产量显著高于12.5kg667m-2施氮水平的产量,且14.5kg667m-2施氮水平各施氮模式增产都是因为增加了穗外因素(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单位面积实粒数),降低了穗内因素(穗重、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在相同施氮总量下,"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产量显著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但"三段五次"模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实粒数等穗外因素来增产,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以增加穗重、千粒重等穗内因素来获得高产,前两者产量都显著高于后两者,主要是因为前两者抽穗后新增同化产物(同化物直接供应量)和抽穗前营养器官储存物质的二次利用量(同化物间接供应量)均高,营养器官的物质输出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均高。此外,在2种施氮水平下,前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模式。在14.5kg667m-2施氮水平下,前两施氮模式都获得了超高产量(>11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施氮模式 超高产量 物质生产 产量结构
下载PDF
稻鱼系统中田鱼对资源的利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5
14
作者 张剑 胡亮亮 +4 位作者 任伟征 郭梁 吴敏芳 唐建军 陈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9-307,共9页
稻田为鱼类等水产生物提供生境,稻田养鱼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通过控制病虫害的暴发以及充分利用养分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但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浮游植物、杂草、浮萍、田螺)及利用后转化成养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尚缺乏研究... 稻田为鱼类等水产生物提供生境,稻田养鱼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通过控制病虫害的暴发以及充分利用养分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但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浮游植物、杂草、浮萍、田螺)及利用后转化成养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设计了2个田间试验,通过摄像观察稻鱼系统中田鱼的活动,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并测定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与鱼单养处理相比,稻田养鱼显著地促进了田鱼的活动频率并扩大了田鱼的活动范围.在稻鱼共作不投喂饲料处理下,稻田中3类水生生物(浮萍、浮游植物、田螺)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22.7%、34.8%和30.0%;而投喂饲料处理下,这3种水生生物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8.9%、5.9%和1.6%,饲料的贡献率为71.0%.与水稻单作比较,稻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叶片氮含量,延长分蘖期10~12 d,并显著提高成穗率和产量.表明稻鱼系统通过田鱼摄食稻田资源并转化为水稻可利用养分,促进了水稻生长,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活动 食谱分析 分蘖动态 产量结构 叶片氮含量
原文传递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被引量:32
15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1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第 1代下降了 8.5 2 %和 16 5 3%。第 1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87 93t·hm- 2 ,第2代为 76 0 2t·hm- 2 ,比第 1代低 13 5 4 % ,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1代小 ,而灌木、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1代的 2倍。第 1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而第 2代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J形 ,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 ,分化不明显。第 1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2代的 1 2倍 ,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但第 2代杉木叶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 ,说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结构 杉木人工林 生产力 代际效应 速生阶段
下载PDF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郑克武 邹江石 +3 位作者 吕川根 王才林 宗寿余 赵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9-23,共5页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度对两优培九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 ,且在每公顷 2 2 5× 10 4 ~ 31 5× 10 4 穴的密度范围内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 ,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 ,纯N水平为337 5kg/hm2 时 ,增穗作用不仅不显著 ,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土壤中 ,施纯N 2 2 5 0kg/hm2 ,栽插密度每公顷在 2 7 0× 10 4 穴以内 ,高等肥力田每公顷掌握在 2 2 5× 10 4 穴左右 ,有利于协调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密度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产量 产量结构 两优培九
下载PDF
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初探 被引量:32
17
作者 孙成明 苏祖芳 +1 位作者 许乃霞 周培南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10-15,共6页
以汕优 63和 951 6为材料 ,通过密肥措施 ,培育不同产量的群体 ,研究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 ( N-n)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 :高产群体 N-n期叶开角较大 ,叶长适中而稍长 ,叶片的松散度较大 ;叶片较厚 ,叶绿素含量高 ;叶面积增... 以汕优 63和 951 6为材料 ,通过密肥措施 ,培育不同产量的群体 ,研究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 ( N-n)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 :高产群体 N-n期叶开角较大 ,叶长适中而稍长 ,叶片的松散度较大 ;叶片较厚 ,叶绿素含量高 ;叶面积增长缓慢 ,叶面积指数较小 ;叶鞘积累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效分蘖 叶龄期 产量结构 株型特征
下载PDF
行株距配比对水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夫玉 张洪程 +2 位作者 赵新华 段祥茂 高德友 《甘肃科学学报》 2001年第2期38-42,共5页
试验表明 ,相同密度不同行株距比例 ( RS/IS)显著影响水稻群体发展。群体产量、穗数 /6 6 7m2 、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随 RS/IS呈抛物线变化 ,每穗颖花数、穗颈节间长及剑叶、倒二叶单叶面积则随 RS/IS呈线性变化 ,RS/IS增大 ,群... 试验表明 ,相同密度不同行株距比例 ( RS/IS)显著影响水稻群体发展。群体产量、穗数 /6 6 7m2 、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随 RS/IS呈抛物线变化 ,每穗颖花数、穗颈节间长及剑叶、倒二叶单叶面积则随 RS/IS呈线性变化 ,RS/IS增大 ,群体内部光照强度增加 ,光分布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群体 行株距配比 产量结构 单叶面积 穗颈节间长 光照强度 透光率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4
19
作者 司纪升 王法宏 +2 位作者 李升东 冯波 孔令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6-139,共4页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垄作小麦的群体和旗叶光合速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也大于平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显著改善了群体质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调查表明,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茎秆基部充实度,因而垄作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较强。垄作小麦较平作小麦增产1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方式 群体质量 产量结构
下载PDF
浙江省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金志凤 杨太明 +2 位作者 李仁忠 雷媛 高素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4期628-631,共4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该指标和全省68个气象站高温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和浙南部...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该指标和全省68个气象站高温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和浙南部分山区外,其余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均有发生,高温中心出现在金华地区;1988年之后高温热害呈现加重趋势;高温热害持续天数与空壳率、秕谷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千粒重以及早稻产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建立了模拟方程。此结果可为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水稻 产量结构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