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09
1
作者 孙智晶 朱兰 +12 位作者 郎景和 张业武 刘桂芝 陈晓春 冯嵩芝 张菊新 姚宇红 张洁 苏园园 房桂英 杨梅 刘娟 马志敏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0-427,共8页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家自行进行盆底肌训练。在产后6周、产后6个月、产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以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估生命质量)、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截止于2013年6月共入组324例产妇,其中对照组124例,治疗组200例。产后6个月和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I类肌纤维肌力和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及以上所占的比率,治疗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41.5%(83/200)和40.5%(81/200)分别提高到76.3%(145/190)和79.5%(151/190),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80.6%(58/72)和80.6%(58/72),对照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66.1%(78/118)和56.8%(67/118)分别提高到71.8%(84/117)和78.7%(92/117),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73.3%(33/45)和80.0%(36/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POP.Q分度Aa指示点在盆底康复锻炼后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产后6周时分别为(-2.2±0.7)、(-2.4±0.6)cm,在产后1年时分别为(-2.5±1.1)、(-2.7±0.6)cm,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指示点两组间无差异(P〉0.05)。PFIQ-7评分和PISQ-12评分在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妇女早期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在1年内可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底疾病 电刺激疗法 生物反馈 心理学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健康管理对出院后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02
2
作者 张桂秋 闫树英 +3 位作者 杨晓燕 纳鹏虹 张瑶琴 单晓玲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产科实施健康管理对出院后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无并发症的产妇849例.按照分娩日期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产妇出院后由专职护士建立健康档案、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措施进行护... 目的探讨产科实施健康管理对出院后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无并发症的产妇849例.按照分娩日期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产妇出院后由专职护士建立健康档案、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来电咨询。对两组产褥期母婴的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产妇子宫复旧不良、急性乳腺炎、痔疮肛裂、产后便秘等6项指标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妇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产褥期黄疸、脐带脱落延迟、臀红、鹅口疮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儿湿疹、腹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后健康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产褥期母婴患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 产后 母婴护理
原文传递
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8
3
作者 杨晓 刘玉玲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P)的产妇23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康复器锻炼,哑铃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锻炼,对照组80例进行产后一般健康教育。3组均于产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调查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哑铃组,哑铃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治疗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比对照组低,而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和哑铃组SUI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3组S+P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6个月时治疗组S+P的发生率低于哑铃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是提高盆底肌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SUI和PO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骨盆 尿失禁 压力性 内脏下垂 问卷调查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5
4
作者 杨俊玲 谢丽 张培莲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6-437,共2页
目的探讨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162例足月初产头住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进行10周以上的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162例足月初产头住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进行10周以上的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个月随访,评价Kegel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76例产妇(84.4%)可坚持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其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后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方法简单,产妇的依从性好,可以有效预防并治疗产后尿失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底 康复护理 尿失禁 产后
原文传递
5143例产后早期妇女的盆底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6
5
作者 杨明丽 王青 +4 位作者 于晓杰 陈庚敏 杨欣 孙秀丽 王建六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妇女的盆底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并于产后6~12周来院行盆底功能检查的产妇的临床资料,对产妇一般情况、产后盆底电生理指标数据进行统计...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妇女的盆底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并于产后6~12周来院行盆底功能检查的产妇的临床资料,对产妇一般情况、产后盆底电生理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影响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因素。结果共纳入5143例产妇,其中Ⅰ类肌纤维肌力正常者2 695例(52.40%,2 695/5 143),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者2 710例(52.69%,2710/5 143),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者2 872例(55.84%,2872/5143),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者1406例(27.34%,1406/5143);阴道动态压力为(93±37)cmH2O(1 cmH2O=0.098 kPa)。产后早期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1 208例(23.49%,1208/5 143),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家族史的产妇产后早期SUI的发生率高达57.58%(95/165)。PFD家族史是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阴道分娩、年龄≥30岁、PFD家族史是产后早期发生SUI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约半数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处于受损状态,高龄、阴道分娩及PFD家族史是产后早期发生SU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骨盆底 电生理学 盆底疾病
原文传递
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0
6
作者 李帅 吕时铭 汤杰英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 建立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孕妇669名、健康产妇578名、发生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8例以及健康非孕产妇对照者80名.将健康孕产妇按孕周、产后不同时间... 目的 建立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孕妇669名、健康产妇578名、发生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8例以及健康非孕产妇对照者80名.将健康孕产妇按孕周、产后不同时间及不同分娩方式分组:(1)≤13周组120名,14~20周组120名,21~27周组145名,28~34周组147名,≥35周组137名;(2)自然分娩后第1天组163名,自然分娩后第2天组121名;(3)剖宫产后第1天组166名,剖宫产后第2天组128名.将上述各组按年龄再分为<30岁组和≥30岁组.采集所有健康孕产妇柠檬酸钠抗凝静脉血1.8 ml,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产妇D-二聚体浓度为偏态分布数据,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8例患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以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孕周≤13周、14~20周、21~27周、28~34周、≥35周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5(0.17~0.37)、0.51(0.38~0.75)、0.75(0.57~1.10)、1.14(0.80~1.48)、1.60(1.14~1.89)、0.20(0.10~0.2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9.24,P<0.05);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上述各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8(0.14~0.38)、0.50(0.36~0.65)、0.83(0.59~1.41)、0.93(0.68~1.37)、1.47(1.22~1.84)、0.17(0.12~0.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7.7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自然分娩后第1天、自然分娩后第 2天、剖宫产后第1天、剖宫产后第2天产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45(1.51~3.77)、1.30(0.97~1.96)、2.68(1.52~3.74)、1.55(1.10~2.1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4.8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产后 D-二聚体 参考值 静脉血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原文传递
孕期及产褥早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58
7
作者 徐冬 蔡淑萍 +2 位作者 徐静薇 梁琤 贺晶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6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孕期及产褥早期(产后3d内)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足月分娩的健康单胎孕妇83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孕妇孕期及产褥早期各时间点检测的血浆D-二... 目的:探讨孕期及产褥早期(产后3d内)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足月分娩的健康单胎孕妇83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孕妇孕期及产褥早期各时间点检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共完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21065例次,按检测时间点不同分为5组:早孕组(≤12周)、中孕组(〉12~28周)、晚孕组(〉28周)、产后1组(产后48 h内)、产后2组(产后48~72 h)。比较5组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计算各组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95%CI。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孕妇产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5 mg/L。结果(1)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产后1组、产后2组5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水平(P〈0.01);但早孕组与晚孕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产后1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早孕组及晚孕组(P〈0.01);产后2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早孕组、晚孕组及产后1组(P〈0.01)。(2)孕妇孕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95%CI分别为:早孕组为0.58~8.28 mg/L、晚孕组为0.47~11.52 mg/L。(3)剖宫产分娩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孕妇(P〈0.01)。阴道分娩者产后48 h内D-二聚体水平95%CI为1.04~9.59 mg/L、48~72 h为0.87~5.22 mg/L;剖宫产者产后48 h内95%CI为1.07~11.58 mg/L、48~72 h为1.00~6.23 mg/L。(4)8367例孕妇中,6例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产后48 h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89~19.89 mg/L,平均为13.66 mg/L,均高于正常人群水平(P〈0.01)。4例下肢静脉血栓孕妇中,3例产后48 h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77、8.65、6.89 mg/L,均为剖宫产分娩,均在剖宫产人群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产后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原文传递
中国1882对母婴O~7d纯母乳喂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8
8
作者 段一凡 潘丽莉 +7 位作者 王杰 杨振宇 许丽丽 李娟娟 万青青 刘淑梅 万蓉 荫士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0—7d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现状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1—2013年在我国8个不同区域的省份招募产后0~7d的健康乳母及其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乳母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怀孕情况、分娩方式,以及新生... 目的研究中国0—7d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现状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1—2013年在我国8个不同区域的省份招募产后0~7d的健康乳母及其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乳母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怀孕情况、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喂养状况等相关信息,分析0~7d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产后0—7d的乳母及其新生儿1882对,0~7d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为13.3%(230名)。使用过奶瓶(OR=O.08,95%CI:0.05~0.12)、乳母本身0—4月龄时是混合喂养(OR=O.22,95%CI:0.08~0.58)、使用过催奶方法(OR=O.58,95%CI:0.35~0.94)是产后7d内纯母乳喂养的不利因素;与认为奶不够的乳母相比,认为自己奶够孩子吃(OR=6.04,95%CI:3.34—10.94)是产后7d内纯母乳喂养的有利因素;与北京市相比,云南省(OR=0.10,95%CI:0.04~0.24)、甘肃省(OR=O.03,95%CI:0.01~0.08)的产后7d内纯母乳喂养率较低;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产后7d内纯母乳喂养率增加(OR=1.33,95%CI:1.16—1.53)。结论我国0~7d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不科学的喂养知识和行为显著影响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婴儿 新生 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李环 吴瑞芳 +8 位作者 光晓燕 祁锋 肖爱民 马喆 胡艳 陈瑜 张巍颖 刘星 王子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1期3699-3704,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产妇不同时间段开始使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跟踪随访和对照研究,探讨不同时间段开始盆底康复对改善女性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为疾病的预防及产后最佳康复训练时机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产妇不同时间段开始使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跟踪随访和对照研究,探讨不同时间段开始盆底康复对改善女性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为疾病的预防及产后最佳康复训练时机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盆底康复室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产妇88例作为训练组,依据产后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康复训练的时间,分为A组(产后6周<开始训练时间≤产后8周)25例、B组(产后8周<开始训练时间≤产后10周)41例、C组(产后10周<开始训练时间≤产后13周)22例。另选取产后6~8周开始来院复查的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尿失禁、盆底肌肉评估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训练组及对照组的一般状况、尿失禁阳性率和盆底肌力的强度,对训练组于训练完成时和产后6个月、对照组于同期进行随访和盆底评估,评价尿失禁症状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结果 (1)对照组产后不同时期的尿失禁阳性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训练组康复治疗前,两组的尿失禁阳性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6个月时,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尿失禁阳性率降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训练组训练完成时、产后6个月尿失禁阳性率较训练前均降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较训练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训练完成时、产后6个月时尿失禁阳性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整个康复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副作用。结论 (1)产妇盆底功能自我恢复能力有限,盆底损伤是难以自然修复的;(2)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以降低尿失禁阳性率,并增强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康复 骨盆底 尿失禁 电刺激 生物反馈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糖代谢和脂代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6
10
作者 孙伟杰 吴红花 +1 位作者 杨慧霞 郭晓蕙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04-209,共6页
目的了解妊娠期不同程度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转归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近期提出的新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对产后近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 目的了解妊娠期不同程度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转归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近期提出的新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对产后近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分娩且于产后6~12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OGTT)的262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产后糖代谢及脂代谢状态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糖代谢及脂代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及相关因素。结果(1)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35.1%(92/262),其中空腹血糖受损l例(0.4%),糖耐量受损8l例(30.9%),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4例(1.5%),糖尿病6例(2.3%)。(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糖诊断孕周,早孕期0GTT2h及3h血糖值高均为产后6~12周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产后母乳喂养为保护因素,OR值及95%C1分别为0.824(0.724~0.941)、1.521(1.196~1.934)、1.272(1.047~1.547)、0.408(0.181~0.918)。(3)250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在产后6~12周进行血脂检测,产后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63.2%(158/250),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高胆固醇血症126例(50.4%),其次分别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共102例(40.8%),高甘油三酯血症60例(24.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l例(4.4%)。(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孕期OGTT2h血糖水平高为产后发生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0R-1.364(95%CI:1.063~1.751);孕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为保护因素,OR=0.379(95%CI:0.169t0.851)。结论妊娠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高血糖症 产后 脂类代谢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炎性及脂肪细胞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及在产褥期的变化 被引量:44
11
作者 刘陶 房臻 +1 位作者 杨冬 刘晴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6-439,共4页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相关性及4种细胞因子水平在产褥期的变化。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选择在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相关性及4种细胞因子水平在产褥期的变化。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选择在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80例,其中GDM孕妇40例(GDM组)、同期正常妊娠分娩孕妇40例(对照组),于孕早期(10-12周)、孕晚期(36—38周)、产后第3天及产后第42天分别抽取两组妇女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脂联素、瘦素和TNF-α水平;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比较两组孕妇孕期4种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以及4种细胞因子在产褥期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TNF—α曲线下面积,确定预测GDM的阈值。结果(1)孕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HOMA-IR的相关性:孕早期GDM组脂联素水平为(5.7±1.8)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2.7)mg/L,且脂联素水平与HOMA-L呈负相关(r=-0.333,P〈0.05);而孕早期GDM组瘦素水平为(28±10)“g/L、TNF-α【水平为(10.0±3.4)ng/L、CRP水平为(4.7±1.1)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8)μg/L、(4.6±2.7)ng/L和(2.4±1.2)mg/L,且均与HOMA-IR呈正相关(r=0.411、0.529、0.308,P均〈0.05)。孕晚期GDM组脂联素水平为(3.9±2.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2.7)mg/L,且脂联素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r=-0.344,P〈0.05);而孕晚期GDM组瘦素水平为(37±13)ng/L、TNF-α水平为(12.7±2.6)ng/L、CRP水平为(6.7±3.6)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13)μg/L、(5.8±2.1)ng/L和(4.4±3.1)mg/L,且均与HOMA.IR呈正相关(r=0.414、0.487、0.285,P均〈0.05)。多元线性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脂联素 瘦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质 产后
原文传递
中国九家医院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子莲 耿慧珍 +9 位作者 赵先兰 朱启英 林建华 邹丽 米阳 胡娅莉 樊尚荣 陈叙 刘喆 杨慧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7-672,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中国9家医院诊断为妊娠期或产褥期VTE孕产妇的临床资料575例,回顾性分析VTE的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结果(1)妊娠期及产褥...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中国9家医院诊断为妊娠期或产褥期VTE孕产妇的临床资料575例,回顾性分析VTE的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结果(1)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发病占比分别为50.6%(291/575)及49.4%(284/575)。4例死亡,死亡率为0.7%(4/575),死亡原因均为肺栓塞。(2)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发病部位主要为下肢静脉(76.2%,438/575),其次为肺血管(7.1%,41/575)。(3)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占比最高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术,为32.3%(186/575);其次是高龄,占比为27.7%(159/575);制动或孕期住院治疗占比为13.6%(78/575),其他占比在5%以上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既往VTE病史、肥胖、早产、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等,子痫前期和多胎妊娠的占比均为4.9%(28/575)。此外,VTE孕产妇中23.1%(133/575)无上述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且可导致孕产妇死亡,非常有必要对所有孕产妇进行VTE高危因素的筛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妊娠 产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李立红 朱明明 +1 位作者 王立军 茹朝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调查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工作应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护理管理者制订促进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案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北京市18所三级综合医院的127名二胎产后返岗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中国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进... 目的调查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工作应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护理管理者制订促进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案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北京市18所三级综合医院的127名二胎产后返岗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中国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应激得分为(487.99±209.37)分,主要为与工作性质、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科室、二胎产假时间、收入满意度、科室是否给予照顾是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应激的影响因素。结论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工作应激情况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保证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产假时间,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薪酬待遇,并在工作中给予照顾和支持,降低其返岗后工作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护士 应激 心理学 二胎
原文传递
多模态超声定量评估高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及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宁 阚艳敏 +4 位作者 王艺桦 李劼 石超会 张曼 张树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6-713,共8页
背景我国高龄产妇在产妇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高龄产妇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高危人群。目的应用盆底二维、三维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高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确立高龄产妇产后早期SUI的超声诊断... 背景我国高龄产妇在产妇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高龄产妇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高危人群。目的应用盆底二维、三维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高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确立高龄产妇产后早期SUI的超声诊断指标及界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产后早期(6~8周)高龄产妇(年龄≥35岁)105例为高龄组,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结果、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等临床综合指标及临床诊断分为SUI亚组(51例)与非SUI亚组(54例);选取同期来本院门诊就诊的产后早期适龄产妇(<35岁)89例为适龄组。产妇均接受多模态超声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静息及张力状态下膀胱颈的位置及移动度(h_(1BL)、h_(2BL)、Δh_(BL))、尿道倾斜角及尿道旋转角度(UIA_(1)、UIA_(2)、URA)、膀胱尿道后角(PVUA_(1)、PVUA_(2))、肛提肌裂孔面积(LHA_(1)、LHA_(2))、静息及缩肛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弹性模量值及变化量(E_(1)、E_(2)、ΔE)。比较高龄组与适龄组多模态超声参数、SUI检出率;比较SUI亚组与非SUI亚组多模态超声参数;以临床诊断SUI为金标准,绘制多模态超声参数诊断高龄产妇产后早期SU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高龄组产妇h_(1BL)、h_(2BL)、Δh_(BL)、PVUA_(1)、LHA_(2)均大于适龄组,E_(1双侧)、E_(2双侧)、ΔE_(双侧)均小于适龄组(P<0.05)。高龄组产妇中SUI检出率〔48.6%(51/105)〕高于适龄组〔32.6%(29/89)〕(χ^(2)=5.081,P=0.028)。SUI亚组产妇h_(1BL)、h_(2BL)、Δh_(BL)、UIA_(2)、URA、PVUA_(1)、PVUA_(2)、LHA_(1)、LHA_(2)均大于非SUI亚组,E_(1双侧)、E_(2双侧)、ΔE_(双侧)均小于非SUI亚组(P<0.05)。绘制多模态超声参数诊断高龄产妇产后早期SUI的ROC曲线,结果显示,h_(1BL)、h_(2BL)、Δh_(BL)、PVUA_(1)、PVUA_(2)、LHA_(1)、LHA_(2)、E_(2双侧)、ΔE_(双侧)诊断高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 盆底 产后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弹性成像技术 孕产妇健康 诊断技术和方法
下载PDF
超声检查评估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及盆底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洁 王鑫璐 +1 位作者 顾娇娇 李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估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及盆底结构与功能的价值。方法对产后6~8周的102名初产妇均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检测最大瓦氏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测量脐、脐上3 cm及脐下3 cm水平腹直肌间距(IRD),采...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估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及盆底结构与功能的价值。方法对产后6~8周的102名初产妇均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检测最大瓦氏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测量脐、脐上3 cm及脐下3 cm水平腹直肌间距(IRD),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最大瓦氏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与IR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示,102名产妇中47名盆底未见明显异常(无PFD组),55例诊断为PFD(PFD组)。无PFD组最大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4.52±2.72)cm 2,PFD组(22.78±5.51)cm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1,P<0.05)。无PFD组脐水平IRD小于PFD组(P<0.05),2组脐上3 cm及脐下3 cm水平IR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产妇最大瓦氏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与脐水平IRD呈正相关(r s=0.42,P<0.01)。结论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及盆底结构与功能;腹直肌间距增加可能对女性盆底结构与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骨盆底 产后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产前心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应对方式的作用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玉琼 陈静 郭秀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3-625,共3页
目的分析产前心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应对方式的作用。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00名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的产前教育,试验组孕妇在常规产前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然后采用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评,比较两组产褥期... 目的分析产前心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应对方式的作用。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00名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的产前教育,试验组孕妇在常规产前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然后采用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评,比较两组产褥期的应对方式。结果试验组产褥期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前心理干预能改善产褥期妇女的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产后 适应 心理学
原文传递
95%乙醇与50%硫酸镁湿敷用于产后痔疮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7
17
作者 卢彦妍 张齐放 +1 位作者 陈燕 吴妍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6-908,共3页
目的比较95%乙醇与50%硫酸镁湿敷用于产后痔疮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产后痔疮的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95%乙醇湿敷治疗痔疮,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痔疮。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痔疮水肿、疼痛和直径的变化。结果... 目的比较95%乙醇与50%硫酸镁湿敷用于产后痔疮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产后痔疮的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95%乙醇湿敷治疗痔疮,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痔疮。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痔疮水肿、疼痛和直径的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痔疮水肿、疼痛均比干预前明显减轻,痔疮直径也较干预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痔疮水肿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干预后痔疮疼痛和痔疮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50%硫酸镁比较,使用95%乙醇湿敷能更有效地缓解产后痔疮的水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硫酸镁 产后
原文传递
妊娠期糖尿病新诊断标准实施后新增患者产后糖代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18
作者 孙伟杰 刘海华 +2 位作者 吴红花 魏玉梅 杨慧霞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新的诊断标准实施后新增GDM患者产后6~12周时的糖代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GDM诊断标准(妊娠24~28周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新的诊断标准实施后新增GDM患者产后6~12周时的糖代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GDM诊断标准(妊娠24~28周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服糖后1和2h血糖值任一点达到或超过5.1、10.0和8.5mmol/L),并同时开设GDM一日门诊。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分娩的GDM孕妇共14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期诊断GDM时的血糖水平,将孕妇分为Ⅰ组(新增GDM组),血糖水平仅达到GDM新的诊断标准,未达到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NDDG)诊断标准;Ⅱ组,血糖水平达到NDDG诊断标准的一项及以上者。根据妊娠期是否参加GDM一日门诊,将Ⅰ组患者分为GDM一日门诊组和GDM非一日门诊组。分析2组产后6~12周随访率、糖代谢异常检出率。根据产后是否发生糖代谢异常,将Ⅰ组患者分为产后糖代谢异常组与糖代谢正常组,分析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439例GDM患者中Ⅰ组849例,占59.0%;Ⅱ组590例,占41.0%。Ⅰ组产后随访率低于Ⅱ组[25.9%(220/849)与32.0%(189/590),χ^2=6.110,P=0.013]。Ⅰ组产后6~12周时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17.7%(39/220),包括空腹血糖受损5例和葡萄糖耐量受损34例,低于Ⅱ组[38.6%(73/189),包括空腹血糖受损4例,葡萄糖耐量受损56例,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受损8例,糖尿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10,P=0.000)。(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h血糖值高(OR=1.547,95%CI:1.038~2.306,P=0.032)和有糖尿病家族史(OR=1.879,95%CI:1.066-3.313,P=0.020)是Ⅰ组患者产后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产后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受损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旻 石婧 +3 位作者 吕秋波 魏风华 改天姿 冯庆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影响,为再生产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分别对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北京医院在产后42~60 d自愿接受产后盆底功...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影响,为再生产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分别对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北京医院在产后42~60 d自愿接受产后盆底功能筛查的1 523例初产妇和294例再生产妇女进行分析,研究再生产妇女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受损的影响因素。结果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3级)发生率分别为63.60%(187/294)、24.83%(73/29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次生产间隔时间≤3年(OR=2.16,95%CI 1.21~3.86)、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8.5(OR=3.04,95%CI 1.10~9.30)和BMI≥28 (OR=3.04,95%CI 1.10~9.30)显著增加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Ⅰ类肌纤维受损的风险;同〈38周相比,当2次分娩孕周≥40周时,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Ⅱ类肌纤维受损的风险升高(OR=2.79,95%CI 1.156~6.76);同剖宫产相比,经阴道分娩的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受损风险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再生产妇女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率较高,盆底肌损伤与多种因素有关。再生产妇应加强孕前及围产期宣教,产后尽早开展盆底筛查和康复,以期减少PFD的远期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产次 骨盆底 盆腔脏器脱垂 分娩
原文传递
早期皮肤接触对剖宫产产妇心理状态及母乳喂养的影响: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4
20
作者 田鸾英 李海燕 王箴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探讨母婴早期皮肤接触(skin-to-skin contact,SSC)对剖宫产产妇心理状态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在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行择期足月剖宫产的产妇221例,随机分为早接触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后常规... 目的探讨母婴早期皮肤接触(skin-to-skin contact,SSC)对剖宫产产妇心理状态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在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行择期足月剖宫产的产妇221例,随机分为早接触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后常规护理;早接触组实施母婴早期SSC,即新生儿娩出后1 h内赤裸全身俯卧于母亲裸露的乳房之间,持续1~2 h。观察指标包括:(1)泌乳启动时间以及首次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分;(2)产后72 h和42 d的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210例产妇纳入分析,早接触组和对照组各105例。42 d随访时早接触组失访20例,对照组失访17例。与对照组比较,早接触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77.1%(81/105)与59.1%(62/105),χ2=7.913]、首次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分[(9.5±1.7)与(8.6±1.4)分,t=4.115]、泌乳启动时间≤24 h的比例[41.0%(43/105)与12.4%(13/105),χ2=23.205]、产后72 h和42 d的纯母乳喂养率[36.2%(38/105)与22.9%(24/105);76.5%(65/85)与60.2%(63/88);χ2值分别为4.486和5.261]以及产后72 h和42 d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评分[(117.5±12.0)与(111.8±22.3)分;(124.3±11.6)与(113.1±19.0)分;t值分别为2.100和4.710]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早接触组产后72 h和42 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3.5)与(5.9±4.0)分,t=0.937,P=0.350;(7.0±3.7)与(8.1±4.0)分,t=0.905,P=0.05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SSC是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成功的保护因素(OR=2.359,95%CI:1.173~4.743,P=0.016)。结论早期SSC可以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促进泌乳启动,提高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和产褥期纯母乳喂养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产后 自我效能 自我评估 自信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