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月华 孙文秀 +2 位作者 秦炯 姜玉武 吴希如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80-683,共4页
目的 总结儿童交替性偏瘫 (AHC)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13例AHC患儿的临床与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 13例均做头颅MRI、脑电图 (EEG)检查 ,血氨基酸、尿有机酸分析 ,血乳酸、丙酮酸测定。部分患儿做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数字减影动... 目的 总结儿童交替性偏瘫 (AHC)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13例AHC患儿的临床与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 13例均做头颅MRI、脑电图 (EEG)检查 ,血氨基酸、尿有机酸分析 ,血乳酸、丙酮酸测定。部分患儿做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DSA)及录像脑电图 (VEEG)监测。结果  13例中男 12例 ,女 1例。发病年龄 2d~ 55个月 ,平均 13 .1个月。起病症状表现为眼的运动异常 (包括斜视、双眼向上或向一侧凝视、眼震 ) 2例 ,眼的运动异常伴肌张力不全姿势 9例 ,偏瘫2例。本组均有反复的偏瘫发作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 10d。发作频率从每天 8次到每两月 1次。 10例在偏瘫发作时反复出现眼的运动异常或肌张力不全姿势 ,伴舞蹈手足徐动 2例 ,共济失调 1例。 7例曾有四肢瘫的病史 ,在四肢瘫发作时伴构音障碍或失语 4例 ,伴呼吸急促和吞咽困难各 2例。无力和上述发作性症状在睡眠时减轻。有智力障碍者 9例 ,惊厥 3例。除 3例有EEG或VEEG异常外 ,其余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12例用氟桂利嗪治疗的患儿中 ,有 8例偏瘫发作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有降低。结论 AHC是一种以频繁发作的交替性偏瘫伴锥体外系症状和智力低下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交替偏瘫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氟桂利嗪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淑品 张月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9-314,共6页
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是一种严重的罕见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于1971年首先被描述。
关键词 交替偏瘫 儿童 基因 治疗
原文传递
ATP1 A3基因与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儿童交替性偏瘫 被引量:3
3
作者 罗洋 唐北沙 郭纪锋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92-896,共5页
ATP1A3( sodium/potassium-transporting ATPase subunit alpha-3 isoform 3)基因位于19q13.2,编码钠钾三磷酸腺苷( ATP)泵的α3亚基,是神经元钠泵中最重要的α亚基。研究发现ATP1A3基因突变与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ATP1A3( sodium/potassium-transporting ATPase subunit alpha-3 isoform 3)基因位于19q13.2,编码钠钾三磷酸腺苷( ATP)泵的α3亚基,是神经元钠泵中最重要的α亚基。研究发现ATP1A3基因突变与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rapid-onset dystonia-Parkinsonism,RDP)和儿童交替性偏瘫(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 ,AHC)有着密切的关系。但ATP1A3基因突变导致这两种疾病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将概述ATP1A3基因,并对ATP1A3基因突变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RDP和AHC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综合征 基因突变 交替偏瘫 肌张力障碍 儿童 ATPASE 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ATPIA3基因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淑品 张月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9-392,共4页
ATP1A3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2,编码Na+/K+-ATP酶α3亚单位.Na-K-ATP酶是P型阳离子转运蛋白,在维持Na+和K+跨膜电化学梯度中起着关键作用.α亚基是催化亚基,有4种亚型,其中α3亚基主要在神经元表达.2004年发现该基因为快速起病性肌... ATP1A3基因位于染色体19q13.2,编码Na+/K+-ATP酶α3亚单位.Na-K-ATP酶是P型阳离子转运蛋白,在维持Na+和K+跨膜电化学梯度中起着关键作用.α亚基是催化亚基,有4种亚型,其中α3亚基主要在神经元表达.2004年发现该基因为快速起病性肌张力不全-帕金森综合征(rapid-onset dystonia-parkinsonism,RDP)的致病基因,2012年Heinzen等证实该基因也是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基因 神经系统 Na-K-ATP酶 疾病谱 帕金森综合征 催化亚基 肌张力不全 交替偏瘫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6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伏杭江 彭巧玲 +2 位作者 严斌 段立晖 卢孝鹏 《东南国防医药》 2011年第4期319-320,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AH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儿均在出生后18个月内发病,呈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定的交替性偏瘫,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或伴有言语障碍、斜视和...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AH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儿均在出生后18个月内发病,呈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定的交替性偏瘫,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或伴有言语障碍、斜视和眼球震颤以及瘫侧肢体的舞蹈样不自主徐动。6例使用氟桂利嗪治疗后,1例4年内未见发作,1例2年内有1次发作,其中4例改用托吡酯后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该病的主要特征为出生后18个月内出现的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氟桂利嗪和托吡酯对AHC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氟桂利嗪 托吡酯
下载PDF
ATP1A3基因突变致儿童交替性偏瘫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婷 马建南 肖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分别于4月龄、6月龄起病,1例的首发症状为交替性偏瘫,另1例的首发症状为惊厥,并于病程...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分别于4月龄、6月龄起病,1例的首发症状为交替性偏瘫,另1例的首发症状为惊厥,并于病程第2年出现交替性偏瘫。ATP1A3基因测序显示,2例患儿分别存在c.2401G>A(p.D801N)和c.2731G>C(p.A911P)杂合错义突变,后者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专业版中尚未见报道。结论对临床诊断交替性偏瘫的患儿,建议行ATP1A3基因筛查,有助于确诊及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ATP1A3基因 儿童
下载PDF
儿童交替性偏瘫 被引量:1
7
作者 迟兆富 尚伟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6年第2期86-89,共4页
儿童交替性偏瘫是一种罕见的综合征,其特点是交替性偏瘫频繁发作,常伴短暂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颤、不完全瘫痪的肢体有舞蹈徐动动作及植物神经机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容易误诊,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儿童 偏瘫 交替偏瘫 综述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新平 刘献增 杜文华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8期47-48,共2页
患儿男,2岁,因"发作性头颈偏斜1年半"于2009年6月29日9时入院。患者出生后3个月开始无明显原因出现双眼及头颈向一侧偏斜,哭闹,拒乳,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发作持续半小时后缓解。在当地医院查头颅CT未见异常。给予补钙治疗,每月仍发... 患儿男,2岁,因"发作性头颈偏斜1年半"于2009年6月29日9时入院。患者出生后3个月开始无明显原因出现双眼及头颈向一侧偏斜,哭闹,拒乳,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发作持续半小时后缓解。在当地医院查头颅CT未见异常。给予补钙治疗,每月仍发作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儿童 2009年 发作 四肢抽搐 头颅CT 补钙治疗 偏斜
下载PDF
儿童交替性偏瘫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君鹏 迟兆富 +1 位作者 雷惠新 汪银洲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其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分析5例AHC患儿尤其伴有偏头痛或有偏头痛家族史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患儿均为出生后15个月内起病,表现为交替性偏瘫,每次持续...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其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分析5例AHC患儿尤其伴有偏头痛或有偏头痛家族史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患儿均为出生后15个月内起病,表现为交替性偏瘫,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小时,睡眠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伴有眼球震颤、肌张力障碍、舞蹈徐动样动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智能减退等。其中2例伴有偏头痛发作,2例的直系亲属患有偏头痛。应用氟桂嗪治疗后,1例患儿发作完全停止;3例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1例无明显改善,改用托吡酯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结论AHC的主要特征为18个月内起病的发作性交替性偏瘫,伴锥体外系症状及智力障碍,与偏头痛特别是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关系密切。氟桂嗪和托吡酯对AHC的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偏头痛 氟桂嗪 托吡酯
下载PDF
儿童交替性偏瘫的早期临床特征和治疗随访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莉莉 王霞 +1 位作者 尹飞 刘沉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85-1287,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例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均在出生后18个月内发病,无明确的偏头痛家族史,主要呈反复、...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例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均在出生后18个月内发病,无明确的偏头痛家族史,主要呈反复、交替性肢体运动障碍,有程度不等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伴有眼球运动异常。辅助检查无特异性。9例患儿均给予氟桂利嗪片2.5~5mg/次,1次/晚,其中1例还联合予托吡酯治疗。2例失访。1例在服药后病情出现波动,服药1个月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随后发作次数又逐渐同前。1例发作次数由原来的4次/月减少至目前的3次/月。2例将氟桂利嗪剂量加至10mg/次,1次/晚时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减少。3例无缓解。结论早期认识交替性偏瘫,坚持长期药物治疗,避免诱发因素.有望改善患儿预后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眼球异常运动 氟桂利嗪
原文传递
三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飞 黄旭升 +1 位作者 毛燕玲 田成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32-633,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交替性偏瘫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结果本组3例患者起病年龄均小于18个月,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进行性的智能障碍,其中1例伴有短暂眼球震颤及眼球活动障...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交替性偏瘫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结果本组3例患者起病年龄均小于18个月,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进行性的智能障碍,其中1例伴有短暂眼球震颤及眼球活动障碍,1例伴有张力障碍性姿势异常;睡眠可缓解无力及锥体外系症状,应用氟桂嗪治疗后,2例患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降低,1例无效。结论本病病因不明,多为散发,临床表现为18月内起病的发作性交替性偏瘫,辅助检查无特征性改变,氟桂利嗪治疗部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儿童 氟桂利嗪
原文传递
交替性偏瘫智力进行性落后
12
作者 米德芳 王静 +4 位作者 王建文 蒋丽琼 李久伟 王娟 邹丽萍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88-89,共2页
患儿,女,7岁,因发作性肢体无力7年入院。患儿生后40d起至今常出现发作性肢体无力、运动减少,常于劳累后发生,部位多变,有时为一侧上肢,有时为一侧下肢,有时伴嘴角抽动、发笑,严重时四肢无力,不能翻身及坐起,甚至进食呛咳或... 患儿,女,7岁,因发作性肢体无力7年入院。患儿生后40d起至今常出现发作性肢体无力、运动减少,常于劳累后发生,部位多变,有时为一侧上肢,有时为一侧下肢,有时伴嘴角抽动、发笑,严重时四肢无力,不能翻身及坐起,甚至进食呛咳或言语丧失。每次发作数分钟到数天不等,每月丛集性发作于1~2个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进行 智力 肢体无力 发作 运动减少 四肢无力 侧下肢
原文传递
以交替性偏瘫为表现的小儿烟雾病1例
13
作者 张阵 王文辉 陈信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21期3514-3515,共2页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被称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它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血管的狭窄—闭塞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底血管的狭窄、闭塞和周围小血管代...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被称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它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血管的狭窄—闭塞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底血管的狭窄、闭塞和周围小血管代偿性异常增生。它在自然中是罕见的,由于在行脑血管造影时其周围异常增生的小血管影表现类似烟雾,故其名称由此而来。烟雾病在临床上易被误诊及误治,现报道以交替性偏瘫为主要表现的烟雾病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烟雾病
下载PDF
吴旭教授针刺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经验
14
作者 邹琴 鲍超 +1 位作者 李建兵 李彦彩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79,共3页
介绍名老中医吴旭教授针刺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证经验。吴老以经络辨证为主导,结合脏腑理论,提出"三阴为本,虚风为标"的病因病机,治以补虚培元、疏肝息风。选穴以足三阴经腧穴为主,注重补肾;采用以合谷、太冲穴对和风门、... 介绍名老中医吴旭教授针刺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证经验。吴老以经络辨证为主导,结合脏腑理论,提出"三阴为本,虚风为标"的病因病机,治以补虚培元、疏肝息风。选穴以足三阴经腧穴为主,注重补肾;采用以合谷、太冲穴对和风门、风市穴对为主的祛风对穴及维筋选穴;结合背俞穴及督脉穴从阳引阴,强调"和于阴阳""治神养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针刺 名医经验 吴旭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一例
15
作者 郭倩 王玉平 戚小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介绍我院收治的1例难治的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特点,检索国内外10年内的相关文献。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性的偏瘫,睡眠后缓解,可有其他发作性症状,如发作性肌... 目的了解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介绍我院收治的1例难治的儿童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特点,检索国内外10年内的相关文献。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性的偏瘫,睡眠后缓解,可有其他发作性症状,如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认知障碍等。氟桂利嗪是最常用的药物,托吡酯片、阿立哌唑也可用于治疗本病。结论本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交替偏瘫
下载PDF
基因诊断儿童交替性偏瘫一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任守臣 田亚萍 +1 位作者 冯卫星 高宝勤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59-260,F0003,共3页
1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患儿,女,2岁,因反复交替出现双侧肢体运动不灵活20个月,于2014年7月26日入住北京天坛医院儿科。患儿在20个月前(生后4个月)无诱因出现左侧上下肢主动运动减少、软弱无力,伴头部及眼球向一侧偏斜、面色苍... 1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患儿,女,2岁,因反复交替出现双侧肢体运动不灵活20个月,于2014年7月26日入住北京天坛医院儿科。患儿在20个月前(生后4个月)无诱因出现左侧上下肢主动运动减少、软弱无力,伴头部及眼球向一侧偏斜、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和哭声减弱,症状持续3~4d后自行缓解,间歇期未见明显异常表现,1周后右侧上下肢出现相同表现,到当地医院查头部CT和脑电图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文献复习 基因诊断 北京天坛医院 儿童 头部CT 病例资料 肢体运动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一例
17
作者 李春 王华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93-94,共2页
患儿,男,4岁,病程2.5年,以“两年内间断无热抽搐后伴单侧肢体活动障碍5次,抽搐加重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d”为主诉入院。患儿19个月时头部外伤后出现抽搐,表现为意识丧失,头后仰,双眼向侧方凝视(具体方向不详),牙关紧闭,无... 患儿,男,4岁,病程2.5年,以“两年内间断无热抽搐后伴单侧肢体活动障碍5次,抽搐加重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d”为主诉入院。患儿19个月时头部外伤后出现抽搐,表现为意识丧失,头后仰,双眼向侧方凝视(具体方向不详),牙关紧闭,无颜面发绀及口吐沫,无二便失禁,四肢情况不详,持续约1min后自行缓解,缓解后家属发现患儿舌头不灵活,眼向一侧凝视,左侧肢体瘫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肢体活动障碍 儿童 侧肢体瘫痪 意识丧失 牙关紧闭 二便失禁 自行缓解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合并癫痫一例
18
作者 陈晓青 董琰 +2 位作者 张淑敏 李小亚 金超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636-638,共3页
儿童交替性偏瘫(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是一种早期发病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发作性眼球运动异常、肌张力不全,少数患儿可合并癫痫发作,绝大多数患儿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现将1... 儿童交替性偏瘫(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是一种早期发病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发作性眼球运动异常、肌张力不全,少数患儿可合并癫痫发作,绝大多数患儿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现将1例儿童交替性偏瘫合并癫痫的患儿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癫痫发作 儿童 眼球运动异常 肌张力不全 发育障碍 早期发病 反复发作
原文传递
儿童交替性偏瘫的研究现状
19
作者 查剑 钟建民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99-101,共3页
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ren,AHC)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发育异常综合征,迄今为止,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临床特点为频繁发作的交替性偏瘫、四肢瘫、眼球异常活动、活动障碍及生长发育迟滞等。本病于1971首次被Verret... 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ren,AHC)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发育异常综合征,迄今为止,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临床特点为频繁发作的交替性偏瘫、四肢瘫、眼球异常活动、活动障碍及生长发育迟滞等。本病于1971首次被Verret等[1]描述,之后本病的相关研究报道不断增多。本文就儿童AH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偏瘫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儿童交替性偏瘫与癫痫
20
作者 王胜军 迟兆富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ren,AHC)是一种罕见的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频繁发作的单侧或双侧肢体不完全性瘫痪,常伴有眼外肌麻痹、眼球震颤、手足舞蹈徐动、智能损害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关键词 交替偏瘫 儿童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癫痫 神经系统疾病 不完全瘫痪 眼外肌麻痹 双侧肢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