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被引量:491
1
作者 F.费迪耶 丁耘 《世界哲学》 2001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了 196 9年 9月 7日、 1973年 9月 7日和1973年 9月 8日这三天的讨论 ,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等。其中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虽然数量不多 ,但值得关注。196 9年讨论班的举办地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多尔 (leThor)。 1973年讨论班在德国弗莱堡的采林根区 (Zaehringen)海德格尔寓所举行。参与者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原文记录是法文 ,记录者有《存在与时间》的法译者F 费迪耶 (FFedier)、瓦岑 (FVezin)、蒙日 (Mongis)、塔米尼奥(Taminiaux)等。全部记录都向海德格尔宣读过。最后由居尔·奥赫瓦特 (CurdOchwadt)将法文记录译为德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讨论班 胡塞尔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 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 语言 内在性
原文传递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267
2
作者 何增科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7-81,共15页
本文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认为在古代,所谓市民社会往往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含义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自然(野蛮)社会的概念。现代市民社会概念是对近代欧洲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 本文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认为在古代,所谓市民社会往往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含义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自然(野蛮)社会的概念。现代市民社会概念是对近代欧洲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实的反映。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了的科学概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文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一批学者(如帕森斯、葛兰西、哈贝马斯以及柯亨和阿拉托等人)对市民社会概念作了新的阐释。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理论 黑格尔 哈贝马斯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公共领域 政治社会 政治共同体
原文传递
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 被引量:307
3
作者 夏恿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7-143,207,共28页
本文通过梳理法治的渊源、规诫和价值,把法治依次解释为一项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一种道德价值和一种社会实践。作者首先分析了经典法治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构成要素,认为既不宜把法治理解为世俗化运动的结果,也不能简单地看做近代... 本文通过梳理法治的渊源、规诫和价值,把法治依次解释为一项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一种道德价值和一种社会实践。作者首先分析了经典法治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构成要素,认为既不宜把法治理解为世俗化运动的结果,也不能简单地看做近代革命的产物。接着,作者展示了富勒、莱兹和菲尼斯把法治作为制度品德的逻辑理由和论证过程,并论述了作为法治的普在要素的十大规诫。进而,作者对法治的工具价值和道德价值做了谨慎的区分,在揭露工具主义谬误的同时又肯定了法治的工具品性,并通过评述哈耶克、德沃金和罗尔斯等人的学说,揭示出法治对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意义。最后,作者指出法治的内在矛盾,强调把法治理解为社会实践概念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律制度 法律规则 法治概念 罗尔斯 自由裁量权 司法独立 亚里士多德 规诫 法律的统治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被引量:173
4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7,共10页
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 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欧洲的文学从荷马史诗开始其性质就是伦理的,因此古代希腊最早的文学批评采取了道德批评的立场,善恶的判断成了评价文学的基本标准。柏拉图从现实的道德观念出发批评作家和作品,并按照他当时的道德标准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好坏,因此他使用的是道德批评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批评文学的观点接近我们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研究对象大体相同,但在研究方法、目的以及可能获得的结论上迥然不同,本文以《哈姆莱特》为例对此进行了充分阐释。另一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视角上虽然基本上是历史主义的,但并不排斥结合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生态理论)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批评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哈姆莱特》
下载PDF
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 被引量:125
5
作者 马惠娣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75,共5页
文章初步探讨了休闲的本质 ,考察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休闲传统 ,介绍了休闲学缘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关键词 休闵 休闵传统 本质 古希腊 中国 亚里士多德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原文传递
“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 被引量:141
6
作者 林书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2,56,共6页
“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书武概念隐喻是当代隐喻研究的重要概念。关于概念隐喻的内容、特点及意义,见Lakof&Johnson(1980)、林书武(将发表);概念隐喻这一概念的发展,见... “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书武概念隐喻是当代隐喻研究的重要概念。关于概念隐喻的内容、特点及意义,见Lakof&Johnson(1980)、林书武(将发表);概念隐喻这一概念的发展,见Lakof&Turner(1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隐喻表达式 汉语 亚里士多德 《外语教学与研究》 英语例句 语言表达式 认知语言学 隐喻研究 日常语言
下载PDF
隐喻理论史探 被引量:90
7
作者 严世清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7-31,共5页
隐喻理论史探严世清在许多人看来,隐喻只是与明喻、提喻、借喻和拟人等术语相对的一种修辞格,贴切新奇的隐喻能给文学作品带来某些令人意想到不的美学效果。但是这仅代表了隐喻理论中的亚里士多德学派观;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 隐喻理论史探严世清在许多人看来,隐喻只是与明喻、提喻、借喻和拟人等术语相对的一种修辞格,贴切新奇的隐喻能给文学作品带来某些令人意想到不的美学效果。但是这仅代表了隐喻理论中的亚里士多德学派观;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所提出的柏拉图学派观认为,隐喻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亚里士多德 语法规则 乔姆斯基 儿童语言习得 华兹华斯 柏拉图 诗歌语言 转换规则
原文传递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 被引量:99
8
作者 金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实践哲学 教育实践 “生活世界” 实践之知 人文科学 生活实践 亚里士多德 教育智慧 理论与实践
原文传递
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 被引量:97
9
作者 顾曰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25,80,共14页
年来本刊登过不少关于文体论的文章。理论性的以引进居多,例证性的以赏析居多。此文从古希腊以迄近时,解析西方修辞学传统以及近代文体分析和语体分析,提出了西方新修辞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似可补一空白。
关键词 西方古典修辞学 新修辞学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西方修辞学 文体分析 语体分析 文体论 语体文体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 文体风格
原文传递
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被引量:94
10
作者 吴世雄 陈维振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40,共7页
本文叙述范畴理论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揭示它们在哲学意义和语言学意义上的异同,以阐明人类范畴观的本原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把握范畴理论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范畴理论对于认... 本文叙述范畴理论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揭示它们在哲学意义和语言学意义上的异同,以阐明人类范畴观的本原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把握范畴理论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范畴理论对于认知语言学在当代的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以及它在语义学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范畴理论 语义学 亚里士多德 维特根斯坦
原文传递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 被引量:98
11
作者 季羡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13,共9页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季羡林一从《中外文化与文论》谈起对中外文论我都涉猎过一点,也确实读过不少的书。但所务不专,浅尝辄止。又因为自己的专业不在这方面,因此没有特别加以注意。所以一直到今天,兴趣虽在,钻研不深,仍然停留在中外...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季羡林一从《中外文化与文论》谈起对中外文论我都涉猎过一点,也确实读过不少的书。但所务不专,浅尝辄止。又因为自己的专业不在这方面,因此没有特别加以注意。所以一直到今天,兴趣虽在,钻研不深,仍然停留在中外文论的门外,遑论登堂入室。但是,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中国文论 西方文论 文论话语 “失语症” 模糊学 模糊理论 文艺理论 亚里士多德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 被引量:69
12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5-163,共9页
实践哲学的现代复兴是在哲学普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实践哲学不仅指示了哲学的出路,还体现了它的根本性质。要确立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首先要明确规定“实践”概念的哲学含义。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哲学的现代复兴是在哲学普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实践哲学不仅指示了哲学的出路,还体现了它的根本性质。要确立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首先要明确规定“实践”概念的哲学含义。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只是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马克思正确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人一定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却没有充分说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前提。非经济的实践不是从生产劳动中派生出来的,而是相反。亚里士多德将理论作为最高的实践的结果,他的第一哲学是形而上学,而不是实践哲学。因此,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必须超越亚里士多德,而不是回到亚里士多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实践哲学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 阿伦特 马克思
下载PDF
“混合宪法”与对中国政治的三层分析 被引量:63
13
作者 崔之元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8年第3期60-65,共6页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中央政府 三层分析法 马基雅维利 中国政治 宪法 二元联邦制 “三分法” 人民主权 混合政体
下载PDF
《隐喻与认知》评介 被引量:32
14
作者 林书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0-72,共3页
隐喻,大家都知道是一种修辞格。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隐喻,大家都知道是一种修辞格。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许多年来,西方许多学者沿着亚里士多德定义的路线走,提出多种解释理论,大大发展并丰富了隐喻研究。主要的著作有Ricoeur,1978;Cooper,1986;Kittay,1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网络 互相作用 亚里士多德 认知主体 形式主义学派 人工智能 认知过程 语言学 创造相似性 概念结构
原文传递
论实践智慧 被引量:53
15
作者 洪汉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12,共9页
论实践智慧洪汉鼎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会上的致悼词中说:“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指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即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 论实践智慧洪汉鼎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会上的致悼词中说:“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指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即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 人文科学 伦理学 科学概念 应用科学 人文知识 伽达默尔 知识类型 政治学
下载PDF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被引量:57
16
作者 李步云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27,共14页
本文认为,“法治”(即依法治国)同“法制”是有区别的。法治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作用。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好的法律制度。作为一项治国原则,法治要求有良好而... 本文认为,“法治”(即依法治国)同“法制”是有区别的。法治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作用。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好的法律制度。作为一项治国原则,法治要求有良好而完备的法律制度,法律应有极大的权威。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现代意义的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依法治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作者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事实对上述观点作了论证,还就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五条标准:要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现代法精神的完备的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制应建立在民主基础上,实现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建立完善的司法体制和程序;要建设先进的现代法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亚里士多德 法律制度 现代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法制 党的政策 程序法
原文传递
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 被引量:62
17
作者 刘铁芳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9-13,30,共6页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为基础,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与生活疏离。走出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途径,从德育走向生...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为基础,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与生活疏离。走出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途径,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引导 现代德育 生活意义 每个人 德性论 生活世界 亚里士多德 德育过程 回归生活 走出困境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 被引量:45
18
作者 唐热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9,共10页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德性 古希腊 实践智慧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 被引量:30
19
作者 丁立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1,共6页
关键词 实践哲学 道德学 亚里士多德 哲学问题 伦理学 一般 根据 学科 实践性 性质
原文传递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 被引量:34
20
作者 徐长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3,共8页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创制则以其产品为目的而以自身为手段,主要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是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又与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次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实践 实践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