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 |
盛邦和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40
|
|
2
|
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 |
王毅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
2006 |
12
|
|
3
|
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 |
孙江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9
|
|
4
|
从“脱亚”、“入亚”看日本的亚洲观 |
包霞琴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5
|
|
5
|
中国崛起的认识论及其叙事衍生 |
石之瑜
张登及
|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6
|
明治时期日本的对华认识和政策的一个倾向——以亚洲主义者荒尾精的言行为中心 |
徐静波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7
|
王白渊的亚洲观:反霸权、批判脱亚入欧与重构亚洲 |
刘奎
|
《台湾历史研究》
|
2024 |
0 |
|
8
|
竹内好的亚洲主义研究 |
孙歌
|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9
|
移樽施教:伍廷芳与20世纪初美国“门罗主义”的再定位 |
章永乐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10
|
在亚洲超越“近代”?——一个批评性的回顾 |
孙江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1
|
全球地域化语境下的亚洲主义思考 |
小森阳一
陈多友
|
《开放时代》
CSSCI
|
2005 |
3
|
|
12
|
伊藤虎丸与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传统 |
吴述桥
|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7 |
4
|
|
13
|
甲午战后中国留日热潮的日本因素 |
徐志民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4
|
近代日本民族主义的双重性格与“亚洲主义”——以大正时期为中心的考察 |
刘峰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5
|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
章永乐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6
|
近代日本农本主义与亚洲主义的关联性——以“中国通”长野朗的思想为中心 |
刘峰
|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7
|
革命辩证法:鲁迅、竹内好与近代的超克 |
韩琛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8
|
《愚公移山》:中国寓言的国际性意义 |
(美)苏文惠
|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9
|
二战前日本南进政策形成的历史脉络 |
周俊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20
|
现代日本的话语空间 |
柄谷行人
董之林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