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被引量:
1
1
作者
马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它像施暴者主体一样,参与了为毕勃科普夫特别准备的"强制疗法";另一方面,混乱无序、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同样是等待毕勃科普夫去认识和感受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客体,它处在主人公牺牲命运的两端:一端是他毫不理解的诱惑和随时准备吞噬他的危险,而另一端则是"冷静"和"理智"的目光中这个"城市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客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城市
牺牲者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本体论解读
2
作者
周雰
《海外英语》
2021年第3期217-218,221,共3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不作为自身而存在的“非本真的存在”,一种是作为自身而存在且能因此获得真正自我的“本真的存在”。这两种存在状态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不作为自身而存在的“非本真的存在”,一种是作为自身而存在且能因此获得真正自我的“本真的存在”。这两种存在状态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文借用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对《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的非本真的存在与本真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本真存在做出分析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
海德格尔
非本真的存在
本真的存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犯罪与成长: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3
作者
张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33-140,共8页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对20世纪的德国现代文学影响极大,其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erlin Alexanderplatz)(1929)更被视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小说叙事语气冷漠而客观,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间离效...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对20世纪的德国现代文学影响极大,其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erlin Alexanderplatz)(1929)更被视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小说叙事语气冷漠而客观,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间离效果",显示出布莱希特的理论影响;各种大胆的形式创新体现了德布林作为表现主义者的先锋性,主要表现为文本中高度频繁的蒙太奇手法,诸多并置事物或意象之间因此构成了强烈的互文性。小说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粗鲁、野蛮、自我放纵,且极具攻击性,德布林借助这一复杂的形象来呈现一战后底层人物的现实困境与精神伤痛,并以此来解析柏林这座大都会的灵魂。《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由此揭示了小人物形象与大都会的精神风貌之间深刻而紧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布林
毕勃科普夫
间离效果
蒙太奇
亚历山大广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之今与昔
4
作者
沈芊芊
《国外城市规划》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柏林是一座伴随着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而成长起来的城市。本文尝试从介绍柏林的历史、政治背景入手,进而探讨原东柏林的政治中心——亚历山大广场在二次大战以后所历经的两次重建活动。尤其是亚历山大广场的第二次重建,引发了人们对于“...
柏林是一座伴随着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而成长起来的城市。本文尝试从介绍柏林的历史、政治背景入手,进而探讨原东柏林的政治中心——亚历山大广场在二次大战以后所历经的两次重建活动。尤其是亚历山大广场的第二次重建,引发了人们对于“究竟我们应该有选择地保留历史?还是完整地留存历史的记忆?”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生态环境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上那个刻有手印的地碑
5
作者
韩今
《华人时刊》
2019年第8期44-45,共2页
到柏林,中国人最大的兴趣就是马克思墓和柏林墙了。导游先带我们去看了一座二战中被盟军炸毁了一半的教堂,随后来到了亚力山大广场旁的市政厅。市政厅也能作为景点,是西方国家开放的一个表现。但市政厅大同小异,几年以后便了无印象。只...
到柏林,中国人最大的兴趣就是马克思墓和柏林墙了。导游先带我们去看了一座二战中被盟军炸毁了一半的教堂,随后来到了亚力山大广场旁的市政厅。市政厅也能作为景点,是西方国家开放的一个表现。但市政厅大同小异,几年以后便了无印象。只是在市政厅旁广场上的一个德国人,跪在一块褐色的地碑前面,不停地擦拭碑面的场景,至今难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土耳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开放性的结局
6
作者
罗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0,共4页
文章从德国著名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开放性结局入手 ,针对一些西方评论者的“褐”、“赤”不分说 ,通过作者对小说结尾处的修改和文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
关键词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
主题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被引量:
1
1
作者
马嫽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文摘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它像施暴者主体一样,参与了为毕勃科普夫特别准备的"强制疗法";另一方面,混乱无序、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同样是等待毕勃科普夫去认识和感受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客体,它处在主人公牺牲命运的两端:一端是他毫不理解的诱惑和随时准备吞噬他的危险,而另一端则是"冷静"和"理智"的目光中这个"城市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客体化。
关键词
暴力
城市
牺牲者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
Keywords
violence
Berlin City
victims
de brin
Berlin
Alexander Square
分类号
I516.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本体论解读
2
作者
周雰
机构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海外英语》
2021年第3期217-218,221,共3页
文摘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不作为自身而存在的“非本真的存在”,一种是作为自身而存在且能因此获得真正自我的“本真的存在”。这两种存在状态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文借用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对《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的非本真的存在与本真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本真存在做出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
海德格尔
非本真的存在
本真的存在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犯罪与成长: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3
作者
张杰
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基金
海南省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中的西方‘移动性’理论批评研究”(项目编号:HNSK(YB)18-33)。
文摘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对20世纪的德国现代文学影响极大,其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erlin Alexanderplatz)(1929)更被视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小说叙事语气冷漠而客观,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间离效果",显示出布莱希特的理论影响;各种大胆的形式创新体现了德布林作为表现主义者的先锋性,主要表现为文本中高度频繁的蒙太奇手法,诸多并置事物或意象之间因此构成了强烈的互文性。小说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粗鲁、野蛮、自我放纵,且极具攻击性,德布林借助这一复杂的形象来呈现一战后底层人物的现实困境与精神伤痛,并以此来解析柏林这座大都会的灵魂。《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由此揭示了小人物形象与大都会的精神风貌之间深刻而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
德布林
毕勃科普夫
间离效果
蒙太奇
亚历山大广场
Keywords
Doblin
Biberkopf
alienation effect
montage
Alexanderplatz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之今与昔
4
作者
沈芊芊
机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出处
《国外城市规划》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文摘
柏林是一座伴随着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而成长起来的城市。本文尝试从介绍柏林的历史、政治背景入手,进而探讨原东柏林的政治中心——亚历山大广场在二次大战以后所历经的两次重建活动。尤其是亚历山大广场的第二次重建,引发了人们对于“究竟我们应该有选择地保留历史?还是完整地留存历史的记忆?”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生态环境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Keywords
Alexanderplatz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Former East Berlin
Urban Planning
Competition Scheme
Suggested Plan
分类号
TU984.18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上那个刻有手印的地碑
5
作者
韩今
机构
不详
出处
《华人时刊》
2019年第8期44-45,共2页
文摘
到柏林,中国人最大的兴趣就是马克思墓和柏林墙了。导游先带我们去看了一座二战中被盟军炸毁了一半的教堂,随后来到了亚力山大广场旁的市政厅。市政厅也能作为景点,是西方国家开放的一个表现。但市政厅大同小异,几年以后便了无印象。只是在市政厅旁广场上的一个德国人,跪在一块褐色的地碑前面,不停地擦拭碑面的场景,至今难忘。
关键词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土耳其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开放性的结局
6
作者
罗炜
机构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0,共4页
文摘
文章从德国著名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开放性结局入手 ,针对一些西方评论者的“褐”、“赤”不分说 ,通过作者对小说结尾处的修改和文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
关键词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
主题思想
Keywords
Doeblin
Berlin· Alexander Plaza
theme
分类号
I516.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马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本体论解读
周雰
《海外英语》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犯罪与成长: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张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之今与昔
沈芊芊
《国外城市规划》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上那个刻有手印的地碑
韩今
《华人时刊》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试析《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开放性的结局
罗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