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被引量:18
1
作者 曹明伦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我国古代译论家释道安在其《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伐钟书先生因此将这篇译序称为我国翻译术开宗明义之首篇。但近年有学者认为"五失本"之说"既不是标准,又不是原则,也... 我国古代译论家释道安在其《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伐钟书先生因此将这篇译序称为我国翻译术开宗明义之首篇。但近年有学者认为"五失本"之说"既不是标准,又不是原则,也不是方法",认为它说的只是"会使译文失去本来面目的五种情况",从而使"五失本"之说的理论意义丧失殆尽。笔者认为,道安之论之所以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对以往的翻译实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为当时的佛经翻译制定了具体的原则,为后来的译者指明了道路,为后世的论者树立了楷模。道安的"五失本"之说为译文语序之颠倒从语法上找到了理由,为译文句子之分合从文体上找到了依据,并规定了对原文内容删裁的范围和限度,它实际上是佛经翻译的指导性原则,对今天的译学研究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翻译原则
原文传递
道安翻译思想新探 被引量:7
2
作者 潘佳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被梁启超推崇为"译界之大恩人"的东晋佛经翻译大师道安,在翻译界一直被归入直译派风格的翻译家;但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及分析其"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其译风应该是意译。
关键词 道安 直译 三不易
下载PDF
论释道安对其“五失本”翻译原则的态度 被引量:6
3
作者 刘长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6-180,共5页
释道安在长安组织佛经译场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 释道安在长安组织佛经译场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持的态度问题,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释道安不允许译者在五种情况下失本;二是认为释道安允许译者只有在五种情况下可以"失本"。通过对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原则上讲,释道安是不主张译文"失本"的,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果译者精通梵(胡)、汉两语,翻译水平高超,文字驾驭娴熟,译文能做到既不"失实",又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适当做些删削文饰工作也并非不可。所以,"五失本"是释道安对译场佛经翻译所提出的一般性原则,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个原则,而是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道安 译场 翻译原则
下载PDF
“五失本、三不易”论——中国古代直译理论简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宋丹 王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晋朝高僧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直译理论,从此开创了中国翻译理论学的先河,在"五失本、三不易"理论中,道安强调翻译的直译性质,强调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联系,遂使这一理论成为中国最早的直译理论。
关键词 道安 直译 三不易
下载PDF
道安“五失本”本义考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哲杰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6-260,共5页
东晋道安的"五失本"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界对他支持或反对"失本"一直有争议。由于道安的立场有前后不同和不明确之处,需要结合历史语境分析他表态的时间、对象及原因才能得出完整结论。道安早年认可&... 东晋道安的"五失本"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界对他支持或反对"失本"一直有争议。由于道安的立场有前后不同和不明确之处,需要结合历史语境分析他表态的时间、对象及原因才能得出完整结论。道安早年认可"失本";经多年思考实践与交流,提出能否在五种情况下"失本"并期待得到肯定回答,此时道安对"五失本"涉及的三个方面的态度并不一致;最终因历史局限等多种因素而否定"失本",但仍有依"五失本"操作的情况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佛经翻译
原文传递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评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汪东萍 方瑞芬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5-390,共6页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安主张根据读者层次和不同文体选择质派或文派翻译,提倡发挥质、文两派的优势,更好地进行佛典汉译;对于"三失本、四失本、五失本"的详简问题,道安认为就一般佛典而言,反复叮咛、啰唆琐碎的颂文、义辞和反腾都应删去,但戒律翻译应该保留;"三不易"谈到佛典汉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佛典汉译不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不易 翻译思想
下载PDF
试析道安“五失本”之后三个“失本”——兼谈宗教文本的翻译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晨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43-45,共3页
释道安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他在佛经翻译上的"五失本"说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先驱性和开创性的意义。"五失本"说虽是近乎朴实的翻译研究经验总结,但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当时佛经翻译存在的... 释道安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他在佛经翻译上的"五失本"说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先驱性和开创性的意义。"五失本"说虽是近乎朴实的翻译研究经验总结,但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当时佛经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弃质尚文,增删太多。将着眼点放在道安的后三个"失本"上,具体来谈谈失的是什么"本",为何会有此三"失本",并谈谈自己对宗教文本翻译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宗教文翻译
下载PDF
论道安“五失本”之本意及佛经翻译观念之演变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冰 蒋坚松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6-122,共7页
道安关于"五失本"的论述及其在佛经翻译中的质派立场,都说明其"五失本"之本意是要告诫译者不要"失本"。但是,不少学者错误地认为道安"五失本"是指导译者如何"失本"的原则,原因在于... 道安关于"五失本"的论述及其在佛经翻译中的质派立场,都说明其"五失本"之本意是要告诫译者不要"失本"。但是,不少学者错误地认为道安"五失本"是指导译者如何"失本"的原则,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合理解读两段对"五失本"持不同主张的史料。这两段史料说明了当时人们佛经翻译观念的演变,发生这种演变一方面是因为道安"五失本"很好地总结了梵汉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翻译的本质属性使然,这体现了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观念演变
下载PDF
一字之别,谬以千里——道安“五失本”研究中的两大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蒋林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3,共6页
在道安所有的译论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五失本"之论。自提出以来,颇为后世学界所瞩目。然而,在现有关于"五失本"的研究中存在着"胡""梵"不分的问题,造成引用不严谨、解读不准确之弊。本文立... 在道安所有的译论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五失本"之论。自提出以来,颇为后世学界所瞩目。然而,在现有关于"五失本"的研究中存在着"胡""梵"不分的问题,造成引用不严谨、解读不准确之弊。本文立足于相关史料,对此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认为道安在最初的序文中使用的应是"胡"字而非"梵"字,而且就早期汉译佛典的原本语言而言,"五失本"中的"胡"字不仅仅指梵文,也泛指西域诸国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胡语 梵语
原文传递
彦琮翻译观述评
10
作者 唐丽丽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4-96,共3页
彦琮的辨证论是我国翻译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彦琮所著《辨证论》中的"八备",蕴含着对佛经译者思想修养、个人品行、语言素质的要求,并对当代翻译研究具有诸多启发作用。
关键词 三不易 八备 十条 启发
下载PDF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现代诠释
11
作者 林亚楠 《汉字文化》 2022年第8期148-149,共2页
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发现和整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重要一环。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说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中涉及翻译的文质、译者-原作者-译文读者间的关系以及质与量的辩证统一问题,汇聚成了道安的翻译文质思想、伦理思想... 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发现和整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重要一环。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说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中涉及翻译的文质、译者-原作者-译文读者间的关系以及质与量的辩证统一问题,汇聚成了道安的翻译文质思想、伦理思想与辩证思想。对该议论的现代诠释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与中国文学文化外译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三不易 现代诠释
原文传递
“五失本,三不易”与“译事三难”翻译思想之比较
12
作者 张琦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年第4期36-38,共3页
本文比较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与严复的"译事三难"翻译思想并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并从释道安与严复由于背景不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本类型、译者初衷与翻译环境等不同来探讨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三不易” “译事三难” 差异
下载PDF
道安“五失本”中的文质思想
13
作者 潘红 《科教导刊》 2019年第11期66-67,共2页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五失本"是原则,即道安赞成"二失本",是"文派"。笔者从厘定佛经翻译概念入手,考察早期佛经翻译思想史和前人考论,认为不应简单地将道安归为"质派"或"文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文质 佛经翻译
下载PDF
传事以尽,尚质而无斫凿;委本从圣,求真勿令有失——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说源流考及现代诠释 被引量:11
14
作者 祝朝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116,共5页
以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为中心,详细地讨论该学说提出的史实根源、哲学源起以及道安本人的宗教思想和政治抱负方面的原因,并分析“五失本、三不易”思想中所反映出的道安的翻译文质观、文体观和语言文化观。
关键词 道安 、三不易” 文质
下载PDF
佛经译场中的翻译理论探索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长庆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6-109,共4页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玄奘和道安一样,也主张保存原文的风格面貌,但他进一步从微观上提出了具体的"五不翻"原则。北宋赞宁提出的"新意六例"是对东汉以来佛经翻译的实践经验和翻译理论的总结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这些不同时期的翻译思想和观点,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理论体系。尽管这些原则和理论主要体现在形而下的"术"的方面,但它们对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和翻译实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场 翻译原则和理论 三不易 十条八备 不翻 新意六例
下载PDF
“五失本三不易”的语言哲学阐释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巍 李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9-21,35,共4页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传达了"形式即内容意"的语言哲学,即通过追求语言形式忠实来追求意义内容忠实,实际上反映了佛经翻译对意义的终极追...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传达了"形式即内容意"的语言哲学,即通过追求语言形式忠实来追求意义内容忠实,实际上反映了佛经翻译对意义的终极追求,和传统语言哲学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不易” 道安 名与实 言与意
下载PDF
“不易”并非“不容易”——对释道安“三不易”的误释及其辨正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1,共11页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三不易"之"不易",一直被训释为"不容易"。而从文字训诂及道安一以贯之的翻译思想来看,"不易"之"易"宜作"轻易"解,"不易...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三不易"之"不易",一直被训释为"不容易"。而从文字训诂及道安一以贯之的翻译思想来看,"不易"之"易"宜作"轻易"解,"不易"宜作"不变"解。"不易"并非"不容易",而是不变、"不轻易"或"勿轻易"之谓。"三不易"是为了规避"五失本"而对译者提出的三条"勿轻易而为",概言之:勿轻易以古适今、勿轻易以浅代深,勿轻易臆度原典。可视为翻译的"三戒"。假若将"不易"解释为"不容易",便会把"三不易"当做三条"不容易"做而又要努力去做的事,这不仅不符合"五失本"与"三不易"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完全颠倒了道安的原意。正确训释和理解"三不易",对于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阐发和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及翻译文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译论 道安 、三不易”
下载PDF
对“失本”说之“义”与“意”的追问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查清 吴礼敬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149,共8页
关于释道安"失本不易"说中"失本"之本质内涵,学界有"失形""失义"二说,而对于道安提出"失本"说的初衷,又有"警策""原则"二说。通过对"五失本"内容以... 关于释道安"失本不易"说中"失本"之本质内涵,学界有"失形""失义"二说,而对于道安提出"失本"说的初衷,又有"警策""原则"二说。通过对"五失本"内容以及道安基本翻译思想的剖析可知,"失本"必"失形",但未必"失义";道安的初衷在于,"形""义"之间关系密切,他是担心译文由"失形"而致"失义",这才专门提出"失本不易"说来"警策"译者,而非制定"翻译原则"。不失其"本"才是道安"失本"论的本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三不易
原文传递
释道安译经“失本”态度问题补证 被引量:2
19
作者 常红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7,190,191,共9页
“五失本”并非释道安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主张,而是他对之前以及当时汉地佛经翻译做法的总结。通过对《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三不易”以及后面相关内容的解读可知,释道安对译经“失本”的做法基本是持反对态度。释道安认为译经“... “五失本”并非释道安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主张,而是他对之前以及当时汉地佛经翻译做法的总结。通过对《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三不易”以及后面相关内容的解读可知,释道安对译经“失本”的做法基本是持反对态度。释道安认为译经“失本”将会导致读者难以正确、全面地理解佛法旨趣,这是他反对译经“失本”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道安 三不易 传令知会通 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对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重新解读及其对翻译理论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琦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年第5期95-97,共3页
理论联系实际是翻译教学的根本途径,要在翻译理论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激发教学对象的兴趣,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各种不同的翻译理论。释道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系统讨论翻译的第一人,本文对其"五失本,三不易"作了... 理论联系实际是翻译教学的根本途径,要在翻译理论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激发教学对象的兴趣,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各种不同的翻译理论。释道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系统讨论翻译的第一人,本文对其"五失本,三不易"作了重新解读并以课堂教学为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理论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三不易' 翻译教学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