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3
1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2 位作者 何予卿 李小坤 李慧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5-653,共9页
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施用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 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施用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任两种肥料配施。氮、磷、钾肥的施用可以改善部分米质性状,如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稻谷长宽比和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氮、磷肥的施用还可提高糙米蛋白质含量,降低青米率。施用氮、磷、钾肥后,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每100kg籽粒养分需求量显著增加,而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养分稻谷生产效率显著下降,且3种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氮、磷、钾肥两两互作对水稻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当肥料用量处于低中水平时,互作效应均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肥料用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则表现为拮抗作用。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影响最大的交互作用分别是氮钾、氮磷和磷钾互作。总体来看,肥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肥料用量及配比应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基础上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磷、钾肥 效应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黄淮麦区小麦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2
2
作者 阎俊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19,共6页
利用 1 997~ 1 998年度黄淮南北片两组区域试验部分试点的材料 ,测定了降落值、峰值粘度和稀懈值等淀粉性状。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基础上 ,还采用 AMMI模型和 PATTERN模式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研究黄淮麦区小麦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 利用 1 997~ 1 998年度黄淮南北片两组区域试验部分试点的材料 ,测定了降落值、峰值粘度和稀懈值等淀粉性状。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基础上 ,还采用 AMMI模型和 PATTERN模式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研究黄淮麦区小麦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为该区小麦品质改良和优质小麦区域化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淀粉品质均有显著影响 ,2 2个参试品种中鲁麦 1 4、温麦6号和 95中 4 59的淀粉品质较好 ;1 5个试验地点中北片的衡水、石家庄 ,南片的郑州和泾阳的小麦淀粉品质较好 ;用 AMMI模型和 PATTERN模式分析小麦淀粉品质性状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环境 淀粉品质 RVA 效应 黄淮地区
下载PDF
冬播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87
3
作者 郭天财 马冬云 +3 位作者 朱云集 王晨阳 夏国军 罗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48-953,共6页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的基因型作用大于环境作用。通过AMMI模型(主效可加互作可乘)对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品种和环境互作程度比较大的为四川试点,比较小的为陕西和河南试点;同时,不同品种的不同品质指标有不同的适宜区,对于沉降值而言,陕65在四川有好的适宜性,对于稳定时间,豫麦70在山东、河南有好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季 品质性状 基因型 环境 效应
下载PDF
品种和日龄对鸡肉滋味呈味物及香味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4
作者 李建军 文杰 +2 位作者 陈继兰 赵桂萍 郑麦青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8-553,共6页
比较不同日龄石歧黄鸡和AA肉鸡滋味呈味物及香味前体物含量差异。如果表明:日龄对鸡风味相关物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日龄的增加,鸡肉pH值及游离氨基酸、硫胺素含量显著降低(P<0 05),而DM、CP、肌苷酸及其相关物含量显著增加(P<0 05... 比较不同日龄石歧黄鸡和AA肉鸡滋味呈味物及香味前体物含量差异。如果表明:日龄对鸡风味相关物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日龄的增加,鸡肉pH值及游离氨基酸、硫胺素含量显著降低(P<0 05),而DM、CP、肌苷酸及其相关物含量显著增加(P<0 05)。品种对鸡肉DM、EE、脂肪酸、游离氨基酸、还原糖、肌苷酸等物质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 05),石歧黄鸡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AA肉鸡(P<0 05),其余指标均显著高于AA肉鸡(P<0 05)。在DM、CP及游离氨基酸等指标上观测到日龄与品种的互作效应(P<0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日龄 鸡肉 滋味呈味物 香味前体物 石歧黄鸡 AA肉鸡 pH值 游离氨基酸 硫胺素 DM CP 肌苷酸 EE 脂肪酸 还原糖 效应
下载PDF
短季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7
5
作者 宋美珍 喻树迅 +2 位作者 范术丽 原日红 黄祯茂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8,共5页
选用5个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品种和5 个早衰的短季棉品种进行部分双列杂交。通过对亲本、F1 和F2 代分别于2001 年和 2002 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同时还存在极显... 选用5个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品种和5 个早衰的短季棉品种进行部分双列杂交。通过对亲本、F1 和F2 代分别于2001 年和 2002 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同时还存在极显著的加性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单铃重和成铃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与早熟有关的诸性状,生育期、始花期、铃期和果枝始节4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霜前花率以显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上位效应,落叶株率以加性与加性互作上位性为主,落叶指数以加性效应为主;与纤维品质有关的诸性状,2.5%跨长、比强度、伸长率3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同时还存在着加性、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同时还研究了产量、早熟性和纤维品质各性状之遗传和表型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效应 性状 加性效应 短季棉 效应 纤维品质 落叶 上位性 环境 早衰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4
6
作者 刘宏伟 张改生 +2 位作者 王军卫 王小利 方振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18,共4页
以 18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化学杂交剂 SQ- 1为处理 ,研究了 SQ- 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SQ- 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 SQ- 1喷施剂量与时期下 ,供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 %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而言 ,适... 以 18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化学杂交剂 SQ- 1为处理 ,研究了 SQ- 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SQ- 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 SQ- 1喷施剂量与时期下 ,供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 %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而言 ,适宜时期为 Feekes8.0 - Feekes8.5 ,适宜剂量为 3.0~ 5 .0 kg/ hm2 ,以5 .0 kg/ hm2 效果最好。 SQ- 1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SQ-1诱导 小麦 雄性不育 品种基因型 效应
下载PDF
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4
7
作者 郑飞娜 初金鹏 +3 位作者 张秀 费立伟 代兴龙 贺明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3-431,共9页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104、480×104和550×104株hm–2),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配合增密能够有效缓解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与单穗粒重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与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下降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宽幅播种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密度为410×104株hm–2,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条件下的最优密度(340×104株hm–2),且其增产增效幅度亦显著高于常规条播。综上所述,宽幅播种配合合理密植具有进一步协同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苗带宽8~10 cm)与410×104株hm–2密度相匹配是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效应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品种、日龄及饲养方式对鸡肉肌苷酸和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9
8
作者 周小娟 朱年华 张日俊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51-1256,共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日龄和饲养方式对鸡肉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选取爱拔益加(AA)肉鸡和北京油鸡各240只,每个品种均分笼养和地面平养2种饲养方式,每种饲养方式120只鸡(均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在21...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日龄和饲养方式对鸡肉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选取爱拔益加(AA)肉鸡和北京油鸡各240只,每个品种均分笼养和地面平养2种饲养方式,每种饲养方式120只鸡(均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在21和42日龄分别比较2种饲养方式下鸡的胸肌IMP和IMF含量,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IMP含量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42日龄显著高于21日龄(P<0.05),品种和日龄对鸡肉IMP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IMF含量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42日龄显著高于21日龄(P<0.05),笼养显著高于平养(P<0.05),3个因素对鸡肉IMF含量的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脂肪酸含量除C18:2和C24:0为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外,其余脂肪酸则为AA肉鸡显著高于北京油鸡(P<0.05);AA肉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其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北京油鸡(P<0.05);除C18:0、C20:0和C22:0外,品种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日龄对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平养显著降低了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其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P<0.05);3个因素对鸡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由此可知,北京油鸡鸡肉的IMP和IMF含量以及脂肪酸C18:2和C24:0含量显著高于AA肉鸡,42日龄鸡鸡肉的IMP和IMF含量显著高于21日龄鸡,平养鸡鸡肉的IMF含量、饱和脂肪酸C14:0、C18:0、C20:0和C22:0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显著低于笼养鸡,品种和日龄对鸡肉的IMP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品种 饲养方式 肌苷酸 肌内脂肪 效应
下载PDF
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被引量:47
9
作者 南志标 张吉宇 +4 位作者 王彦荣 李春杰 聂斌 张建全 赵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5-401,共7页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 ,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 1和 p<0 .0 0 1)。生态环境分量 (年份、区试点、年份×区试点 )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较大 ,同时在不同生态环境间各农艺性状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 <0 .0 5)。其中区试点分量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最大 ,各农艺性状在 4个区试点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 .0 1) ,肃南和天祝的 2个区试点的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大于另 2个区试点。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0 .0 1) ,2 0 0 2年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优于 2 0 0 1年。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数量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5~ 8月份的月均温对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大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提高 ;7月份的降水量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品系 2 556和 2 560在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性评价后 ,4个区试点两年间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产量 箭筈豌豆 品系 基因型 效应 农艺性状 牧草
下载PDF
甘薯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陆国权 黄华宏 何腾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2-486,共5页
为探明甘薯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精选 11个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 (系 ) ,分别在 5个产地进行多品种多试点有重复的品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随机效应中 ,甘薯维生素C的试点效应最为明显 ,而胡萝卜素则以基因型... 为探明甘薯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精选 11个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 (系 ) ,分别在 5个产地进行多品种多试点有重复的品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随机效应中 ,甘薯维生素C的试点效应最为明显 ,而胡萝卜素则以基因型与试点互作效应最为明显。这表明需针对甘薯不同品质特点筛选和确定不同品种所适宜种植的地区 ,或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品种 ,以实现优质品种优质生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维生素C 胡萝卜素含量 基因型 环境 效应
下载PDF
植物生长过程中水分、氮素、光照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丽 张兴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水分、氮素、光照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上,并着重分析了水分、氮素、光照三因素中任两因素互作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 氮素 光照 水分 植物生长 效应 中水
下载PDF
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41
12
作者 冯瑞章 姚拓 +2 位作者 周万海 龙瑞军 齐文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64-2769,共6页
采用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和3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单独和混合接种后测定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Lx81与3株固... 采用4株溶磷菌(Lx81、Dm84、Jm92、Lx191)、和3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单独和混合接种后测定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值及总有机酸含量的方法,研究溶磷菌和固氮菌溶解磷矿粉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能提高磷矿粉的溶解能力,4株溶磷菌与ChW6,Lx81、Dm84、Lx191与ChO6分别混合培养及Jm92+ChW5组合溶磷量极显著增加(p<0·01);Dm84+ChW5、Lx191+ChW5、Jm92+ChO6组合的溶磷量下降(p<0·01)。除Lx81+ChW6、Lx81+ChO6培养液pH值降低外,混合培养的其它组合培养液pH值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时升高。有机酸测定结果表明,Lx81、Jm92与ChW5、ChO6分别混合培养、ChW6+Lx81组合有机酸含量升高(p<0·01),其它7种组合的有机酸含量均较单独接种溶磷菌的值下降(p<0·01)。溶磷菌和固氮菌单菌培养时溶磷量与pH值、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及pH值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Dm84、Lx19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pH值之间、Lx81与3株固氮菌分别混合培养溶磷量与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呈现线性相关,其它组合的溶磷量与pH值、总有机酸含量间没有相关性。溶磷菌和固氮菌混合培养对溶解磷矿粉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固氮菌 效应 溶磷能力
下载PDF
中国大麦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和环境变异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张国平 陈锦新 +1 位作者 汪军妹 丁守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3-58,共6页
分析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一些大麦基因型的β-葡聚糖含量,并在我国冬大麦区设置8个试验点,分析10个大麦品种在各点种植两年的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我国西藏和新疆大麦的β-葡聚糖含量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西藏具... 分析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一些大麦基因型的β-葡聚糖含量,并在我国冬大麦区设置8个试验点,分析10个大麦品种在各点种植两年的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我国西藏和新疆大麦的β-葡聚糖含量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西藏具有高达8%以上的基因型,适合用于保健食品或药物的开发。我国冬麦区目前栽培的大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与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啤用大麦类似,部分品种在杭州种植后β-葡聚糖含量明显降低,平均值显著低于原产地种子。10个大麦品种在8个试点种植,β-葡聚糖含量在品种间、地区间以及年度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两年平均,秀麦3号和港啤1号分别为β-葡聚糖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种,泰安和杭州是β-葡聚糖含量最高和最低的试点。AMMI模型分析表明,品种与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两年试验均达极显著水平,且这种互作效应因品种而异,启示出特定地区合理选用品种在改变大麦β-葡聚糖含量上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β-葡萄糖含量 环境 基因型 品质 效应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36
14
作者 张冬梅 李维江 +4 位作者 唐薇 董合忠 李振怀 罗振 卢合全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4-230,共7页
为实现合理密植与叶枝利用的有机结合,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整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以低密度(3.00株.m-2)的产量最低,中高密度(5.25~7.5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 为实现合理密植与叶枝利用的有机结合,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整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以低密度(3.00株.m-2)的产量最低,中高密度(5.25~7.5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以中低密度(3.00~5.25株.m-2)的产量较高,高密度(7.50~9.75株.m-2)的产量较低。去叶枝条件下,中密度(5.25株.m-2)比低密度皮棉增产9.7%,而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与中密度的产量相当,比高密度(9.75株.m-2)增产15.3%。密度与留叶枝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对皮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低密度条件下保留叶枝似可弥补密度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而中、高密度条件下,去叶枝仍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叶枝 效应 产量 早熟性
下载PDF
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 被引量:26
15
作者 高巍 孟庆翔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8-104,共7页
采用体外产气量法 ,以球磨与未球磨玉米秸细胞壁为底物 ,对瘤胃微生物不同区系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和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用化学试剂和抗生素来分离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 ,并设计下列微生物区系 :全瘤胃液 (WRF)、细菌 (B)、原虫 ... 采用体外产气量法 ,以球磨与未球磨玉米秸细胞壁为底物 ,对瘤胃微生物不同区系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和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用化学试剂和抗生素来分离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 ,并设计下列微生物区系 :全瘤胃液 (WRF)、细菌 (B)、原虫 (P)、真菌 (F)、细菌 +原虫 (B +P)、细菌 +真菌 (B +F)、原虫 +真菌 (P +F)和负对照(CON)。结果表明 ,细胞壁经球磨后可以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的产气量和降解率 (P <0 .0 1) ,但不改变发酵类型 ;不同微生物区系的产气量和降解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 ,WRF的产气量和降解率最高 ,其次是混合培养(B +P、P +F、B +F) ,而单培养 (B、P、F)的最低 (P <0 .0 1)。结果说明植物细胞壁在瘤胃内的降解是在细菌、原虫和真菌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对植物细胞壁的降解程度可能不是某一种或二种微生物所能及第的。B +P的产气量和降解率仅次于WRF ,表明瘤胃细菌和原虫在降解植物细胞壁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 ,对细胞壁降解的贡献率较大。另外 ,随着产气量和降解率的提高 ,发酵液的pH值降低、总VFA、氨态氮和甲烷气体的含量升高 ,进一步证明植物细胞壁的发酵程度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细菌 原虫 真菌降解 植物细胞壁 相对贡献 效应 植物细胞壁 瘤胃降解
下载PDF
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和Pi2的抗谱差异及与Pi1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34
16
作者 于苗苗 戴正元 +10 位作者 潘存红 陈夕军 余玲 张晓祥 李育红 肖宁 龚红兵 盛生兰 潘学彪 张洪熙 李爱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27-1934,共8页
Pigm是Pi2基因簇的等位或紧密连锁基因。本研究构建了4个不同遗传背景下Pigm和Pi2的系列近等基因系,204个菌株苗期接种结果显示其抗性频率均超过70%,但Pigm和Pi2的抗谱重叠度仅为54.4%~65.7%,聚合Pi1/Pigm和Pi1/Pi2以杂种的抗... Pigm是Pi2基因簇的等位或紧密连锁基因。本研究构建了4个不同遗传背景下Pigm和Pi2的系列近等基因系,204个菌株苗期接种结果显示其抗性频率均超过70%,但Pigm和Pi2的抗谱重叠度仅为54.4%~65.7%,聚合Pi1/Pigm和Pi1/Pi2以杂种的抗性频率均超过90%。穗瘟人工接种及病圃自然诱发鉴定表现与苗期接种一致的发病趋势。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获得的近等基因系与其轮回亲本基本相似,存在较少的累赘连锁。表明Pigm是一个与Pi2抗谱差异明显的广谱抗性基因,对稻瘟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抗性基因 标记辅助选择 近等基因系 抗谱 效应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任亚 汪耀富 +1 位作者 刘占卿 李志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4期194-197,共4页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烟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产值率增大,当氮用量达到67.5kg/hm2时开始下降;灌水与氮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烟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产值率增大,当氮用量达到67.5kg/hm2时开始下降;灌水与氮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量在225-450m3/hm2范围内,施氮22.5-45.0kg/hm2既可满足烤烟生长的需要又可增强其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田土壤 利用效率 时空分布 耦合 水分动态变化 土壤含水量 土壤贮水量 试验设计 用量增加 效应 烤烟生长 灌水量 氮用量 可满足 施氮
下载PDF
不同麦区小麦品种子粒淀粉糊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2 位作者 王晨阳 朱云集 王化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1,共3页
选择不同生态麦区的有代表性的9个小麦品种,分别在9个小麦主产省份种植,收获后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对小麦子粒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差异,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小麦淀粉的糊化参数... 选择不同生态麦区的有代表性的9个小麦品种,分别在9个小麦主产省份种植,收获后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对小麦子粒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差异,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小麦淀粉的糊化参数高于四川、江苏试点;不同品种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4个试点的表现较为一致,而在四川、江苏表现差异较大。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均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对多数糊化参数的效应远大于基因型和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糊化特性 子粒 小麦品种 麦区 种子 效应 基因型 江苏 河南 四川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泽福 周彤 +4 位作者 郑天清 罗林广 夏加发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1-776,共6页
本文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 lines,BIL s)作图群体 (BC1 F9)和混合线性模型的 QTL 定位方法 ,联合分析南京、合肥和海南 3个不同地点的水稻抽穗期 QTL 及QTL 与环... 本文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 lines,BIL s)作图群体 (BC1 F9)和混合线性模型的 QTL 定位方法 ,联合分析南京、合肥和海南 3个不同地点的水稻抽穗期 QTL 及QTL 与环境互作。检测到 8个抽穗期 QTL,分别位于第 1、 2、 3、 4、 6、 7、 8染色体上 ,其中 ,第 3染色体上有 2个QTL。单个 QTL 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 1.46天~ 4.5 8天 ,对性状的贡献率在 1.49%~ 12 .2 %之间 ,加性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34 .13%。有 6个 QTL 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单个 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在 2 .18%~ 15 .84%之间 ,互作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41.11% ,大于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位于第 4、 6和 7染色体的 3个 QTL 在 3个不同地点均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并且 ,在南京和合肥的互作效应均使抽穗期延长 ,在海南的互作都使抽穗期缩短 ,表现感光性特征。对抽穗期 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混合线性模型 QTL 环境 效应
下载PDF
铁与维生素A及其互作效应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铁、铜、锰、锌表观存留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姜俊芳 张春善 +1 位作者 贾春燕 高晓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1-37,共7页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504只 ,随机分为9组 ,每组4个重复 ,每重复14只鸡 ,公母比为1 :1 ,采用3×3(Fe×VA)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研究了日粮中不同水平的Fe和VA对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 (0~4周龄和5~7周龄 )的生产性能与铁、铜、锰...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504只 ,随机分为9组 ,每组4个重复 ,每重复14只鸡 ,公母比为1 :1 ,采用3×3(Fe×VA)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研究了日粮中不同水平的Fe和VA对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 (0~4周龄和5~7周龄 )的生产性能与铁、铜、锰、锌表观存留率的影响。日粮铁的添加量分别为0 ,30 ,60mg/kg ,VA的添加量分别为750,1500,2700IU/kg。结果表明 :①常规日粮中添加铁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 (P>0.05) ,添加VA对前后期体增重及日采食量影响均不显著 (P>0.05) ,但对料重比影响接近显著 (P≈0.05) ,Fe和VA交互作用对体增重影响显著 (P<0.05)。②日粮不同铁水平对前后期铁表观存留率的影响显著 (P<0.01) ,随着日粮铁水平的增加 ,铁的表观存留率下降 ;对前后期铜表观存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对前后期锰表观存留率的影响显著 (P<0.01) ,随着日粮铁水平的增加 ,锰的表观存留率下降 ;对前期锌表观存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对后期锌表观存留率的影响均显著 (P<0.01)。③日粮不同VA水平对前后期铁表观存留率的影响显著 ,随着日粮VA水平的增加 ,铁的表观存留率上升 (P<0.05) ;对前后期铜表观存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日粮VA水平对前后期锰表观存留率的影响均显著(P<0.01) ,前期VA(1500IU/kg)组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效应 表观存留率 生产性能 饲料添加剂 肉仔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