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乡村“革命”小说的类型、渊源和走向
- 1
-
-
作者
王为生
-
机构
徐州工程学院
-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37-41,共5页
-
基金
徐州工程学院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XKY200630。
-
文摘
20世纪40—50年代的小说家记录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半个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的历史。中国乡村革命的本质是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其内容不仅包含国、共之间的武装斗争,还夹杂着中、日民族战争和乡村土改运动。这一代小说家或继承左翼文学的传统,或从民间文化汲取营养,或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相近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产生了乡村"史诗"、乡村"海派"与乡村"抒情诗"三种类型的小说。而1980—1990年代的小说家则在经历了"共和国"的种种社会现实,特别是文革以后,对此或解构、或借鉴,以至融会贯通,"新历史小说"更是在讲乡村革命故事时重建"乡村革命"景观。在20世纪文学史的视野中,1940—1950年代的乡村革命小说,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
关键词
乡村革命小说
乡村“史诗”
乡村“海派”
乡村“抒情诗”
-
Keywords
village revolutionary novel
village
"epic"
village "haipai"
village "lyric"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叶赛宁乡村抒情诗之自然意识
- 2
-
-
作者
栗亮
-
机构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出处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7-29,共3页
-
基金
安徽省高校特色专业语文教育专业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点基金项目(50)
-
文摘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乡村抒情诗忧郁而舒缓,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深眷恋。基于21世纪全新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审读,可以发现诗人超前的自然意识,它由"浑融万物的和谐意识"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意识"构成,前者体现于人与自然的互通性、交流性、同一性特征,而后者则表现于诗人对诗作中动物、植物等诗歌意象的人道主义态度。
-
关键词
叶赛宁
乡村抒情诗
自然意识
和谐意识
平等意识
-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