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95
1
《文物》 1981年第1期1-8,98-100,共11页
固始县县城东南二公里有一个高约50余米的土岗,群众称它为"侯古堆"。一号墓就座落在土岗的中央(图一)。 1978年8月,城关镇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这座墓的陪葬坑,并暴露出坑内的木椁。后经省文化局派人到现场进行考古调查,... 固始县县城东南二公里有一个高约50余米的土岗,群众称它为"侯古堆"。一号墓就座落在土岗的中央(图一)。 1978年8月,城关镇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这座墓的陪葬坑,并暴露出坑内的木椁。后经省文化局派人到现场进行考古调查,并进行发掘,至4月底结束。出土大批青铜礼器、生活用具、乐器、竹、木漆器和陶器等。其中三架漆木肩舆(即四人抬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葬坑 青铜礼器 生活用具 长方形 河南 形制 出土 固始县 图版 乐器
原文传递
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 被引量:60
2
作者 田美蓉 保继刚 教授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2-19,共8页
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研究了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认识,以及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表演人员的妆扮、歌舞表演的主要内容、伴奏时所使用的乐器、表演的气氛、舞蹈的基本动作、表演人员的精神面貌,主... 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研究了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认识,以及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表演人员的妆扮、歌舞表演的主要内容、伴奏时所使用的乐器、表演的气氛、舞蹈的基本动作、表演人员的精神面貌,主持人的解说等对歌舞真实性影响最大;其次为表演人员所属的民族、年龄、表演场地、歌舞培养方式、音乐的节奏旋律是否经过改编、演唱时所使用的语言、演出服装采用日常生活服装;表演人员的性别、表演时间、节目表演的先后顺序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歌 歌舞 民族 评判 表演 舞蹈 乐器 西双版纳傣族 真实性 人员
下载PDF
国乐前途及其研究 被引量:73
3
作者 杨荫浏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15,共12页
一、国乐的事实 国乐全部的事实,决不是某一点理论,某一种乐曲,某一种乐器,或某一样技术所可以代表的。从纵的方面说,我国有史以来,凡有音乐价值的记载、著作、曲调、器物、技术等等,都是国乐范围以内所应注意的事实;从横的方面说,中原... 一、国乐的事实 国乐全部的事实,决不是某一点理论,某一种乐曲,某一种乐器,或某一样技术所可以代表的。从纵的方面说,我国有史以来,凡有音乐价值的记载、著作、曲调、器物、技术等等,都是国乐范围以内所应注意的事实;从横的方面说,中原以及边地各省各市各村各镇的音乐材料,和曾与、正与、或将与本国音乐发生关系的他国音乐的材料,也都是国乐范围以内所应注意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乐 音乐价值 音乐材料 样技术 发生关系 乐器 器物 乐曲 民族音乐 世界音乐
原文传递
铜鼓研究一世纪 被引量:38
4
作者 蒋廷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37,共11页
20世纪是铜鼓研究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和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值得很好地回顾和总结。本文对19世纪末以来西方学者和日本、越南、中国学者研究铜鼓的历程作了简略的回顾,认为这一世纪铜鼓研究的进程可以划分为前后两段,前半个世纪的主力... 20世纪是铜鼓研究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和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值得很好地回顾和总结。本文对19世纪末以来西方学者和日本、越南、中国学者研究铜鼓的历程作了简略的回顾,认为这一世纪铜鼓研究的进程可以划分为前后两段,前半个世纪的主力仍在西方,在旧的研究课题上徘徊,进展缓慢;后半个世纪的主力转入东方,掌握在本土学者手中,解决旧课题,开拓新领域,突飞猛进,中国和越南是最活跃的国家,中国的研究水平已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20世纪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铜鼓的起源、分类、族属、用途等传统课题的逐步解决,对铜鼓的合金成分、金属材质、矿料来源、铸造工艺、音乐性能等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并取得突破。面向新的世纪,强调继续搜集散处各地的铜鼓,对现存铜鼓作“二度”发掘;重视考古发掘、民族调查,特别强调本土学者和本民族学者的积极参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联盟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未来的世纪必将是铜鼓研究获得更大成就的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研究 南方民族 东南亚民族 乐器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 被引量:22
5
作者 苗建华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3,共7页
关键词 古琴 《溪山琴况》 琴论 美学思想 乐器 传统 作品 明清 《左传》 先秦
原文传递
张载礼学论纲 被引量:26
6
作者 林乐昌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8-53,共6页
关键词 礼学 张载 乐器 《正蒙》 发展史 司马光 王安石 祭礼
原文传递
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是陶鼓推考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星灿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6-29,共4页
近年来,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众多的彩陶筒形器。这种筒形器大口、无底、多彩绘,并常见于墓葬和祭祀遗址,它独特的造型和出土位置,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这种筒形器应该叫做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本文根据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及其出土... 近年来,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众多的彩陶筒形器。这种筒形器大口、无底、多彩绘,并常见于墓葬和祭祀遗址,它独特的造型和出土位置,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这种筒形器应该叫做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本文根据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及其出土情况,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红山文化人们的乐器——陶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形器 红山文化 彩陶 陶鼓 祭祀遗址 民族志 出土 墓葬 彩绘 乐器
原文传递
古琴的文化审美内涵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承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4-41,共8页
本文从形制、技法和演奏3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古琴进行文化、美学的阐释。指出它在诉诸直观的视听感觉上是以“韵”胜,在音乐的表现力上是以音色的丰富多样和张力变化的宽广幅度胜,在演奏姿态上则是以充分展... 本文从形制、技法和演奏3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古琴进行文化、美学的阐释。指出它在诉诸直观的视听感觉上是以“韵”胜,在音乐的表现力上是以音色的丰富多样和张力变化的宽广幅度胜,在演奏姿态上则是以充分展示人的洒落的生命形态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张力 生命形态 乐器 审美
下载PDF
练琴心理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朝刚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6-48,24,共4页
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之母”。他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共同途径。乐器学习是融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为一体的复杂学习活动,充分的重复练习就成为掌握和保持演奏技能的基本需要。可以说,演奏家就是刻苦练琴者的... 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之母”。他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共同途径。乐器学习是融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为一体的复杂学习活动,充分的重复练习就成为掌握和保持演奏技能的基本需要。可以说,演奏家就是刻苦练琴者的代名词。不过,水可负舟,亦可覆舟。重复练习并不总是正面的性质。“重复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苏霍姆林斯基)。如果缺乏明确的目的、理解与有意识的控制与校正,重复练习就成为盲目性和非选择性的过程。这样的练琴必然会使演奏中正确的成份与错误的成份同样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因素 心智技能 演奏技能 重复练习 演奏家 苏霍姆林斯基 动作技能 学习活动 选择性 乐器
原文传递
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形式结构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石根 《音乐研究》 1980年第3期36-45,共10页
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地区的一种大型古代器乐演奏形式。我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就参与了对它的发掘、整理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才中断了。在十多年中,经过了比较深入的调查、收集和初步的整理,从中发现了不少与我国古代音乐艺术传统有... 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地区的一种大型古代器乐演奏形式。我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就参与了对它的发掘、整理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才中断了。在十多年中,经过了比较深入的调查、收集和初步的整理,从中发现了不少与我国古代音乐艺术传统有关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鼓乐 形式结构 器乐演奏 中国古代音乐史 艺术形式 杨荫浏 音乐因素 舞蹈 乐谱 乐器
原文传递
礼县大堡子山秦子“乐器坑”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赵化成 王辉 韦正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66,共13页
关键词 大堡子山 秦文化 乐器 礼县 发掘 遗址 考古 铭文
原文传递
二胡技术训练的方法与目的 被引量:17
12
作者 严洁敏 《人民音乐(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8-31,55,共4页
技术训练的实质是双手对于乐器控制能力的训练。这种控制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大脑对手的控制能力。所以技术训练不只是练手,练脑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本文试图就二胡演奏中的“音准”、“揉弦”、“滑音”、“运弓”和左右手配合的几个主... 技术训练的实质是双手对于乐器控制能力的训练。这种控制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大脑对手的控制能力。所以技术训练不只是练手,练脑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本文试图就二胡演奏中的“音准”、“揉弦”、“滑音”、“运弓”和左右手配合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来阐述如何科学地掌握技巧,并从音乐的角度来认识技巧,正确理解技术与音乐的关系,理解丰富的技巧来于丰富的音乐内容,而丰富的音乐决定了技巧要求的无止境,并使之最终更好地为音乐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胡 音乐 乐器 阐述 技术训练 技巧 控制能力 实质 目的 重要性
原文传递
乐器共鸣板用木材的声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镇波 刘一星 +1 位作者 沈隽 刘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4-129,共6页
论述了国内外乐器共鸣板用木材的声学振动特性研究进展与现状,着重论述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音板振动性能评价、音板振动性能与人的生理心理指标关系、乐器音板用木材的快速客观评价与选取、音板声振动信号分析... 论述了国内外乐器共鸣板用木材的声学振动特性研究进展与现状,着重论述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音板振动性能评价、音板振动性能与人的生理心理指标关系、乐器音板用木材的快速客观评价与选取、音板声振动信号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以便为今后国内乐器共鸣板用木材的声学特性研究及乐器材的快速、客观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器 共鸣板 木材 声学特性
下载PDF
安徽省宿县出土两件铜乐器 被引量:19
14
作者 胡悦谦 《文物》 1964年第7期30-32,共3页
1962年4月间,宿县许村公社社员许立振在芦古城子遗址上,发现两件铜乐器,于1963年5月间献交安徽省博物馆。芦古城子为台形遗址,北距宿县城十八公里,东南距蕲县旧址八公里。位于浍河和芦沟的汇合口,南靠浍河,东。
关键词 宿县 安徽省博物馆 乐器 古城 出土 东南 遗址 陶片 公社 旧址
原文传递
安徽贵池傩戏中乐器和音乐的仪式性功能探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显宝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7,共9页
安徽贵池傩戏及其音乐一直生存、保留于当地民间傩仪之中,是贵池民间祭神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傩戏音乐由傩腔和高腔两个部分组成,与其他傩戏音乐不同的是:安徽贵池傩戏音乐中的傩腔以当地的采茶歌等民歌小调为主,而高腔部... 安徽贵池傩戏及其音乐一直生存、保留于当地民间傩仪之中,是贵池民间祭神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傩戏音乐由傩腔和高腔两个部分组成,与其他傩戏音乐不同的是:安徽贵池傩戏音乐中的傩腔以当地的采茶歌等民歌小调为主,而高腔部分则主要继承了当地青阳腔的音调。贵池傩戏音乐寄托着贵池人的民间信仰: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具有“通神、养生、遣欲和宣化”四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贵池 乐器 音乐 傩戏 深描 仪式性功能
原文传递
考古发现与秦筝说 被引量:15
16
作者 项阳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8-64,共7页
筝,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故后人多以此为据,遂有秦筝说。最早将筝直呼为秦筝的,据考是胡刻宋本文选《楚辞》“挟... 筝,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故后人多以此为据,遂有秦筝说。最早将筝直呼为秦筝的,据考是胡刻宋本文选《楚辞》“挟秦筝而弹徽”一句;最早称秦筝为秦声的是他人引高诱《汉书注》中,“筝、秦筝,秦声也”。对秦筝考据最详的,就笔者所见,应为焦文彬先生的《秦筝史话》和魏军先生的有关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秦筝 汉书注 秦声 《楚辞》 乐器 李斯 史记 史话 文选
原文传递
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承华 《乐器》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共4页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早已为人们所共识,也早已有许多人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几乎全都局限在音乐的形式体系、演奏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哲学内涵、美学特征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比较固然很重要,而且也应该成为音乐比较的...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早已为人们所共识,也早已有许多人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几乎全都局限在音乐的形式体系、演奏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哲学内涵、美学特征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比较固然很重要,而且也应该成为音乐比较的主体。但是,同样很明显的是,中西音乐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它们各自的物质载体——乐器。在音乐活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 西乐器 音色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奚琴、嵇琴、胡琴名实考论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葆嘉 岳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引进历史语言学和文化学方法 ,并利用新发现的文献材料以阐明并推定如下结论 :1 唐宋“嵇、奚”同音 ,嵇琴即奚琴 ,“奚”为本字 ;隋唐陕甘晋边鄙的奚部史称“稽落” ,奚琴当经“稽”而讹“嵇”。 2 后汉魏晋北朝时期 ,“胡”逐... 本文引进历史语言学和文化学方法 ,并利用新发现的文献材料以阐明并推定如下结论 :1 唐宋“嵇、奚”同音 ,嵇琴即奚琴 ,“奚”为本字 ;隋唐陕甘晋边鄙的奚部史称“稽落” ,奚琴当经“稽”而讹“嵇”。 2 后汉魏晋北朝时期 ,“胡”逐步专指西域以及中亚部族 ,“奚”成为东胡鲜卑后裔的自称 ;3 隋唐“胡琴”的词义经过了初作“胡琵琶”别称而衍生“忽雷”另称 ,再泛指或虚指“胡人弦鸣乐器”。 4 奚琴的琴筒及琴杆的分离型组配 ,与中原古典弦鸣乐器的形制迥然不同 ,排除了奚琴类乐器是中原古典弦鸣乐器后裔的可能。 5 马尾胡琴由党项所制或传入 ;奚琴形制仿借和弦间轧法的形成 ,再以马尾胡琴的弓弦与之相配则成为汉地二弦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奚琴 胡琴 乐器 琵琶 和弦 马尾 形制 中原 后裔 隋唐
原文传递
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 被引量:11
19
作者 芮伦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1年第2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扬琴 演奏家 乐器 作品创作 艺术
下载PDF
铜鼓乐论 被引量:15
20
作者 何洪 《民族艺术》 1994年第4期136-152,共17页
铜鼓乐论广西何洪铜鼓是我国南方各民族中颇具代表性的乐器。它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除我国南方外,还远及东南亚各国广大地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掀起了铜鼓及铜鼓文化研究热,硕果累累。然而有关铜鼓的乐器属性、音乐功能、演奏技... 铜鼓乐论广西何洪铜鼓是我国南方各民族中颇具代表性的乐器。它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除我国南方外,还远及东南亚各国广大地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掀起了铜鼓及铜鼓文化研究热,硕果累累。然而有关铜鼓的乐器属性、音乐功能、演奏技法、音乐特征等,却较少有人涉及,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式 少数民族 广西南丹 音乐功能 布依族 乐器 白裤瑶 古代铜鼓 演奏方法 鼓乐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