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 |
欧阳江河
|
《花城》
北大核心
|
1994 |
44
|
|
2
|
当下诗歌的代际划分与“中生代”命名 |
吴思敬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8
|
|
3
|
巴枯宁的手 |
姜涛
|
《天涯》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4
|
真相——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新潮诗歌批评 |
于坚
|
《诗探索》
|
1999 |
6
|
|
5
|
平衡术(组诗) |
曾鹏程
|
《扬子江(诗刊)》
|
2024 |
0 |
|
6
|
在夏季(组诗) |
熊曼
|
《扬子江(诗刊)》
|
2024 |
0 |
|
7
|
中年写作的神话:“九十年代诗歌”批判之二 |
王东东
|
《东吴学术》
|
2024 |
0 |
|
8
|
从炼金术到化学:当代诗学的话语转型问题 |
王家新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9
|
对真正的文学性的坚决靠近——答《朔方》问 |
陈继明
漠月
|
《朔方》
|
2006 |
5
|
|
10
|
跨过时间的“窄门”——谈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
周立民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1
|
传统风俗中的山乡新变--论《宝水》兼及乔叶的乡土写作 |
饶翔
|
《中国文学批评》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2
|
诗的中断与诗的“中年”——以冯至、闻一多、朱自清为中心的讨论 |
方邦宇
|
《江汉学术》
|
2022 |
3
|
|
13
|
真相——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新潮诗歌批评 |
于坚
|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
1999 |
3
|
|
14
|
林莽的方式 |
陈超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4
|
|
15
|
新时期湖北作家“底层书写”一瞥 |
李遇春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6
|
“中年写作”:怀旧与新生 |
魏天无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7
|
当下诗坛的中年写作 |
吴思敬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8
|
从“中年写作”走向“晚期风格”——论欧阳江河诗歌中的“衰老”书写 |
郝梦迪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2
|
|
19
|
“个人化诗学”:1990年代先锋诗歌的优卓选择 |
罗振亚
|
《中外诗歌研究》
|
2006 |
0 |
|
20
|
面具、假牙、沙子与“中年之境”——李满强诗集《萤火与闪电》读记 |
王士强
|
《西部文艺研究》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