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厚刚 洪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2-47,共6页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国民党当局 1967年起针对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台湾及海外一些地区推行的一个长达 3 0余年迄今仍在继续的社会文化运动。其历史之久、推行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都是难得的。一方面它从属于国民党...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国民党当局 1967年起针对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台湾及海外一些地区推行的一个长达 3 0余年迄今仍在继续的社会文化运动。其历史之久、推行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都是难得的。一方面它从属于国民党“反共建国”的政治、军事目的 ,是其“三分军事 ,七分政治”的具体体现和对大陆“文化作战 "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它对清除台湾殖民遗留 ,台湾经济、教育的发展 ,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努力与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 台湾省 中华文化 文化复兴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下载PDF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台湾地区的“再中国化”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116,172,共11页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能否继续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及岛内民众质疑,"再中国化"成为当局巩固统治、力证合法的迫切需要。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以复兴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多举...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能否继续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及岛内民众质疑,"再中国化"成为当局巩固统治、力证合法的迫切需要。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以复兴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多举措推进台湾社会"再中国化",对台湾地区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再中国化”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关于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关志钢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1年第2期37-46,共10页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的一项社会改造运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且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背景。该运动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化意义。
关键词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蒋介石 传统文化 新生活运动 台湾省 历史背景 性质 历史评价
下载PDF
日据时期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文化协会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小冲 《台湾研究》 CSSCI 1993年第1期79-84,26,共7页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就是要把日本文化移植到台湾社会,同时破坏和摧残殖民地原有的中华文化体系,企图将台湾人民同化成为“畸形的日本人”。关于日本在台同化政策及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笔者已另有专文论述,本...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就是要把日本文化移植到台湾社会,同时破坏和摧残殖民地原有的中华文化体系,企图将台湾人民同化成为“畸形的日本人”。关于日本在台同化政策及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笔者已另有专文论述,本稿拟就1920年代以文化协会为中心所进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做一探讨,从个案分析的角度,透视台湾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顽强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台湾省 文化协会 日据时期 台湾人民 同化政策 日本人 殖民统治
原文传递
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中华文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亚男 《人文天下》 2018年第20期79-84,共6页
1966年11月12日,时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01年纪念日,国民党当局在台北市阳明山中山楼举办纪念活动,蒋介石发表了题为《中山楼文化堂落成纪念文》的演说,宣称要以台湾为基地复兴中华文化。
关键词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蒋介石 伦理道德 三民主义 国民生活 国民党政权
下载PDF
史家与时代: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汎森 《书城》 2011年第3期5-18,共14页
四年以前,时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现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的王汎森院士应邀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做了一场即兴演讲,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的导师余英时先生,正如主持人朱维铮教授所说,这是一位历史学家对另一位历史... 四年以前,时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现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的王汎森院士应邀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做了一场即兴演讲,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的导师余英时先生,正如主持人朱维铮教授所说,这是一位历史学家对另一位历史学家的学术史的讲述,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地方。征得王院士同意,本刊首次发表这次讲演的记录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英时 史语所 台湾 普林斯顿大学 历史学家 图书馆 新亚书院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宫殿式建筑中的“中华正统”思路——台北“故宫博物院”之空间表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雅君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6-141,共6页
试图从官方背景的博物馆作为一种"现代性"计划的现实切入,重思台北"故宫博物院"宫殿式建筑背后所支撑的"复古主义"思潮之"现代思维"。书写主轴乃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设计与发展历程为经,文... 试图从官方背景的博物馆作为一种"现代性"计划的现实切入,重思台北"故宫博物院"宫殿式建筑背后所支撑的"复古主义"思潮之"现代思维"。书写主轴乃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设计与发展历程为经,文化认同变迁为纬,以对二战后国民党政权的"中华正统"文化论述形构空间的表征的分析、讨论宫殿式建筑外表的故宫建筑之文化内涵,继而讨论1990年代以来"新国族工程"与故宫的品牌化之路对"正统"思路的反思与消解,从而凸显台湾不同历史时势所铸造的现代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宫殿式建筑 中华正统 道统说 文化资本 象征经济
原文传递
台北举行“国际孔学会议”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兆义 《孔子研究》 1988年第1期126-128,共3页
由台湾的“孔孟学会”、“哲学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国际孔学会议”,于1987年11月12日至17日在台北的“中央图书馆”举行。据报与会学者一百五十九人,其中包括来自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香... 由台湾的“孔孟学会”、“哲学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国际孔学会议”,于1987年11月12日至17日在台北的“中央图书馆”举行。据报与会学者一百五十九人,其中包括来自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八位学者。这次“国际孔学会议”由严家淦担任筹备会议荣誉主任委员,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担任主任委员。提交会议的论文九十六篇。台湾邮政当局为“国际孔学会议”发行了两枚一套的纪念邮票,面值为台币三元和十八元。面值台币三元的邮票图案是孔庙大成殿;面值台币十八元的图案为孔子绘像,绘像的背景则为孔子在门生陪侍下,驾车周游列国的石刻图。这次“国际孔学会议”是台湾方面继1986年8月中旬召开的“儒家与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 孔孟 儒学 伦理道德思想 孔学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陈立夫 共生共存
原文传递
当国族文物与象征经济相遇:二次战后迄今台北故宫博物院之象征修辞变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蒋雅君 叶锜欣 《南方建筑》 2011年第4期78-85,共8页
本研究以战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设计与发展历程为经,文化认同变迁为纬,讨论战后台湾宫殿式建筑作为主流文化意识的内涵及转化在当代建筑史与城市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意义。本论文分成两个部份书写,首先,将对故宫的迁移与在台生根的历程... 本研究以战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设计与发展历程为经,文化认同变迁为纬,讨论战后台湾宫殿式建筑作为主流文化意识的内涵及转化在当代建筑史与城市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意义。本论文分成两个部份书写,首先,将对故宫的迁移与在台生根的历程进行考察,这不仅仅是一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同时也是清室宫廷珍品,转为国族国家文化象征代表的过程,期间经历国共内战、中日战争、冷战与解严、到城市文化资本,披着宫殿式建筑外衣却在不同时空赋予不同的观看形式与意义。接着,本文将讨论向度延伸到晚近10余年来方兴未艾的博物馆精品化趋势,故宫在2001年以降大幅度的经历改装与美学经济精品化导向,在台北城市的资本积累模式转变与文化经济脉落下作为"城市门面",以文物符号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本,其如何与城市意义的形构相互塑造并互为穿透?这建筑群作为文物与文化容器的体现,呈现了何种新的解读与意义?又中介了何种现代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宫殿式建筑 美学经济 文化资本 象征经济 故宫精品
下载PDF
大陆与台湾两座故宫博物院的比较
10
作者 吴十洲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6期235-240,共6页
众所周知,今天,在海峡两岸存在着两座故宫博物院,它们都是以清室宫廷收藏为基础的博物院,而且,在追溯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它们无不把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和1925年的开院作为自己的博物院的开始.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整理国故 大陆与台湾 道统 故宫文物 文化运动 胡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逆产 克里洛
下载PDF
论我国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动因
11
作者 李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42-145,共4页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我国台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起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普遍认为,该运动是国民党当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因应我国大陆"文化大革命",为鼓吹和塑造中华道统地位而发动推行的。研究发现,该运动的...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我国台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起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普遍认为,该运动是国民党当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因应我国大陆"文化大革命",为鼓吹和塑造中华道统地位而发动推行的。研究发现,该运动的原因远不止于此,有着国民党当局塑造并维护统治正当性的主观要求这一深层次原因。深入分析研究该运动的动因,对我们研究台湾问题以及当前社会政治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台湾地区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动因
下载PDF
不断被“再探讨再研究”的当代台湾新儒学
12
作者 张文彪 《台湾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60-64,共5页
儒学自清初由中国大陆传入台湾以后,一直没有出现过断裂现象,哪怕是在日本占领时期,在占领当局的民族同化政策压制之下,儒家思想仍然在民间社会中顽强地存在着。1949年国民党去台后,曾在台湾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虽然有... 儒学自清初由中国大陆传入台湾以后,一直没有出现过断裂现象,哪怕是在日本占领时期,在占领当局的民族同化政策压制之下,儒家思想仍然在民间社会中顽强地存在着。1949年国民党去台后,曾在台湾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虽然有其十分明确的维护政治统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台湾地区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当代 民族同化政策 1949年 中国大陆 民间社会
原文传递
台湾社会的公民与道德——“青年自觉运动”的启示
13
作者 杨伟中 《文化纵横》 2010年第5期107-111,共5页
这几年,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和关于大陆的新闻报道不断增加,一些关于大陆的负面消息,也透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台湾,其中,"公德"、"修养"与"文明",是不少台湾民众和媒体喜欢议论的话题。每次拜读这些作品... 这几年,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和关于大陆的新闻报道不断增加,一些关于大陆的负面消息,也透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台湾,其中,"公德"、"修养"与"文明",是不少台湾民众和媒体喜欢议论的话题。每次拜读这些作品,我都回想起台湾曾经到处竖立、张贴的标语"请勿随地吐痰、随地便溺"等各式各样提倡公德和"精神文明"的口号。这也让我反复思考:台湾社会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公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谈到"公德"或"德性"等问题,很多人是从个人如何"自觉"、如何"服从规范"出发,这样的角度并非全错,不过却有"见树不见林"之憾。为什么在有些社会里,人们做得到"自觉",有的社会不行?"规范"是谁制定、如何制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社会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青年学生 蒋介石 自觉 国民党 公德心 公民意识 三民主义 个人自由
原文传递
《中国方志丛书》和《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部分比较研究
14
作者 桑荟 《江苏地方志》 2009年第6期30-32,共3页
持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古籍整理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江苏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收录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 持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古籍整理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江苏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收录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台湾地区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 集成 20世纪80年代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丛书 古籍整理工作 文化传统
下载PDF
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初期国民教育发展概述——以“第三代国民教育说”为例
15
作者 陈佩云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9-35,共7页
19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声势浩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旨在宣扬三民主义并自命为中华文化的道统传承者。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发展三民主义建设,以教育为本,极力倡导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望其成为复兴中华的... 19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声势浩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旨在宣扬三民主义并自命为中华文化的道统传承者。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发展三民主义建设,以教育为本,极力倡导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望其成为复兴中华的斗士,为"光复"大陆冲锋陷阵。时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的萧瑜远在乌拉圭,他提出"第三代国民教育"的说法,将当时的台湾小学生视为第三代国民,主张重视第三代国民教育。本文根据这一说法,对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初期的台湾国民教育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国民教育 “第三代国民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