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享乐体验下世俗理性对放纵消费的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乔琳 李东进 张宇东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5-564,共10页
从享乐体验感入手,探究世俗理性对后续决策的溢出效应。3个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刺激和消费情境,探究在何种情况下世俗理性对放纵消费产生积极影响,并挖掘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享乐体验不满足时,相比于低水平世俗理性,高水平世俗... 从享乐体验感入手,探究世俗理性对后续决策的溢出效应。3个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刺激和消费情境,探究在何种情况下世俗理性对放纵消费产生积极影响,并挖掘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享乐体验不满足时,相比于低水平世俗理性,高水平世俗理性的消费者在后续决策中更倾向于放纵;当享乐体验满足时,相比于低水平世俗理性,高水平世俗理性的消费者在后续决策中更倾向于自控。并且反事实思维在该机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享乐体验不满足时,相比于低水平世俗理性,高水平世俗理性的消费者产生更强的反事实思维,从而提高再度消费时的放纵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理性 放纵消费 反事实思维 享乐体验
下载PDF
被世俗理性利用的神灵们——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晴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53-256,共4页
作为正统思想存在的儒家文化长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受着世俗理性支配的人们因此常常表现出极端重视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即使信奉某一神灵也常是出于功利动机——为了求得神灵对现世生活的保佑或借助神灵摆脱实际生活中的困境,... 作为正统思想存在的儒家文化长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受着世俗理性支配的人们因此常常表现出极端重视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即使信奉某一神灵也常是出于功利动机——为了求得神灵对现世生活的保佑或借助神灵摆脱实际生活中的困境,而很少追求灵魂上的皈依。中国民众淡漠的宗教意识和对宗教无可无不可的意向使超凡脱俗的宗教不得不依据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而改头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宗教制度在中国的出现,而完全意义上的神学至今仍未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世俗理性 儒家文化
下载PDF
从原始荷尔蒙主义到现代法学体系:足球的世俗理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路云亭 《体育科研》 2016年第4期28-33,共6页
足球在1863年之后全面崛起,成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竞技项目,与其内在的品质分不开。现代足球保留了血性化的成色,却强化了其外在的法学价值,两者的合力构成了一种优质的游戏品格,成为值得全人类纪念的一种超体育的文化形态。从生物学... 足球在1863年之后全面崛起,成为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竞技项目,与其内在的品质分不开。现代足球保留了血性化的成色,却强化了其外在的法学价值,两者的合力构成了一种优质的游戏品格,成为值得全人类纪念的一种超体育的文化形态。从生物学、游戏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追逐球类或在球类的翻滚状态中嬉戏是人和诸多动物的共通的本能。足球在传播的过程中营造出数不胜数的传奇、传说和故事,足球史学家们将其归结为一种集束性的理论。足球的多源说体现出各民族的人民对足球的爱好的相似性,英式足球对世界的扩张则展示出规则足球、法系足球、人性足球的无穷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 原始荷尔蒙主义 现代法系 世俗理性
下载PDF
传播视阈中的代际关系梳理与伦理主体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冉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9-163,共5页
俗语"富不过三代"表征着当代社会和公民恐惧财富流失的心态,占据社会资源的亲代对新近获得话语权的子代过度担忧;而在媒介传播时代,当代公民主体建构与媒介工具使用密切联系在一起,人具有着工具的替代属性,媒介工具也有了人... 俗语"富不过三代"表征着当代社会和公民恐惧财富流失的心态,占据社会资源的亲代对新近获得话语权的子代过度担忧;而在媒介传播时代,当代公民主体建构与媒介工具使用密切联系在一起,人具有着工具的替代属性,媒介工具也有了人的代际属性。但是在社会资源与话语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在场各代的代际冲突和未来一代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文化反哺和支持反馈已经开始被提及。因为媒介工具的使用是当代传播开启的前提,代际关系的梳理完全可以从传播伦理的角度开始去弥合。此种现象,无不表征了这个时代的代际问题,它意味着一些社会隐秘心理需要得到深层次的解决和释放,起点正是伦理主体的重构,而正向传播也应该得到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视阈 代际关系梳理 伦理主体重构 世俗理性 工具理性
下载PDF
宗教、法律和政治--论文化多元的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任俊 谢宝贵 《哲学分析》 2010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各交往领域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产生出一个"世界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恰恰存在着由各大文化传统影响而成的多重现代性格局。要考察这个格局,系统理论的视角和文化主义的视角都有局限:前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后者则把世俗现代性简... 各交往领域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产生出一个"世界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恰恰存在着由各大文化传统影响而成的多重现代性格局。要考察这个格局,系统理论的视角和文化主义的视角都有局限:前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后者则把世俗现代性简单地等同于诸种文化之一。通过把社会理论的普遍化视角和文明比较研究的多样化视角结合起来,彼此遭遇的不同文明与它们所共享的全球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则成为关注的焦点。为克服这种遭遇和互动导致分裂和冲突,必须就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原则展开文化间商谈以寻求共识。为成功进行这种商谈,必须从各自传统中发掘出一种自我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与世俗理性颇为相似,但对理性的世俗理解不同于对理性的世俗主义理解。世俗理性只承认原则上可以说服任何人的论证,但它必须如罗尔斯主张的那样对宗教传统和整全学说保持中立,而不必否定这些传统和学说的本身的有效性主张。非但如此,世俗理性还应该一如既往地向宗教传统借鉴与现代社会的正义观念相一致的思想资源,与各大宗教传统一起参与彼此互补的学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社会 政治正义 多重现代性 宗教传统 世俗理性 文化间商谈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的共构——洛克自然法思想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碧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7-163,共7页
洛克的自然法理论是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神意法,还是一种纯粹世俗的理性法,在西方学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论题。实际上,洛克的自然法理论同时在与多种传统打交道。无论是考察自然法约束力的来源,还是分析如何获得自然法的认识,洛克都是小... 洛克的自然法理论是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神意法,还是一种纯粹世俗的理性法,在西方学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论题。实际上,洛克的自然法理论同时在与多种传统打交道。无论是考察自然法约束力的来源,还是分析如何获得自然法的认识,洛克都是小心翼翼地在神圣智慧和世俗理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其自然法理论乃是基于神圣与世俗的共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洛克 自然法 神圣智慧 世俗理性
下载PDF
论《国风》的生命主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易思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103-109,122,共8页
本文认为:《诗经·国风》的生命主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执着于生命本体的生死观;二是追求物欲性欲享受的快乐生存现;三是随遇而安、软弱无奈的生活与命运现。从中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的国民在对待生命问题上表现出一种世俗理... 本文认为:《诗经·国风》的生命主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执着于生命本体的生死观;二是追求物欲性欲享受的快乐生存现;三是随遇而安、软弱无奈的生活与命运现。从中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的国民在对待生命问题上表现出一种世俗理性的特征,这是我们的先民走出神秘幻想时代,走向世俗生活与精神觉醒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风 生命主题 世俗理性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
8
作者 林刚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2022年第2期83-91,共9页
人本精神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在人与自然、人与神(外在)的对立统一中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性。中华文化早于西方建构起以世俗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思想,使中华民族在西周时期就摆脱神性思维,从神本走向人本;进而在“半人”到“全人”的演进... 人本精神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在人与自然、人与神(外在)的对立统一中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性。中华文化早于西方建构起以世俗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思想,使中华民族在西周时期就摆脱神性思维,从神本走向人本;进而在“半人”到“全人”的演进中凸显人伦礼治精神的可贵;在“仇必和而解”的贵和尚中理念中从容应对危机与挑战,不断化解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实现文化的传承与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精神 世俗理性 人伦礼治 贵和尚中
原文传递
世俗理性的审美观照——《单位》、《八廓南街16号》比较
9
作者 许孟陶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0-101,共2页
新写实小说潮流和新纪录影像运动是一种消解“信仰”的“理性化”转向,它们把世俗生活中的事象和人物的世俗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把世俗理性对终极信仰的消解作为审美目的,这在它们各自的代表文本《单位》和《八廓南街16号》中体现得最为... 新写实小说潮流和新纪录影像运动是一种消解“信仰”的“理性化”转向,它们把世俗生活中的事象和人物的世俗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把世俗理性对终极信仰的消解作为审美目的,这在它们各自的代表文本《单位》和《八廓南街16号》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新纪录影像运动 世俗理性 非典型 角色
下载PDF
信仰与世俗理性的对话——《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无家汉”伊万的形象及其意义
10
作者 窦天骄 《保定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04-107,136,共5页
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信仰与世俗理性之争。从"无家汉"伊万这一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在信仰与世俗理性的边缘处,伊万最终选择信仰、得到救赎。每个人心中都有"神性"的种子,只要心... 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信仰与世俗理性之争。从"无家汉"伊万这一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在信仰与世俗理性的边缘处,伊万最终选择信仰、得到救赎。每个人心中都有"神性"的种子,只要心存信仰,即可获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信仰 世俗理性 “无家汉”伊万 救赎
下载PDF
中国的前途靠——世俗理性
11
作者 萧三匝 《中国青年》 2011年第4期34-35,共2页
在当代思想人物中,萧功秦大概是受到知识界误会最多的人了。他主张新权威主义,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就是官方意识形态在民间的理论代表。在一些刚刚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看来,不受控制的政治权威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革结束才十多... 在当代思想人物中,萧功秦大概是受到知识界误会最多的人了。他主张新权威主义,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就是官方意识形态在民间的理论代表。在一些刚刚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看来,不受控制的政治权威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革结束才十多年,有人就提出新权威主义,这不是低智商,就是别有用心。谁都不会以为萧功秦是低智商,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他是别有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理性 新权威主义 政治参与
原文传递
世俗理性主义与建言:个人主动性和他人导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蒲薪羽 郑兴山 《上海管理科学》 2019年第5期63-69,共7页
从建言的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视角出发,基于期望效用理论,通过52名主管和198名员工的配对数据,探讨了世俗理性主义与员工建言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世俗理性主义对建言有显著促进作用,个人主动性在世俗理性主义与建言之间起到中介作... 从建言的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视角出发,基于期望效用理论,通过52名主管和198名员工的配对数据,探讨了世俗理性主义与员工建言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世俗理性主义对建言有显著促进作用,个人主动性在世俗理性主义与建言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员工的他人导向会调节世俗理性主义对建言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建言的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共存及相互促进提供了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言 世俗理性主义 个人主动性 他人导向 期望效用
下载PDF
苏州的真相仍在雾中
13
作者 赵晓 《财经文摘》 2006年第4期58-58,共1页
经济学被称为世俗智慧(world philosophy),常人对经济问题的感觉可称为世俗理性。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世俗智慧与世俗理性时常会有奇妙的反差。
关键词 苏州 经济发展 经济学 世俗理性 经济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公众近十年价值观的变化——“后现代化理论”的验证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莲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1,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众的价值观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的转...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众的价值观在1995年至2005年间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的转变趋势,即现代的中国公众更加趋向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就动机和法理权威,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化理论 传统价值观 世俗理性价值观 生存价值观 幸福价值观
下载PDF
资本原始积累的伦理批判 被引量:1
15
作者 晏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资本原始积累是市场经济得以原始发生并运行起来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政策与制度安排的形式完成的,虽未经历资本主义式的剥削过程,但资... 资本原始积累是市场经济得以原始发生并运行起来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政策与制度安排的形式完成的,虽未经历资本主义式的剥削过程,但资本原始积累的这两种形式都涉及公正的历史形式问题,亦即涉及世俗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问题。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伦理辩护和批判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原始积累 世俗理性 史合理性 公正 制度补偿
下载PDF
中国博士生与中国公众价值观的比较——“后现代化理论”的验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莲 《大学(研究)》 2008年第3期29-36,共8页
本文以Inglehart建构"后现代化理论"所使用的"世界价值观调查"为测量工具,对中国博士生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2004年中国公众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Inglehart"后现... 本文以Inglehart建构"后现代化理论"所使用的"世界价值观调查"为测量工具,对中国博士生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2004年中国公众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Inglehart"后现代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上述两组人群的结论一致,即,中国博士生的价值观已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趋势,即博士生趋向不再强调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就动机和法理权威,而更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化理论 传统价值观 世俗理性价值观 生存价值观 幸福价值观
下载PDF
现代性社会政治秩序与宗教——反思哈贝马斯的相关论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永军 《宗教与哲学》 2018年第1期263-275,共13页
"9·11"恐怖事件,使得哈贝马斯局部改变了他一贯坚持的现代性之世俗主义立场。他发现,现代性秩序建构过程中因缺失了宗教超验维度,导致世俗社会秩序失却坚固而融通的伦理基础。面对现代性意识的这种缺失,哈贝马斯呼吁,世俗社会要... "9·11"恐怖事件,使得哈贝马斯局部改变了他一贯坚持的现代性之世俗主义立场。他发现,现代性秩序建构过程中因缺失了宗教超验维度,导致世俗社会秩序失却坚固而融通的伦理基础。面对现代性意识的这种缺失,哈贝马斯呼吁,世俗社会要重新认识宗教,不应把宗教当作"一种已经过去时代的产物"。知识与信仰应该准备相互学习,哲学与神学之间需要展开对话。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世俗主义的现代性立场。他对宗教的邀请,不过是为了在国家权威与宗教运动、世俗信念与宗教信念冲突中受到伤害的现代性秩序建构寻找一种补救之策。哈贝马斯依然坚持认为,现代性社会政治秩序所需要的伦理资源、道德正义的信念来自自然理性,并不能从宗教的超验信仰中获取。就此而言,如果说,启蒙提供了一套理性解构信仰的话语,那么,哈贝马斯通过反思启蒙和审视现代性,又提供出另一套理性解构宗教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政治秩序 世俗化与理性 缺失意识 信仰与知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