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区血管的影响
1
作者 陈雪莹 滕利 臧梦青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6期680-690,共11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皮肤热损伤模型,并探究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1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应用100℃沸水对位于大鼠背部的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按实验分组接受10、15或20 s烫伤,每组38只。烫后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皮肤热损伤模型,并探究热损伤对大鼠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1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应用100℃沸水对位于大鼠背部的三血管体穿支区皮肤按实验分组接受10、15或20 s烫伤,每组38只。烫后应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技术监测皮肤血液灌注变化,采用明胶-氧化铅灌注观察皮肤血管网的密度变化,通过组织学验证各组的热损伤深度并观察其对皮肤choke血管的影响和血管再生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学染色验证了100℃沸水接触皮肤10、15、20 s分别对大鼠背部皮肤造成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的热损伤。激光散斑灌注成像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的血流灌注量恢复至烫前水平[皮肤血流散斑流速指数(SFI):143.25±30.40 vs.140.28±26.35,P=0.828],热损伤15 s组SFI较烫前略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20±10.30 vs.119.31±9.66,P=0.072),而热损伤20 s组SFI较烫前明显减低(67.49±19.93 vs.136.37±18.96,P=0.001)。明胶-氧化铅灌注显示,在烫后第14天,热损伤10 s组血管密度恢复至烫前;热损伤15 s组血管密度略高于烫前水平;热损伤20 s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烫前水平。组织学染色显示,在烫后第7天,热损伤10 s组微血管密度[(29.16±2.38)条/mm^(2)vs.(27.74±3.66)条/mm^(2),P=0.696]和管径[(35.61±2.49)μm vs.(41.74±3.31)μm,P=0.938]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损伤15 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烫前[(36.68±4.65)条/mm^(2)vs.(27.74±3.66)条/mm^(2),P=0.027],而管径较烫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8±4.97)μm vs.(41.74±3.31)μm,P=0.058];热损伤20 s组与烫前相比微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0±2.27)条/mm^(2)vs.(27.74±3.66)条/mm^(2),P=0.407],管径小于烫前[(37.57±5.33)μm vs.(41.74±3.31)μm,P=0.001]。结论浅Ⅱ度热损伤对choke区血管无明显影响;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热损伤 choke 管体穿皮瓣 皮肤液灌注 瘢痕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