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 |
赖辉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1
|
|
2
|
从《黑暗之心》看康拉德的双重性 |
殷耀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3
|
小说的“始源”、权威与霸权──萨伊德“文学霸权理论”管窥 |
丛郁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4
|
可改编与不可重现及主题意蕴的保留--藉《黑暗之心》的改编试论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间的若干基本问题 |
张璟慧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5
|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浅析《黑暗之心》的语言艺术 |
林祯祥
阮莉莉
|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6
|
《现代启示录》的启示——初谈由小说到电影转化的可能与重现的不可能 |
张璟慧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7
|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黑暗之心》中言、意、象的关系 |
张璟慧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8
|
殖民主义和《黑暗之心》 |
郑燕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3
|
|
9
|
析《黑暗之心》中的殖民话语 |
毕凤珊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0
|
《黑暗之心》的目标读者与康拉德的“理想读者” |
王丽亚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1
|
黑暗之中的伦理道德之光——《黑暗之心》叙事层次的伦理学解读 |
安宁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2
|
生态关怀背后的道德忧思——康拉德丛林小说的生态取向管窥 |
王晓兰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3
|
论《黑暗之心》的框架叙事模式 |
郑少敏
王松林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9 |
1
|
|
14
|
米勒的《黑暗之心》解读及其文学批评转向 |
宁一中
兰秀娟
|
《英语研究》
|
2022 |
0 |
|
15
|
以文为医:《黑暗之心》的疗伤叙事与康拉德的精神救赎 |
龙晓梅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1
|
|
16
|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黑暗之心》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
明倩倩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21 |
1
|
|
17
|
人性的复归——比较《黑暗之心》与《罗生门》中多声部叙述框架作品的内涵 |
刘杰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13 |
1
|
|
18
|
经典重写:性别化的符号衍义--以《毒木圣经》重写《黑暗之心》为例 |
程丽蓉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9
|
从话语的人际意义解读《黑暗之心》的殖民主义意识 |
方菊华
|
《文教资料》
|
2008 |
0 |
|
20
|
解读《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 |
杨佳宁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