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 被引量:21
1
作者 赖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4-59,共6页
本文从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以及“陌生化”三个方面,对康拉德《黑暗之心》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上的革新,使主人公马洛非洲探险的历程与自我精神世界探索的过程完美结合起来;由于20世纪小说的一个普遍主题是对人... 本文从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以及“陌生化”三个方面,对康拉德《黑暗之心》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上的革新,使主人公马洛非洲探险的历程与自我精神世界探索的过程完美结合起来;由于20世纪小说的一个普遍主题是对人类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世纪之初的康拉德无疑启发了后来者的思路,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叙述者 叙述接受者 陌生化
下载PDF
从《黑暗之心》看康拉德的双重性 被引量:7
2
作者 殷耀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小说《黑暗之心》中描写非洲时所使用的意象深深地打上了白人文化的烙印。尽管如此,小说对殖民主义者的残暴行径进行了批判,超前地意识到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在这一点上,康拉德的思想水平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人。从《黑暗... 小说《黑暗之心》中描写非洲时所使用的意象深深地打上了白人文化的烙印。尽管如此,小说对殖民主义者的残暴行径进行了批判,超前地意识到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在这一点上,康拉德的思想水平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人。从《黑暗之心》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对生与死、白与黑、光明与黑暗、理想与幻灭、文明与野蛮的二元相对立的思考已经超越了西方的二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黑暗 双重性
下载PDF
小说的“始源”、权威与霸权──萨伊德“文学霸权理论”管窥 被引量:2
3
作者 丛郁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小说的“始源”、权威与霸权──萨伊德“文学霸权理论”管窥丛郁爱德华·萨伊德(EdwardW.Said,193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批评家。他的批评理论强调政治、社会意识与文学的关系,富有... 小说的“始源”、权威与霸权──萨伊德“文学霸权理论”管窥丛郁爱德华·萨伊德(EdwardW.Said,193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批评家。他的批评理论强调政治、社会意识与文学的关系,富有创建性地将文学与霸权联系在一起。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伊德 霸权理论 东方主义 始源 小说生成 帝国主义 《远大前程》 文学批评 康拉德 黑暗
原文传递
可改编与不可重现及主题意蕴的保留--藉《黑暗之心》的改编试论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间的若干基本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璟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7-250,共4页
在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中,《现代启示录》的改编是极为成功的,其在同类影片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已获肯定。通过对小说与电影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分析与若干问题的探讨,得出小说—电影改编中,可改编、不可重现的事实,并突出科波拉对《... 在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中,《现代启示录》的改编是极为成功的,其在同类影片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已获肯定。通过对小说与电影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分析与若干问题的探讨,得出小说—电影改编中,可改编、不可重现的事实,并突出科波拉对《黑暗之心》异于常规却合乎艺术理想规律的改编手法:就科波拉的最终成果来看,《现代启示录》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升华,其表现为提取原作之魂,于原作的艺术空间外别构一番灵奇。我们将这种再创造的改编手法视为理想或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电影 黑暗 《现代启示录》 主题意蕴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浅析《黑暗之心》的语言艺术
5
作者 林祯祥 阮莉莉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0-84,共5页
《黑暗之心》作为英国作家Joseph Conrad(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结合了康拉德的水手经历和欧洲新殖民活动的时代背景,因其独特语言艺术而备受文学批评家关注.该小说历久弥新,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新历史主义关注历... 《黑暗之心》作为英国作家Joseph Conrad(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结合了康拉德的水手经历和欧洲新殖民活动的时代背景,因其独特语言艺术而备受文学批评家关注.该小说历久弥新,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新历史主义关注历史文本以及其他社会话语在小说中的呈现,以及它们如何与文学文本互动.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研究这部伟大作品可以有效地挖掘小说中语言所承载的各种社会力量,因此,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小说中叙事、历史文本、文学传统等话语的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黑暗 语言艺术
下载PDF
《现代启示录》的启示——初谈由小说到电影转化的可能与重现的不可能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璟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7,共6页
借用了英国作家康拉德名作《黑暗之心》的结构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堪称越战电影中的扛鼎之作。它虽拍摄于 1979年,但 9·11之后再次受到影界重视。在创作上,这部电影对由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与重现有启示意义。小说中由语言刺激... 借用了英国作家康拉德名作《黑暗之心》的结构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堪称越战电影中的扛鼎之作。它虽拍摄于 1979年,但 9·11之后再次受到影界重视。在创作上,这部电影对由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与重现有启示意义。小说中由语言刺激而唤起的概念的形象与电影中由非语言刺激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在形成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后均会失去各自的实在性而变为人脑中“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此意义上讲,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与以画面为载体的电影,虽有艺术门类之别,但不一定不能相互转化。但是,小说的非空间性与电影的非时间性又是二者间的鸿沟,因此,由小说到电影虽可实现转化,但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要素却无法被电影完全重现。因此《现代启示录》的成功就在于它只在主题意蕴上对《黑暗之心》有所借鉴,发挥电影的艺术优势,却从不僭越由小说到电影虽可转化却不可能重现这一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现代启示录》 转化 重现
下载PDF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黑暗之心》中言、意、象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璟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50,共4页
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 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小说文本的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黑暗 中国古典美学 艺术世界
下载PDF
殖民主义和《黑暗之心》 被引量:3
8
作者 郑燕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0-52,共3页
在对 19世纪文本《黑暗之心》的考察中 。
关键词 黑暗 小说评论 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 话语权利
下载PDF
析《黑暗之心》中的殖民话语 被引量:1
9
作者 毕凤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88-691,共4页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此外,康拉德也指出了在欧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血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殖民话语 同族关系
下载PDF
《黑暗之心》的目标读者与康拉德的“理想读者”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丽亚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9,共12页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在20世纪的批评与阐释中已是评论家和理论家们的"战场"和"试验地"。作品在新世纪以后依然引发新的议题:集中于马洛的叙述风格,一部分评论家们认为作品为"精英读者"而创作,意味着康...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在20世纪的批评与阐释中已是评论家和理论家们的"战场"和"试验地"。作品在新世纪以后依然引发新的议题:集中于马洛的叙述风格,一部分评论家们认为作品为"精英读者"而创作,意味着康拉德有意疏远大众文化和"普通读者";侧重于题材上的"帝国罗曼司"特点,不少评论家指出,作品的"目标读者"恰恰是当时英国文学市场上的"普通读者"。不过从出版语境反观,通俗题材以及相应的读者仅仅是他用于构建"理想读者"的障眼法。以马洛作为主要叙述者,将故事中的聆听场景作为一个邀约机制,康拉德引导读者从"普通读者"的阅读立场深入关于故事意义的象征阅读;这一形式策略以及相应的阅读进程暗含了康拉德寄寓于"普通读者"中的"理想读者":即,以通俗题材吸引普通读者进入故事世界,通过"嵌套结构"、"聆听场景"、"延缓解码"、象征叙述等一系列手法引导读者超越起初囿于通俗故事和出版语境的阅读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目标读者 理想读者 修辞策略 阅读进程
原文传递
黑暗之中的伦理道德之光——《黑暗之心》叙事层次的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安宁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0,共6页
《黑暗之心》因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历来被叙事学家所青睐,常被当作阐述叙事理论的佳作,同时它也是批评家们解析《黑暗之心》时难以规避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黑暗之心》的叙事层次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如果结合... 《黑暗之心》因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历来被叙事学家所青睐,常被当作阐述叙事理论的佳作,同时它也是批评家们解析《黑暗之心》时难以规避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黑暗之心》的叙事层次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如果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转向时期的主要哲学家及批评家们的相关理论,对《黑暗之心》的叙事层次进行探讨,可以透析该部作品背后的伦理道德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文学伦理学批评 叙事层次 伦理道德旨意
原文传递
生态关怀背后的道德忧思——康拉德丛林小说的生态取向管窥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晓兰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5-137,共3页
康拉德将创作的视线投向浩瀚的大海与原始的丛林,使得他的小说虽然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但包含了闪烁着生态思想光芒的部分——对机械文明的批判、对现代人物质主义的挞伐以及对相对原始的生存状况的崇尚。生态批评可以为我... 康拉德将创作的视线投向浩瀚的大海与原始的丛林,使得他的小说虽然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但包含了闪烁着生态思想光芒的部分——对机械文明的批判、对现代人物质主义的挞伐以及对相对原始的生存状况的崇尚。生态批评可以为我们解读康拉德的小说开启新的视野,并由此管窥康拉德生态关怀背后对道德危机的关注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隅逐客》 黑暗 生态取向 道德忧思
下载PDF
论《黑暗之心》的框架叙事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少敏 王松林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的叙述手法一改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采用了框架故事叙事的方法,这一手法成为彰显主题的一个重要外化形态。本文分析了《黑暗之心》中叙述者马洛与主人公马洛、叙述者"我"与叙述者马洛的叙述视角的转换关...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的叙述手法一改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采用了框架故事叙事的方法,这一手法成为彰显主题的一个重要外化形态。本文分析了《黑暗之心》中叙述者马洛与主人公马洛、叙述者"我"与叙述者马洛的叙述视角的转换关系,并藉此说明这一叙事模式与作品的反殖民主义主题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黑暗 框架叙事 反殖民主义主题
下载PDF
米勒的《黑暗之心》解读及其文学批评转向
14
作者 宁一中 兰秀娟 《英语研究》 2022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黑暗之心》是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评论家们对它的解读,表现了不同的眼光,展示了不同的智慧。而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则不仅表现出他... 《黑暗之心》是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评论家们对它的解读,表现了不同的眼光,展示了不同的智慧。而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则不仅表现出他的深邃烛照与人生智慧,更契合了他的几次理论转向。通过对米勒的这一研究之研究(“意识的意识”),可以看出他辉煌的文学研究生涯的重要轨迹。米勒由意识批评到解构主义批评,再到言语述行理论等文学解读方法的转向,都在其对《黑暗之心》的解读中有迹可循。本文探讨米勒对《黑暗之心》的独创性阐释以及其中的理论转向,也对其批评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J.希利斯·米勒 意识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言语述行理论
下载PDF
以文为医:《黑暗之心》的疗伤叙事与康拉德的精神救赎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晓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37-43,共7页
文学人类学认为,治病疗伤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文学创作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作家的创伤书写往往就是他们的苦难情感宣泄。在《黑暗之心》中,小说人物马洛其实就是作者康拉德的化身,以马洛的视角所叙述的刚果经历以及那段... 文学人类学认为,治病疗伤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文学创作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作家的创伤书写往往就是他们的苦难情感宣泄。在《黑暗之心》中,小说人物马洛其实就是作者康拉德的化身,以马洛的视角所叙述的刚果经历以及那段痛苦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康拉德本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其目的在于以文为医、自我治疗,通过创伤叙事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治疗功能 叙事手法 康拉德 黑暗
下载PDF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黑暗之心》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明倩倩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年第7期9-11,共3页
《黑暗之心》是英国作家康拉德最负盛誉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马洛在寻找库尔茨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突出反映了欧洲文明所代表的殖民主义与非洲原始土地的矛盾与冲突。本文从深层生态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库尔茨与生态智慧T的关联及深... 《黑暗之心》是英国作家康拉德最负盛誉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马洛在寻找库尔茨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突出反映了欧洲文明所代表的殖民主义与非洲原始土地的矛盾与冲突。本文从深层生态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库尔茨与生态智慧T的关联及深层生态意识在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矛盾体现,揭示出《黑暗之心》所蕴含的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深层生态学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康拉德 深层生态学 生态智慧T 深层生态意识
下载PDF
人性的复归——比较《黑暗之心》与《罗生门》中多声部叙述框架作品的内涵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9期73-75,共3页
本文通过对波兰籍作家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与日本黑泽明的剧本《罗生门》独具匠心的叙述框架和多重叙述者对于同一对象的描述进行比较,探讨处于东西方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两位作家,对待人性的看法上的异同点,进而发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黑暗 《罗生门》 多声部叙述框架 人性的回归
下载PDF
经典重写:性别化的符号衍义--以《毒木圣经》重写《黑暗之心》为例
18
作者 程丽蓉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共11页
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存在三种意义不同而又具有相通性的"重写"。其中,哈钦以"历史编撰元小说"指称"重写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我们的康拉德"式阐释语境中,产生了美国南方作家金索沃重写《黑暗... 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存在三种意义不同而又具有相通性的"重写"。其中,哈钦以"历史编撰元小说"指称"重写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我们的康拉德"式阐释语境中,产生了美国南方作家金索沃重写《黑暗之心》的《毒木圣经》。本文采取符号分析、叙事分析和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方法,论析《毒木圣经》所体现的金索沃自觉的符号意识及其"性别化的符号衍义"重写策略。她重新阐释和改写"库尔茨"这一象征符号,突出和延展女性象征符号,并将之与对《圣经》"罗得之妻"和"出埃及记"的性别化重写交织起来重新编码,彰显符号的语境性、动态性,以"非中心化的说话主体"叙事,重构一个去中心化、非二元对立的叙事文本,超越狭隘的性别意义,赋予性别符号以丰富的文化象征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重写” 性别化的符号衍义 《毒木圣经》 黑暗
原文传递
从话语的人际意义解读《黑暗之心》的殖民主义意识
19
作者 方菊华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7期24-27,共4页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小说,它蕴涵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热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作者在与读者的理解互动中所采用的话语人际意义手段,深刻揭...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小说,它蕴涵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热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作者在与读者的理解互动中所采用的话语人际意义手段,深刻揭示文本蕴涵的殖民主义意识和种族优越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 话语的人际意义 殖民主义意识
下载PDF
解读《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
20
作者 杨佳宁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年第8期95-96,共2页
《黑暗之心》中的女性有马洛的姨妈,贸易公司的两位看门人,库尔兹的非洲情妇和未婚妻。康拉德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不是简单的普通女性形象了,她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反映,对女性的社会反映。本文将通过对《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黑暗之心》中的女性有马洛的姨妈,贸易公司的两位看门人,库尔兹的非洲情妇和未婚妻。康拉德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不是简单的普通女性形象了,她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反映,对女性的社会反映。本文将通过对《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并且分析康拉德是否是名真正的"厌女症"的男权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黑暗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男权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