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黑暗之心》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陌生化”
被引量: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以及“陌生化”三个方面,对康拉德《黑暗之心》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上的革新,使主人公马洛非洲探险的历程与自我精神世界探索的过程完美结合起来;由于20世纪小说的一个普遍主题是对人类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世纪之初的康拉德无疑启发了后来者的思路,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
作者
赖辉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英语系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4-59,共6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黑暗之心》
叙述者
叙述接受者
陌生化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3
引证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56
参考文献
3
1
胡亚敏..叙事学[M],1994.
2
王泰来编译..叙事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07.
3
[英]康拉德(Conrad,J·) 著,袁家骅,赵启光.康拉德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3
1
姚兰,王颖.
试论《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3):38-41.
被引量:22
2
吴迪龙,罗鑫.
后殖民,还是反殖民?——《黑暗的心》的后殖民批评解读探讨[J]
.译林,2007(4):196-198.
被引量:5
3
生安锋.
后殖民性、全球化和文学的表述——霍米·巴巴访谈录[J]
.南方文坛,2002(6):35-38.
被引量:14
4
张敏.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叙事艺术[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4):53-60.
被引量:25
5
R.T.汪,陈新.
转向语言学:1960-1975年的历史与理论和《历史与理论》(续)[J]
.世界哲学,1999(4):32-42.
被引量:6
6
杜维平.
非洲、黑色与女人──《黑暗的中心》的男性叙事话语批判[J]
.外国文学评论,1998(4):34-38.
被引量:13
7
章卫文.
试论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J]
.外国文学研究,1985,7(1):41-47.
被引量:4
8
袁贤铨.
论《都柏林人》的象征艺术[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4):85-87.
被引量:11
9
王丽亚.
穿越《黑暗中心》的约瑟夫·康拉德──论《黑暗中心》的叙述技巧[J]
.外国语文,1996,21(3):15-20.
被引量:3
10
高继海.
马洛的“寻觅”与库尔茨的“恐怖”——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初探[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2(2):67-72.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21
1
汪杨文.
论《吉姆老爷》中的陌生化[J]
.文教资料,2008(34):28-30.
2
王美萍.
被解构的朝圣之旅——《黑暗之心》后现代性解读[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4):28-31.
被引量:5
3
殷企平.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J]
.外国文学评论,2001(2):144-151.
被引量:37
4
刘远芳.
试论《黑暗中心》的主要叙事特色[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2):60-62.
5
王楠.
《黑暗的中心》谁在讲“故事”——试论约瑟夫·康拉德的叙述视角策略[J]
.俄罗斯文艺,2006(2):44-47.
被引量:2
6
胡翠芬.
幸福,亦或是不幸[J]
.科技信息,2007(22):226-226.
被引量:1
7
陈惠良.
康拉德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与主题表达的关联性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4-109.
被引量:2
8
李旭,孙建华,王忠民.
从《黑暗的心》的结构分析看康拉德对人性的探索[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80-82.
被引量:1
9
张敬品,石广清.
《黑暗的心脏》中外层叙述者的属性[J]
.电影文学,2009(4):117-118.
10
包著红.
论《黑暗的心》中叙述者马洛的作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5):109-112.
二级引证文献
56
1
陈雷.
殖民主义与节制的美德——斯宾塞笔下的爱尔兰,兼及《黑暗的心》[J]
.外国文学评论,2021(1):142-163.
被引量:4
2
李新艳.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重新审视《黑暗的心脏》中的女性[J]
.山花,2008(11):132-133.
3
尚必武.
评《阿拉比》的艺术构建[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83-85.
4
马莉,段彦艳.
《黑暗之心》的后现代性[J]
.大家,2010(16):12-13.
被引量:1
5
姚颖.
从“丑”衍生的“美”——论《黑暗的心》审“丑”之旅[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2):135-139.
被引量:1
6
王晓兰,王松林.
康拉德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6(5):43-49.
被引量:14
7
王丽亚.
批评理论与作品阐释再认识——兼与殷企平先生商榷[J]
.外国文学,2002(1):78-82.
被引量:6
8
殷企平.
由《黑暗的心脏》引出的话题——答王丽亚女士的质疑[J]
.外国文学,2002(3):62-67.
被引量:10
9
孙妮.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4-29.
被引量:5
10
苏鑫.
《河湾》和《黑暗的心》的比较研究[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109-112.
被引量:5
1
庄陶.
先锋小说的叙述话语[J]
.东南学术,1998(5):14-19.
被引量:2
2
范道济.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述论[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5(4):11-16.
被引量:6
3
龚玲.
略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16(B05):35-36.
被引量:5
4
张巧欢.
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二人称的运用[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137-138.
被引量:2
5
刘晓洁.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36-40.
6
李婷.
论徐訏后期小说的叙事艺术[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0(5):79-81.
7
黄希云.
判断“内心独白”的两个根本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1991(4):3-8.
被引量:1
8
宋德伟.
论《洪堡的礼物》的叙事特色[J]
.外语研究,2006,23(4):68-71.
被引量:7
9
王先霈.
小说的叙事接受者[J]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8(12):7-7.
10
张菁华.
与恐惧结伴[J]
.满族文学,2015,0(6):84-88.
外国文学研究
199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