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良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4-122,128,共10页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为"失得"、"优虞"、"进退"、"昼夜"之象;后者则是一别封"变"而得两别卦中隐含的四个"互体"经卦之象,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真义。又及宋代张戒所引《隐秀》之佚文,据本篇对"隐"、"秀"之定义和《文心》其他篇用"情"字之特点与唐代元兢对"秀句"之阐释,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绝非"真《隐秀》篇之文",是张戒错误的"撮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汝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8-24,共7页
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时常出现一些异事。《兰亭序》真迹是书法艺术上的无价神品,可是贞观殉葬以后,据说曾被发掘,而杳然不可踪迹了。《石头记》全稿是小说文学上的巨宝奇珍,可是八十回后的原本的命运,无能言之者矣。这都是每一话及,辄令人... 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时常出现一些异事。《兰亭序》真迹是书法艺术上的无价神品,可是贞观殉葬以后,据说曾被发掘,而杳然不可踪迹了。《石头记》全稿是小说文学上的巨宝奇珍,可是八十回后的原本的命运,无能言之者矣。这都是每一话及,辄令人为之同声浩叹、抱憾无涯的巨大损失。——这也“罢了”,可是还不到此为止。《兰亭》明明是右军真笔,却出了一个李文田,他的意思是连文章带字体都是伪造的。《红楼梦》明明是雪芹作的,却被妄人硬装上了一个狗尾,却出了几位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议 文心雕龙 张戒 宋本 黄侃 容华 逸文 义生文外 妄人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9
3
作者 舆膳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2-97,共6页
《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舆膳宏1《文心雕龙》第四十章隐秀篇,虽然其中四百多字可能是后代的补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发展上古著极其重要的地位。刘勰指出:“文之英,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 《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舆膳宏1《文心雕龙》第四十章隐秀篇,虽然其中四百多字可能是后代的补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发展上古著极其重要的地位。刘勰指出:“文之英,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史 《文赋》 刘勰 言不尽意 《诗品》 《诗式》
原文传递
隐秀与潜藏——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德威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37,共5页
这是一个"横征暴敛"的时代:神秘病毒入侵,生态巨变,全球人心惶惶,古老的政治神学阴魂不散。与此同时,股市翻腾,大数据算计一切,虚拟世界散播更多的欲望和恐惧——有如超级病毒。但又有什么比语言的透支和滥用更凸显一个时代... 这是一个"横征暴敛"的时代:神秘病毒入侵,生态巨变,全球人心惶惶,古老的政治神学阴魂不散。与此同时,股市翻腾,大数据算计一切,虚拟世界散播更多的欲望和恐惧——有如超级病毒。但又有什么比语言的透支和滥用更凸显一个时代的虚无?能有一个地方,可以逃离这一切吗?如果《夜晚的潜水艇》触动了我们,这也许是关键所在吧。这部短篇小说集大疫期间出版,迅速引起共鸣,成为一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病毒入侵 虚拟世界 政治神学 大数据 潜水艇 引起共鸣
原文传递
《文心雕龙》的“隐秀”论 被引量:8
5
作者 詹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24-36,共13页
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今传《文心雕龙》以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这个本子的《隐秀》篇,有四百多字是补进去的。今传元朝刻本《文心雕龙》,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缺的这四百字,正合一板。《古今图书集成考证... 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今传《文心雕龙》以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这个本子的《隐秀》篇,有四百多字是补进去的。今传元朝刻本《文心雕龙》,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缺的这四百字,正合一板。《古今图书集成考证》考《隐秀》篇说:“案此篇‘澜表方园’以下阙一页,《永乐大典》所收旧本亦无之,今坊本乃何焯校补。”黄叔琳本的《隐秀》篇就是根据何焯校本补的。 明人好作伪书,《文心雕龙·隐秀》篇也随之蒙了不白之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论 宋本 黄侃 冯舒 万历 状溢目前
下载PDF
思维与想象——兼谈中国古典诗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13-120,159,共9页
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普遍性)为己任,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即在场的显现的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结合为目标。思维中,普遍性概念重在界定在场的某类事物,而想象则重在冲破界限,超越在场,不仅冲破某一个别事... 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普遍性)为己任,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即在场的显现的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结合为目标。思维中,普遍性概念重在界定在场的某类事物,而想象则重在冲破界限,超越在场,不仅冲破某一个别事物的界限以想象到同事物中其它的个别事物,而且冲破同类的界限以想象到不同类的事物。西方哲学在从旧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传统转向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新思想以后,想象因其飞离在场的特性而受到尊崇。中国古典诗重隐秀和言外之意,其要旨就在于通过在场的东西(所谓“状溢目前曰秀”)想象到不在场的东西(所谓“情在词外曰隐”),让读者感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 想象 在场 不在场 胡塞尔
原文传递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刘勰“隐秀”论的本义、影响与误读 被引量:8
7
作者 姚爱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在周汝昌、陈良运二家对张戒所引《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证伪的基础上 ,考查《隐秀》残篇及其“隐在文本”可以看出 ,刘勰的“隐”论是对先秦两汉《易》学和《诗》注的总结 ,应归属于以象征为要义的意象论诗学话语谱系 ,而不属于... 在周汝昌、陈良运二家对张戒所引《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证伪的基础上 ,考查《隐秀》残篇及其“隐在文本”可以看出 ,刘勰的“隐”论是对先秦两汉《易》学和《诗》注的总结 ,应归属于以象征为要义的意象论诗学话语谱系 ,而不属于以情景交融为特质的意境论诗学话语谱系 ;刘勰的意境论诗学思想应在《物色》篇 ;《文心雕龙》存在着意象论与意境论并行不悖的诗学取向 ;张戒对《隐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物色》 意象论 意境论 诗学范型转换
下载PDF
文学翻译的隐秀观 被引量:9
8
作者 孟东红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3,共5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和描述了“隐秀”这样一个文学文本的诗性特征,以此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诗学转换。“隐秀”这一重要特征在文学翻译中同样不可忽视:文学译作应当像原作一样有秀有隐、秀隐得宜,这样才能体现“文学性”,确保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和描述了“隐秀”这样一个文学文本的诗性特征,以此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诗学转换。“隐秀”这一重要特征在文学翻译中同样不可忽视:文学译作应当像原作一样有秀有隐、秀隐得宜,这样才能体现“文学性”,确保文学的恒久延续,据此,译者还能找到有助于解决言意矛盾的文学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隐秀观是为建立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翻译理论而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传统诗学理论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主题新议 被引量:6
9
作者 秦海英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9期134-136,共3页
学者们对《隐秀》篇的论述对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阐释 ,这些观点还不足以全面概括《隐秀》篇的含义。根据《隐秀》篇在创作论中的位置和地位 ,可以把《隐秀》看作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既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过程 。
关键词 艺术传达过程 艺术传达结果
下载PDF
“隐秀”美学风格之传译——以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汉译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晔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前,国内外文学界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内涵有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作品汉译研究的个案分析却不多见。笔者以《永别了,武器》为例,阐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在美学效果上有异曲同... 目前,国内外文学界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内涵有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作品汉译研究的个案分析却不多见。笔者以《永别了,武器》为例,阐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在美学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以"隐秀"风格的传译为视角,通过对大陆和台湾两个汉译本的比较与分析,指出汉译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出"隐秀"美学风格的传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刘勰 翻译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的含义及柔美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蔡育曙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7-61,共5页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曾着力地论述了一种“壮言慷慨”的美,一种阳刚形态的美,这在《风骨》篇里表露得很明白。但对柔美的剖析阐述则相形见弱,这从《隐秀》篇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隐秀”并不纯粹是论述柔性...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曾着力地论述了一种“壮言慷慨”的美,一种阳刚形态的美,这在《风骨》篇里表露得很明白。但对柔美的剖析阐述则相形见弱,这从《隐秀》篇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隐秀”并不纯粹是论述柔性美,它的含义比较丰富、复杂。它除论及柔性美外,还论述了含蓄美等。由于对《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考据家们争论有年,迄无定论。这里则着重探讨其中的柔性美因素。因此,我们对《隐秀》篇的探讨以现存正文为基准,结合《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有关论述一起研究。至于《隐秀》篇的补文,即使纯为明人伪作,那么最低限度也可看作是明人对该篇的一种理解、引申和阐发,所以我们在讨论中把补文也作为一种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阴柔美 含蓄美 南朝文学 真伪问题 作品 古诗十九首 最低限度 秘响旁通
下载PDF
释“隐秀” 被引量:6
12
作者 诸葛志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99-102,共4页
中国艺术贵神韵意味的哲学基础是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 ,影响到其时名士的立身行事则重神理而遗形骸。余风所及 ,人物识鉴重神气 ,艺术贵神韵意味。《文心雕龙》所谓“隐秀”
关键词 状溢目前 神韵意味 虚实显 文学研究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话语蕴含的“互体变爻”现象之分析——以《孔乙己》为例
13
作者 高俊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3,共10页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话语蕴含的多重意义是一个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在显在的台词背后,往往隐含着许多呼之欲出的潜台词,它们如易学里所谓的“互体变交”,既彼此对立又相辅相成,构成了鲁迅语言表现的双重乃至多重结构。作为极富于理论...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话语蕴含的多重意义是一个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在显在的台词背后,往往隐含着许多呼之欲出的潜台词,它们如易学里所谓的“互体变交”,既彼此对立又相辅相成,构成了鲁迅语言表现的双重乃至多重结构。作为极富于理论自觉意义的小说家,鲁迅在语言表现上的这一技法并非一无依傍,而是对于中国古典文论中“隐秀”传统的遥远呼应。他在继承与发扬此传统的同时,又加以现代性的改造,使其更能折射出现代中国人的真实生存境遇与精神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孔乙己》 互体变交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论视野下的鲁迅创作技法探源
14
作者 高俊林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2,80,共8页
对于鲁迅的文学创作,过去总习惯于运用西方舶来的批评术语来分析解读,而事实上,鲁迅早年接受过十多年的严格而规范的传统式写作训练,所以他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深受本土写作传统的影响。现立足于中国传统文论视野,就鲁迅的具体创作技法... 对于鲁迅的文学创作,过去总习惯于运用西方舶来的批评术语来分析解读,而事实上,鲁迅早年接受过十多年的严格而规范的传统式写作训练,所以他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深受本土写作传统的影响。现立足于中国传统文论视野,就鲁迅的具体创作技法加以溯源式考察,从整体布局上的“互见法”、人物命名的明喻曲譬、叙事安排的白描与反衬以及语言表达的顿挫与隐秀等几个方面深入文本内部,进行仔细梳理。意在说明,鲁迅在创作过程中自觉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既不媚外媚古,也不排外排古,这种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可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传统 互见法 顿挫
下载PDF
本土理论如何进入绘画人类学——互趣和隐秀的向往 被引量:2
15
作者 庄孔韶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2,共7页
从中国古典批判性文论中汲取田野互趣和隐秀的术语,提出当代人类学的田野认识论批判线路,即改变明述性实证结论的缺失,提倡在田野工作中进一步追寻不可言说的文化的直觉与隐喻发现。因此,田野的互动极致——互趣,无疑是新认识论改造的... 从中国古典批判性文论中汲取田野互趣和隐秀的术语,提出当代人类学的田野认识论批判线路,即改变明述性实证结论的缺失,提倡在田野工作中进一步追寻不可言说的文化的直觉与隐喻发现。因此,田野的互动极致——互趣,无疑是新认识论改造的认知极致——隐秀佳作的必要基础和连续体,从而使人类学的书写工夫转向非文字系统的多种文化表征领域。绘画人类学的兴起就是推动寻获言外之意的新知识、新方法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趣 非文字系统 交叉学科 绘画人类学
原文传递
关于中西方两种美学观的比较论纲——隐秀说和显隐说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继勇 杨献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09-113,共5页
中国当代艺术学、文论和美学学科建设应如何继承传统、借鉴中外,这通过学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可获得启示价值。比较中国古代美学隐秀说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显隐说,可发现其间虽然反差巨大,但审美原则、审美思路、表达方式和方法论等却具有... 中国当代艺术学、文论和美学学科建设应如何继承传统、借鉴中外,这通过学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可获得启示价值。比较中国古代美学隐秀说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显隐说,可发现其间虽然反差巨大,但审美原则、审美思路、表达方式和方法论等却具有多方面相似性,所用范畴具有形而上的及难以推论、阐释之特征,都具"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其本体论相近且审美路径都纳入了非现实的变量;都围绕着显-隐互动线索而抽象统一性相通,即本于显(显现、秀)-隐(隐蔽、遮蔽)二重性共时而交互的运作,究其相似的成因都和老庄之道有些关联。据此,还可证文艺美学、艺术哲学建设若在坚持主客体对立的方法论基础上联系本体论,亦可发现新的思维路径而增强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审美 方法论 《文心雕龙》
下载PDF
“隐秀”美学内涵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倩 梁哲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21期39-41,共3页
“隐秀”美学内涵不仅是中国传统古代美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隐秀”美学内涵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具体表现,来探讨“隐秀”美学内涵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 “隐秀”美学内涵不仅是中国传统古代美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隐秀”美学内涵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具体表现,来探讨“隐秀”美学内涵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在传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同时,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文创产品 美学内涵
下载PDF
论《隐秀》的“象外之隐”与易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窦可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5,共8页
《隐秀》作为刘勰探讨文学创作的重要篇章,此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隐秀》"补文"存在真伪之议;第二,在《隐秀》"残文"中,"隐秀"的概念、内涵和审美效应并不难判定,学界对此... 《隐秀》作为刘勰探讨文学创作的重要篇章,此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隐秀》"补文"存在真伪之议;第二,在《隐秀》"残文"中,"隐秀"的概念、内涵和审美效应并不难判定,学界对此实际也无大分歧;第三,学界一般都承认刘勰的"隐秀"论必然以《周易》为论述的依据和起点,对此本无疑义。但细论起来,这三个问题却都指向了《隐秀》文本的超越性阐释这一核心问题。对于真伪的问题,我们应超越那些客观牵连,而关注那些超越性的本然体验。在此,补文所体现的易学思想,确实与"残文"乃至全书一致;《周易》那种超越性的思维范式才是"象外之隐"的本源,中国意境美学的发轫,实与《周易》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象外之 周易
下载PDF
再谈《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詹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5-58,共4页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在文学评论丛刊》第二辑发表后,杨明照、王达津两位同志都写了商榷文章,表达他们的不同意见。 杨文全部照抄我已经引用的资料,而并没有提供新的资料,只是他作了不同的解释。我觉得他作的...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在文学评论丛刊》第二辑发表后,杨明照、王达津两位同志都写了商榷文章,表达他们的不同意见。 杨文全部照抄我已经引用的资料,而并没有提供新的资料,只是他作了不同的解释。我觉得他作的解释不足以服人,而学术问题还是平心静气地讨论为好。现对杨、王二文再提出不同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真伪问题 宋本 再谈 李陵 刘勰 歌行 冯舒 婕妤
下载PDF
从“得意忘言”到“隐秀”——“言不尽意”与六朝文论的展开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15-118,136,共4页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经过六朝"得意忘言"、"忘言得意"、"隐秀"、"滋味"等学说的延展,"言不尽意"的矛盾无奈逐步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追求将深远...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经过六朝"得意忘言"、"忘言得意"、"隐秀"、"滋味"等学说的延展,"言不尽意"的矛盾无奈逐步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追求将深远的意旨隐含在言语之中,让读者物体会这不尽的"言外之意"。这种追求内蕴深厚、意旨遥深的美学要求,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绝妙之处,对后世历代文论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滋味 六朝文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