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
夏仲翼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2
|
|
2
|
谈重译──兼评许钧 |
许渊冲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53
|
|
3
|
新时代语境期待中国翻译研究的新突破 |
谢天振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5
|
|
4
|
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
许钧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33
|
|
5
|
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以“《红与黑》的心理分析”一课为例 |
苏卉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32
|
|
6
|
风格与译风 |
罗国林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9
|
|
7
|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 |
张德明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0
|
|
8
|
对理论沉寂期的反思 |
林克难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9
|
|
9
|
风格、夸张及其他 |
罗新璋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2
|
|
10
|
“红与黑”交织中的“摩登”——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之考察 |
张武军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5
|
|
11
|
译者的追求与读者的审美期待及其它 |
许钧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6 |
9
|
|
12
|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 |
许钧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1
|
|
13
|
谈《红与黑》中的于连 |
王梓屹
钟良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1
|
|
14
|
人的生存困境的呈现——《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代意味 |
郭建辉
|
《怀化学院学报》
|
2003 |
10
|
|
15
|
小说 |
莫泊桑
田保荣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0
|
|
16
|
复译重在超越与创新 |
刘云虹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17
|
“翻译诗学”辨(续) |
袁筱一
许钧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1995 |
7
|
|
18
|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 |
陈晓敏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9
|
是否还有个度的问题——评罗新璋译《红与黑》 |
许钧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5
|
|
20
|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
李有华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