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被引量:52
1
作者 夏仲翼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17,共5页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夏仲翼作家往往不关心文学理论,就像翻译家很少关心翻译的理论。有趣的是,理论家或者是批评家,大都不从事文学创作,而谈论翻译理论者,通常也不见太多的译作。这原因,说不清道不明。实际操作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夏仲翼作家往往不关心文学理论,就像翻译家很少关心翻译的理论。有趣的是,理论家或者是批评家,大都不从事文学创作,而谈论翻译理论者,通常也不见太多的译作。这原因,说不清道不明。实际操作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几乎是任何学科的普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文学鉴赏力 红与黑 文学文本 文学理解 文学批评 批评理论 等值翻译
原文传递
谈重译──兼评许钧 被引量:53
2
作者 许渊冲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6-59,共4页
谈重译──兼评许钧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重译”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一次;二是别人译过的作品,自己重复再译一遍,这也可以叫做“复译”,但我已经用惯了“重译”二字,所以就不改了。正如“矮”字是“委矢”两... 谈重译──兼评许钧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重译”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一次;二是别人译过的作品,自己重复再译一遍,这也可以叫做“复译”,但我已经用惯了“重译”二字,所以就不改了。正如“矮”字是“委矢”两个字组成的,拿起箭来应该是“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作风格 文学翻译 红与黑 表达方式 译文 许译 庞德 “讹” 司汤达 《包法利夫人》
下载PDF
新时代语境期待中国翻译研究的新突破 被引量:45
3
作者 谢天振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5,共3页
日前有同行朋友提到,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翻译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等值论、等效论等,新论踵出;《红与黑》译本读者意见大调查蔚为壮观,几乎让整个文化界为之注目;至于围绕着“翻译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翻译文学能否视... 日前有同行朋友提到,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翻译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等值论、等效论等,新论踵出;《红与黑》译本读者意见大调查蔚为壮观,几乎让整个文化界为之注目;至于围绕着“翻译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翻译文学能否视作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等问题的争论,双方言词激烈,你来我往,争得不亦乐乎,也几乎牵动了整个译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中国文学 时代语境 期待 红与黑 九十年代 读者意见 翻译文学
原文传递
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被引量:33
4
作者 许钧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5,9,共4页
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与R·阿埃瑟朗教授谈翻译研究南京大学许钧利用访问欧盟总部的机会,十月八日星期六的下午,在中国代表团下榻的布鲁塞尔喜来登饭店,笔者有幸与神交已久、但一直未能谋面的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前秘... 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与R·阿埃瑟朗教授谈翻译研究南京大学许钧利用访问欧盟总部的机会,十月八日星期六的下午,在中国代表团下榻的布鲁塞尔喜来登饭店,笔者有幸与神交已久、但一直未能谋面的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前秘书长R·阿埃瑟朗教授见了面,就翻译和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论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学 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 近三十年来 红与黑 翻译活动 语言学派 《中国翻译》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以“《红与黑》的心理分析”一课为例 被引量:32
5
作者 苏卉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外国文学教学应通过加强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运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双主教学模式 ,逐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本文以“《红与黑》的心理分析”一课为例 ,阐明了作者对外国文学教学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 红与黑 文艺理论 现代西方 自身 作者 心理分析 主教 实践
下载PDF
风格与译风 被引量:19
6
作者 罗国林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26,共4页
风格与译风罗国林文学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即要不要译出原著的风格,风格是否可译,历来论说者众,但至今见仁见智,并未完全达成共识。多数论者认为:文学翻译应尽可能译出原著的风格;风格并非不可译,只是难译。译出原著的风格,正是... 风格与译风罗国林文学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即要不要译出原著的风格,风格是否可译,历来论说者众,但至今见仁见智,并未完全达成共识。多数论者认为:文学翻译应尽可能译出原著的风格;风格并非不可译,只是难译。译出原著的风格,正是翻译真正难为之所在,也是翻译之为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原著风格 艺术风格 文学作品的风格 文学翻译 四字词组 译者的风格 翻译文学 译本 老舍先生
原文传递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德明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7,共7页
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事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他的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 ,也影响了他与他人的正常关系的建立。欲望主体徘徊在“想... 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事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和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他的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 ,也影响了他与他人的正常关系的建立。欲望主体徘徊在“想像界”和“象征界”之间。主人公对父亲 /法律 宗教象征秩序的反抗与对缺失的母亲的追求融为一体。小说的叙事结构建立在俄狄普斯三角的基础上 ,整部小说可视为一个欲望主体形成、发展、成长直至寂灭的过程。本文还对主人公欲望的他者性、其杀人行为的深层动机、书名的象征意义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主体 主人公 红与黑 小说 叙事结构 象征 反抗 他人 镜像阶段 拉康
原文传递
对理论沉寂期的反思 被引量:19
8
作者 林克难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12,共3页
翻译理论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辉煌之后,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面对这种情况,有人疾呼翻译理论研究走进了死胡同,让大家“丢掉幻想”;有人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一个“相对沉寂期”;也有人说翻译研究进入了“... 翻译理论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辉煌之后,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面对这种情况,有人疾呼翻译理论研究走进了死胡同,让大家“丢掉幻想”;有人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一个“相对沉寂期”;也有人说翻译研究进入了“调整期”。尽管说法不一,却也集中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寂期 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 中国翻译 语言学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译论 文学翻译 直译意译 红与黑
原文传递
风格、夸张及其他 被引量:12
9
作者 罗新璋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5-27,共3页
首先,感谢许钧教授,拙译劳他细读,指出不少毛病,发现第33页不到十五行译文中,“大”字起头的四字词组就有三处之多,第81页半页文字中,“倒”字例又出现三次。同字重出,竟至再三,总贻人“贫于一字”之讥,揭出所谓的“华丽”掩盖下的贫弱... 首先,感谢许钧教授,拙译劳他细读,指出不少毛病,发现第33页不到十五行译文中,“大”字起头的四字词组就有三处之多,第81页半页文字中,“倒”字例又出现三次。同字重出,竟至再三,总贻人“贫于一字”之讥,揭出所谓的“华丽”掩盖下的贫弱。故看到文中奖饰之词,益增惶愧;倒是指谬摘误,可为鉴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红与黑 郁达夫 四字词组 瑞那夫人 魏晋南北朝 二十世纪 “讹” 量化管理 唐代文学
原文传递
“红与黑”交织中的“摩登”——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之考察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武军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革命文学和国民大革命息息相关,可是以往研究界基于单一的立场把复杂的国民大革命简单化,进而把丰富的革命文学狭窄化。从多维的革命视野出发,考察1928年国民党中央在上海创办的《中央日报》及其文艺副刊,就可以发现大革命文学中的"... 革命文学和国民大革命息息相关,可是以往研究界基于单一的立场把复杂的国民大革命简单化,进而把丰富的革命文学狭窄化。从多维的革命视野出发,考察1928年国民党中央在上海创办的《中央日报》及其文艺副刊,就可以发现大革命文学中的"红与黑"、"摩登"等诸多有意义的命题。胡也频、沈从文、丁玲创办的《红与黑》及其他文艺副刊,再现了革命与反革命、红与黑交织下的革命文学的丰富性、复杂性。田汉等主导的《摩登》副刊,带给我们对于革命和摩登新的理解,又给我们提供了认知中国文学现代性、摩登性的新思路。对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的考察,既是对革命文学谱系的历史还原和重新梳理,也是在民国历史语境中对中国文学"现代性"、"摩登性"的重新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文艺副刊 上海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 大革命 红与黑 文学现代性
原文传递
译者的追求与读者的审美期待及其它 被引量:9
11
作者 许钧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6年第5期50-53,共4页
译者的追求与读者的审美期待及其它许钧翻译和写作,有同有异。有人认为异大于同,有人认为同大于异。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无论作者还是译者,都必须面对读者。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追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任何译者,... 译者的追求与读者的审美期待及其它许钧翻译和写作,有同有异。有人认为异大于同,有人认为同大于异。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无论作者还是译者,都必须面对读者。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追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任何译者,都希望自己的译作能被读者所接受。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期待 中国文化 红与黑 翻译理论 外国文学作品 接受心理 译文语言 中庸之道 文化交流 许渊冲
下载PDF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 被引量:11
12
作者 许钧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4-47,共4页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南京大学教授许钧许渊冲先生执译的《红与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读过不止一遍。惊叹先生的执着追求,以极具个性的翻译来证明并实践自己的翻译主张,凭独创的“三化”...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南京大学教授许钧许渊冲先生执译的《红与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读过不止一遍。惊叹先生的执着追求,以极具个性的翻译来证明并实践自己的翻译主张,凭独创的“三化”(深化、等化、浅化),“渐入化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化” 文学翻译 许渊冲 “讹” “化境” 译文 文字翻译 “再创造” 钱钟书
下载PDF
谈《红与黑》中的于连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梓屹 钟良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8-70,共3页
本文主要从社会现实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爱与恨进行了分析。核心观点是:由于挣扎在一个残酷、自私的上流社会的艰辛环境中,于连对平等真诚的爱的追求受到压抑,并使得灵魂也受到扭曲,伴随而来的就产生“伪爱”和恨... 本文主要从社会现实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爱与恨进行了分析。核心观点是:由于挣扎在一个残酷、自私的上流社会的艰辛环境中,于连对平等真诚的爱的追求受到压抑,并使得灵魂也受到扭曲,伴随而来的就产生“伪爱”和恨意,最终毁灭了自己,连可能的政治选择都达不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于连 爱与恨
下载PDF
人的生存困境的呈现——《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代意味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建辉 《怀化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3-55,共3页
《红与黑》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于连所经历的种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生存困境。从悲剧及悲剧意识出发解读《红与黑》 ,我们发现于连悲剧所呈现的这种生存困境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意味 。
关键词 红与黑 于连形象 悲剧意识 司汤达 小说 现实主义 法国
下载PDF
小说 被引量:10
15
作者 莫泊桑 田保荣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5-82,共8页
关键词 批评家 小说家 心理分析 现实主义者 艺术家 独创性 作品 福楼拜 红与黑 “自我”
下载PDF
复译重在超越与创新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云虹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17,共2页
近十多年来,翻译这一人类思想文化交流中最古老的实践活动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翻译事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长足发展,翻译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持续的名著复译热潮便是最好的佐证之一.大凡名家的著作都一再被复译、再版.一部作品少则两... 近十多年来,翻译这一人类思想文化交流中最古老的实践活动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翻译事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长足发展,翻译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持续的名著复译热潮便是最好的佐证之一.大凡名家的著作都一再被复译、再版.一部作品少则两三个译本,多则近10个译本,经典名著<红与黑>的中译本更达到二十余种之多,似乎一时间复译竟成了一种潮流.这一引人注目的现象着实应受到翻译界尤其是批评界的关注,繁荣的表象之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危机,启迪着某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译 翻译事业 创新 经典名著 红与黑 中译本 实践活动 文化交流 繁荣
下载PDF
“翻译诗学”辨(续) 被引量:7
17
作者 袁筱一 许钧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5-50,共6页
“翻译诗学”辨(续)袁筱一,许钧四翻译诗学,进一步而言,应当说,是诗学中的翻译理论。我们在介绍这篇《翻译诗学》之初就提到过,作者非常明确地要问“实用语言学”决裂。他为翻译理论重新找寻了一个容器,这就是诗学,作为文学理... “翻译诗学”辨(续)袁筱一,许钧四翻译诗学,进一步而言,应当说,是诗学中的翻译理论。我们在介绍这篇《翻译诗学》之初就提到过,作者非常明确地要问“实用语言学”决裂。他为翻译理论重新找寻了一个容器,这就是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诗学,揉合了美学和语言学的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翻译理论 诗学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理论 卡西尔 文学翻译 亚里士多德 红与黑 许渊冲 海德格尔
下载PDF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晓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01-305,共5页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者,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符合19世纪盛行的"镜子说"。它深刻而形象地按照19世纪30年代革命前夕法国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强烈的批判精神蕴含其中。通过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者,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符合19世纪盛行的"镜子说"。它深刻而形象地按照19世纪30年代革命前夕法国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强烈的批判精神蕴含其中。通过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统治及其道德败坏,对封建贵族的垂死挣扎和反动教会的欺骗宣传,都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作品通过典型化的方法"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于连这个最能揭示生活本质的形象加以塑造,以达到再现整个法兰西社会的目的,使作品达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司汤达 现实主义
下载PDF
是否还有个度的问题——评罗新璋译《红与黑》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钧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0-24,共5页
也许是学翻译、教翻译,自己也试着做翻译的缘故,对翻译似乎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对与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也许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特别敏感,每遇到疑惑,总想探个究竟。最近研读罗新璋先生译的《红与黑》,欣赏之余,觉得罗先生某些带有... 也许是学翻译、教翻译,自己也试着做翻译的缘故,对翻译似乎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对与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也许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特别敏感,每遇到疑惑,总想探个究竟。最近研读罗新璋先生译的《红与黑》,欣赏之余,觉得罗先生某些带有个人特色的译法说妙也妙,但好象妙中又有失度的感觉。感觉是否有理,实在没有把握,不揣冒昧,就此提出疑问,求教于译者和各位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斯丹达尔 司汤达 原作风格 肉麻当有趣 四字结构 译文 字面意义 大有用处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有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3-65,共3页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于连 平民意识 自卑 虚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