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
高远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7
|
|
2
|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 |
董炳月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2
|
|
3
|
鲁迅、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
今村与志雄
赵京华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7
|
|
4
|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破恶声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
汪卫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5
|
声的偏至——鲁迅留日时期的主体性思想研究笔记 |
黄子平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6
|
|
6
|
从“呐喊”到《呐喊》:论“破恶声”之鲁迅文学的发生 |
姜异新
|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鲁迅民俗观论析 |
张春茂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8
|
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笔记 |
茅盾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 |
5
|
|
9
|
我读《破恶声论》(上)——2022秋西川读书会纪实 |
李怡
李扬
汤艺君
|
《上海鲁迅研究》
|
2023 |
1
|
|
10
|
鲁迅生命观中的“进化论”——从《新青年》的随感录(六六)谈起 |
张丽华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5 |
5
|
|
11
|
“感动”的启蒙——早期鲁迅文艺思想起源的内面构造及历史意义 |
罗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2
|
从“旧事重提”到“朝花夕拾” |
李音
|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
2012 |
4
|
|
13
|
论早期鲁迅文言论文中的“古字”——以《破恶声论》为中心 |
曹晋婷
|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4
|
我读《破恶声论》(下)——2022秋西川读书会纪实 |
李怡
李扬
汤艺君
|
《上海鲁迅研究》
|
2023 |
0 |
|
15
|
清末科学主义与鲁迅的突破--对鲁迅早年“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主张的历史考察 |
孙尧天
|
《文史哲》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6
|
鲁迅与进化论 |
钱理群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0 |
3
|
|
17
|
特立独行的深层思考——《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解读 |
邓招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8
|
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 |
商昌宝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9
|
《狂人日记》“省略”修辞管窥 |
殷建东
徐德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20
|
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文艺思想之比较 |
李春林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