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被引量:27
1
作者 高远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2,共9页
关键词 恶声 鲁迅思想 传统文化 国民精神 批判精神
下载PDF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 被引量:12
2
作者 董炳月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共11页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曾经大量使用"文明"一词,对于青年鲁迅来说"文明"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观念。这一事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学者注意到。1983年,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伊藤虎丸(1927—2003)...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曾经大量使用"文明"一词,对于青年鲁迅来说"文明"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观念。这一事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学者注意到。1983年,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伊藤虎丸(1927—2003)在《鲁迅与日本人》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撰写《摩罗诗力说》时期的鲁迅"自己也想当一名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文明批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偏至 青年鲁迅 文明观 《摩罗诗力说》 恶声 中日两国 鲁迅研究 日本人
下载PDF
鲁迅、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被引量:7
3
作者 今村与志雄 赵京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48-255,共8页
为编集柳田国男特集,《现代思想》杂志编辑部的M君特意打电话向我约稿,题目是“周作人与柳田国男”。当时,我稍许思索了一下,便想到了“鲁迅、周作人与柳田国男”这个题目,向M君说明之后,得到了同意的答复,于是就选定了此题。鲁迅(1881... 为编集柳田国男特集,《现代思想》杂志编辑部的M君特意打电话向我约稿,题目是“周作人与柳田国男”。当时,我稍许思索了一下,便想到了“鲁迅、周作人与柳田国男”这个题目,向M君说明之后,得到了同意的答复,于是就选定了此题。鲁迅(1881—1936)《日记》一九一四年十月一日项下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田国男 现代思想 歌谣周刊 远野物语 民间文学史 知堂回想录 南方熊楠 一九 恶声 宗教家
下载PDF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破恶声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被引量:6
4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29,共7页
关键词 恶声 “人性” “个人” 信仰 为政 天地 神气 行者
下载PDF
声的偏至——鲁迅留日时期的主体性思想研究笔记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子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0,共7页
"新声"("别求新声于异邦"),"心声"("贤者"的"心声内曜"),"雄声"("精神界之战士"的"雄声"),"恶声"("破恶声论"和"真的恶声&... "新声"("别求新声于异邦"),"心声"("贤者"的"心声内曜"),"雄声"("精神界之战士"的"雄声"),"恶声"("破恶声论"和"真的恶声")——"声"的主题或意象贯串于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字活动,构成了他彼时之主体性思想("立人")中的"声的政治学"或"声的伦理学"。^((1))"残清之季"的声境是噪音盈耳的"扰攘世"和"万籁齐喑"的"寂寞境"的一体两面。"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以"声音"来象征一个文明乃至国族的整体命运,固然是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然而"本根剥丧,神气旁皇",将文明的总体性沦亡归结为内部"真的人"(或"新的人")失语消音的结果,则是鲁迅留日时期汲汲求证的思考。"声"是主体"心性"或"自性"的表征,亦可与一民族的命运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声 乱世之音 留日时期 主体性思想 立人 偏至 一体两面
原文传递
从“呐喊”到《呐喊》:论“破恶声”之鲁迅文学的发生
6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81,共14页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是鲁迅以虚构文学形式践行文艺理想的肇始,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作品可分出黑暗与内曜两种境界,亦可辨听恶声、心声两种声音。正如《域外小说集》是《新生》的乙编,《呐喊》可视为《破恶声论》之下篇。思想者周树人呐喊于东京的文艺行动,文学家鲁迅以新文学实绩《呐喊》呼应于北京。“呐喊”终于证之以《呐喊》,鲁迅第一次实现了思想与文学的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呐喊》 恶声 文艺
下载PDF
鲁迅民俗观论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春茂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01,共7页
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 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既有温暖明亮的一面,也有幽暗深沉的一面。绍兴地方戏中"无常"和"女吊"的形象在鲁迅的精神发展历程中不断生长、升华,成为最能概括其思想内核的象征物。虽然经过西方新学洗礼后成长为启蒙者,但是鲁迅仍将自己置于旧时代过来人的位置上,在文学创作中着力描绘他所熟稔的故乡风俗与底层人物,展示了启蒙理想难以实现的时代困境。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民俗革新的问题上,鲁迅采取开放的"拿来主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民俗 童年经验 恶声
原文传递
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笔记 被引量:5
8
作者 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6年第4期1-7,共7页
《狂人日记》就病理学而育,“狂人”是迫害病,但就文艺作品常用象征手法而言,我们不必拘泥于狂之真假,而应着眼于:一、鲁迅虚构一狂人,借他的嘴巴抨击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
关键词 关于鲁迅 《狂人日记》 文艺作品 象征手法 精神胜利法 花蕊夫人 《伤逝》 后山诗话 恶声 蜀碧
下载PDF
我读《破恶声论》(上)——2022秋西川读书会纪实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怡 李扬 汤艺君 《上海鲁迅研究》 2023年第1期56-78,共23页
主持人李怡引言:关于《破恶声论》,多年来学界已经有了不少的解读,从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到中国学者乐黛云、汪晖、高远东、汪卫东等,这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参考的文献。我看大家手头准备的论文中,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开放时代》2... 主持人李怡引言:关于《破恶声论》,多年来学界已经有了不少的解读,从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到中国学者乐黛云、汪晖、高远东、汪卫东等,这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参考的文献。我看大家手头准备的论文中,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开放时代》2010年第10期)是最多的,说明这篇文章是你们重要的参考。的确,最近10多年学界已经有了不少讨论,汪晖的论文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藤虎丸 李怡 恶声 乐黛云 汪晖 《开放时代》 读书会 西川
原文传递
鲁迅生命观中的“进化论”——从《新青年》的随感录(六六)谈起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丽华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2期27-32,共6页
1919年11月,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了随感录(六六),题为《生命的路》。这是鲁迅"随感录"系列的最后一篇,它以作者"唐俟"与"我的朋友鲁迅"对话的方式,展开了对生命"进化"之路的讨论: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 1919年11月,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了随感录(六六),题为《生命的路》。这是鲁迅"随感录"系列的最后一篇,它以作者"唐俟"与"我的朋友鲁迅"对话的方式,展开了对生命"进化"之路的讨论: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生命的路是进步,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观 海克尔 互文关系 《鲁迅全集》 《新潮》 赫克尔 恶声 种族发生学 德国生物学家 中国文化界
下载PDF
“感动”的启蒙——早期鲁迅文艺思想起源的内面构造及历史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4-77,共14页
以鲁迅研究为代表的五四文学研究,亟待突破近30年的诸种范式,构建一种历史中的'人—文'学解释路径,以关注文学内面的方式丰富对历史的理解,而非成为历史学的注脚。1908年,早期鲁迅发表的五篇古文,在以往'语言中心主义'... 以鲁迅研究为代表的五四文学研究,亟待突破近30年的诸种范式,构建一种历史中的'人—文'学解释路径,以关注文学内面的方式丰富对历史的理解,而非成为历史学的注脚。1908年,早期鲁迅发表的五篇古文,在以往'语言中心主义'的主流论述之外,实际隐现了别种'艺文'经验的内在视野。鲁迅通过对历史、科学、诗歌、文化与政治诸领域的广泛讨论,批判了崇古与蔑古、自大与自轻等各种表面对立的乱象,提出'遏末流而生感动'的观点,以'感动'作为自我文学经验内面构造的认识论装置。'感动'而非'语言''进化',才是鲁迅文学及其历史主体性的核心。鲁迅的'心声'有着'物色'与'返顾'两种古典诗学的历史起源,'新声'并非源于'异邦',而是'感动'于'怀古'。早期鲁迅并非限于'进化论'的思想启蒙者,而是一位深执'感动论'的生命启蒙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恶声 感动 启蒙 心声
下载PDF
从“旧事重提”到“朝花夕拾”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音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2年第2期58-69,共12页
1926年2月至11月,因"思乡的蛊惑",记忆时时"闪烁",鲁迅便"从记忆里抄出来"十篇文章,总题为《旧事重提》,分篇依次刊载于《莽原》杂志。这些回忆性的散文以鲁迅的童年和青年生活轨迹为依据记述人事,虽然... 1926年2月至11月,因"思乡的蛊惑",记忆时时"闪烁",鲁迅便"从记忆里抄出来"十篇文章,总题为《旧事重提》,分篇依次刊载于《莽原》杂志。这些回忆性的散文以鲁迅的童年和青年生活轨迹为依据记述人事,虽然各篇独立成文,但是内容集中,内有脉络呼应,似有整体创作构思和计划,不仅相对完整地回顾了鲁迅自己20年间的生活道路和经历,也被认为是清末民初江浙一带的生活风俗画的描绘。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添加《小引》和《后记》并更名为"朝花夕拾",次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鲁迅在《小引》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恶声 《摩罗诗力说》 文艺运动 赫尔德 摩罗 周氏兄弟 未名社 勾萌
下载PDF
论早期鲁迅文言论文中的“古字”——以《破恶声论》为中心
13
作者 曹晋婷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8,共12页
鲁迅留学日本后期作《破恶声论》等文言论文中所用“古字”,与章太炎以“《说文》学”为基础的“小学”/语言文字之学形成了文本内外互文性的行动场。此时鲁迅语境中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古字”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自在的“存在”,其本身... 鲁迅留学日本后期作《破恶声论》等文言论文中所用“古字”,与章太炎以“《说文》学”为基础的“小学”/语言文字之学形成了文本内外互文性的行动场。此时鲁迅语境中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古字”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自在的“存在”,其本身的敞开性使主体“内在性”的生成成为可能。鲁迅语言文字实践中体现出的求本、推源、寻根的动向,与他言说的“心声”“内曜”密切相关,“古字”及其蕴蓄的思想文化传统关联着主体的独特性、想象力与创造力。经由“古字”回溯并激活文化本根,承接自章太炎国粹主义脉络的同时也是鲁迅在历史语境中寻求民族新生之路的主体文化自觉,即如他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恶声 “古字” 章太炎
原文传递
我读《破恶声论》(下)——2022秋西川读书会纪实
14
作者 李怡 李扬 汤艺君 《上海鲁迅研究》 2023年第2期98-118,共21页
李怡:《破恶声论》这个“破”很让人联想。这个词它本质上是非常中国化的,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跟今天我们说“揭发批判”是一回事吗?我觉得可能你的感受是很好的,但我觉得可能还不完全是这样。咱们举个例子。比如佛家用了这个词,是... 李怡:《破恶声论》这个“破”很让人联想。这个词它本质上是非常中国化的,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跟今天我们说“揭发批判”是一回事吗?我觉得可能你的感受是很好的,但我觉得可能还不完全是这样。咱们举个例子。比如佛家用了这个词,是指用伟大的佛法去祛除魔障,是为“破”。这启发我们,在我们固有的语义中,“破”可能还不是一般意义的批判,“破”实际上是一种迷障的消除。而迷障则是让我们的智力实际上处于丧失自我的状态,或者说叫迷失本性了。它被另外一种思维所代替了,是某种氛围让你迷失了本性。“破”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是打破这样一个思维方式,这样一个氛围对你的那种遮蔽,人的真正的智慧不能被遮蔽,这就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怡 恶声 中国传统文化 读书会 西川 迷失 被遮蔽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清末科学主义与鲁迅的突破--对鲁迅早年“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主张的历史考察
15
作者 孙尧天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165,共14页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科学主义 迷信 人性 《科学史教篇》 恶声
下载PDF
鲁迅与进化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年第2期155-179,共25页
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在鲁迅思想研究中,是一个引起广泛兴趣,并且有争论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的历史的考察。(一)
关键词 鲁迅思想 革命民主主义 资产阶级改良派 思想革命 恶声 中国思想界 《天演 立人 《摩罗诗力说》
下载PDF
特立独行的深层思考——《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解读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招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52,共5页
1907年前后,身在日本的鲁迅发表了几篇文言论文。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为《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篇章。尽管《破恶声论》没有最终完成,但这些篇章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集中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鲁迅... 1907年前后,身在日本的鲁迅发表了几篇文言论文。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为《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篇章。尽管《破恶声论》没有最终完成,但这些篇章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集中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鲁迅早期思想的核心层面。然而,人们对这些篇章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尤其对其中“排众数”,批评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原则等主张,人们似乎更难以给出一个比较完满的解读。本文试图从对现代性反思的层面切入,为解读这些篇章提供一个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偏至 恶声 解读 特立独行 法国大革命 现代性反思 耐人寻味 平等原则
下载PDF
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商昌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立人”思想 青年鲁迅 《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 解读 多义 恶声
下载PDF
《狂人日记》“省略”修辞管窥 被引量:3
19
作者 殷建东 徐德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9,共7页
李欧梵说《狂人日记》有个谜思(myth)的结尾,认为"小说的真正结尾并不是‘救救孩子’,而是那后面的向读者表示不完全之意的几个虚点——‘……’"。许寿裳则强调鲁迅的儿童观:"至于鲁迅的为将来,可以他的儿童教育问题为代表。‘... 李欧梵说《狂人日记》有个谜思(myth)的结尾,认为"小说的真正结尾并不是‘救救孩子’,而是那后面的向读者表示不完全之意的几个虚点——‘……’"。许寿裳则强调鲁迅的儿童观:"至于鲁迅的为将来,可以他的儿童教育问题为代表。‘救救孩子’这句话是他一生的狮子吼,自从他的《狂人日记》末句起……”。他们都关注末句与省略符号,其实贯注全篇的十二处省略是一个特殊的修辞与叙述,包含了鲁迅的构思与探索。研讨这个修辞符号的形式功能与价值空间,是为本文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救救孩子 鲁迅精神 李欧梵 儿童教育 现代白话文 钱玄同 许寿裳 恶声 儿童观
下载PDF
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文艺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春林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8-41,共14页
关键词 托尔斯泰 鲁迅 文艺思想 恶声 《忏悔录》 《河南》 奥古斯丁 内心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