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耕华 朱伟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0,167-168,共10页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界形势和社会舆情的变化,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叙述和评论,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对作者和出版方都是一个难题。大致说来,商务印书馆较多地考虑形势与舆情的压力,虽不得已、但...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界形势和社会舆情的变化,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叙述和评论,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对作者和出版方都是一个难题。大致说来,商务印书馆较多地考虑形势与舆情的压力,虽不得已、但仍按要求做审时度势的修订,以保证史书的再版续印。吕思勉则不愿随波逐流地改书,尤其不愿按某种现实的需求来修改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他又不能不顾及社会舆情和商务印书馆的处境。《白话本国史》的二次修改,最终都由商务印书馆编辑代笔,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作为一个案例,《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印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老问题:当史学研究的求真与现实社会的致用发生矛盾冲突时,史学家是放弃求真以迎合社会舆情?还是相反?社会的相关方面是希望史学家掩饰真相以保证与现实舆情的一致,还是相反?这个难题,至今似乎还未找到两全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白话本国 白话本国》修订 白话本国》案 求真与致用
下载PDF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桂英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8-52,共5页
《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新式通史。该书以进化史观为指导 ,以白话文为叙述载体 ,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突破了以往通史的撰述体例 ,为通史写作开创了新纪元。
关键词 吕思勉 白话本国 写作
下载PDF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5-103,共9页
20世纪初新史学兴起,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编著一部通史成为许多学者的追求目标,其间既有成就,也有缺憾,这一切皆成为吕思勉编写新史的借鉴资源。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的写作宗旨、写作方法正可见在史学转型时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交... 20世纪初新史学兴起,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编著一部通史成为许多学者的追求目标,其间既有成就,也有缺憾,这一切皆成为吕思勉编写新史的借鉴资源。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的写作宗旨、写作方法正可见在史学转型时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交融。而那一代学人丰厚的传统学术根柢与治学路径上的新取向相结合形成的学术品格,则更值得今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白话本国
原文传递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查禁风波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8,168,共8页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出版于1923年,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此书在出版十二年后,一度遭到国民政府查禁,并由此引发了民国年间知名报人龚德柏,与著名记者赵超构、商务印书馆及吕...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出版于1923年,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此书在出版十二年后,一度遭到国民政府查禁,并由此引发了民国年间知名报人龚德柏,与著名记者赵超构、商务印书馆及吕思勉之间的讼案,随后由此案引起的聚讼纷争竟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当时诸多学者均参与到此次讨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白话本国 查禁风波 评价
下载PDF
民族英雄的尺度:《白话本国史》教科书案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2-78,共7页
1935年,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以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丑诋岳飞,推崇秦桧"为由而责令修改;有人以此控告商务印书馆与吕思勉,法院决定不起诉。《白话本国史》中的岳飞叙述,不利于在民族危机中激发民族意识来抵抗日本侵略;但其中反... 1935年,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以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丑诋岳飞,推崇秦桧"为由而责令修改;有人以此控告商务印书馆与吕思勉,法院决定不起诉。《白话本国史》中的岳飞叙述,不利于在民族危机中激发民族意识来抵抗日本侵略;但其中反军阀思想,有利于国民党加强中央权力,又为南京政府所需要。该案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对民族英雄叙述的尺度:尊崇岳飞为民族英雄,突出其反抗外族侵略的一面,希望借助其抗金形象来振发国民志气;同时把岳飞叙述限制于抗金事迹中,弱化其武将身份,警惕其对军阀政治的影响,以加强国家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本国 岳飞 民族英雄 教科书
下载PDF
忠奸之辨: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教科书案
6
作者 李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26-31,共6页
1935年,吕思勉因《白话本国史》一书中对岳飞、秦桧等人的评价问题,致南京市政府发布禁令,要求禁止该书发行流通。部分学者便认为吕思勉对岳飞的评价过当,且其结论并不适合列入教科书之中。然而,当政府禁令公布后,舆论却发生微妙转向,... 1935年,吕思勉因《白话本国史》一书中对岳飞、秦桧等人的评价问题,致南京市政府发布禁令,要求禁止该书发行流通。部分学者便认为吕思勉对岳飞的评价过当,且其结论并不适合列入教科书之中。然而,当政府禁令公布后,舆论却发生微妙转向,并引发赵超构与龚德柏之间的论战,终至引发"《白话本国史》教科书案"。最终,政府方面通过判决的方式为岳飞正名,其民族英雄的身份也借由政府部门一纸禁令的形式再次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白话本国 民族英雄 岳飞
下载PDF
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
7
作者 刘永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89-499,共11页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著中国通史》在继承传统历史编纂遗产的基础上,极富创造性地发明了两大板块的新式体裁,且已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服膺。其通史编纂思想和编纂经验在《先秦史》、《秦汉史》等四部断代史中明显地得到运用和发展,因而做到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独到深刻的议论赋予历史记载以巨大的震撼力。他对历史编纂的不断新探索,亦折射出其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编纂 白话本国 《吕著中国通 断代
下载PDF
重建大学与中学的血脉——上海“名教授与准名师零距离对话”活动简记
8
作者 彭禹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9年第6期1-1,共1页
民国以来的中国历史学界是曾经有过一个传统的:严肃史学研究领域绝不对大众史学的普及置身事外,中学历史教学界也绝不放弃自己对于史学研究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吕思勉、顾颉刚等诸位先生是曾经如何热忱地投入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里... 民国以来的中国历史学界是曾经有过一个传统的:严肃史学研究领域绝不对大众史学的普及置身事外,中学历史教学界也绝不放弃自己对于史学研究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吕思勉、顾颉刚等诸位先生是曾经如何热忱地投入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里去的;年长一些的人大约也还能记得我们建国后的各大高校历史系的教授有多少人是中学历史教员出身。这样的血脉相连不单是使我们的史学界留下来诸如《吕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这样的瑰宝,尤其重要的是,这使得我们的历史学在许多年里一直是一门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活的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教学 零距离 白话本国 对话 名师 名教 上海 大学
原文传递
秦桧真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吗?
9
作者 佚名 《芳草(经典阅读)》 2013年第11期78-78,共1页
近代以来,随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思潮渐起,为秦桧翻案的文章也日益增多。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在其1923年所著的《白话本国史》“论秦桧和岳飞”就直接为秦桧鸣不平。书中写道,“和议在当时,本是件必不能免的事(参看《... 近代以来,随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思潮渐起,为秦桧翻案的文章也日益增多。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在其1923年所著的《白话本国史》“论秦桧和岳飞”就直接为秦桧鸣不平。书中写道,“和议在当时,本是件必不能免的事(参看《廿二史副记》卷二:十六和议条)。然而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桧 岳飞 白话本国 近代以来 真相 吕思勉
原文传递
岳飞竟被诬为军阀?
10
作者 曲墨封 《中外文摘》 2019年第15期29-29,共1页
吕思勉所著《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出版,将和议餉成就归功于秦桧,而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称为割据之军阀,大有暗讽民初军阀混战之乱象。
关键词 军阀混战 岳飞 白话本国 吕思勉 韩世忠 秦桧 割据 民初
原文传递
名师学案·吕思勉
11
《上海文化》 CSSCI 2018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生于1884年,卒于1957年,江苏省常州市人。著名历史学家,与陈寅恪、陈垣、钱穆被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从小受家乡学风浸染和父母师友言传身教,22岁前已读遍包括廿四史在内的各类史籍;曾在东吴大学、光华大学等大学执教,在中华书... 生于1884年,卒于1957年,江苏省常州市人。著名历史学家,与陈寅恪、陈垣、钱穆被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从小受家乡学风浸染和父母师友言传身教,22岁前已读遍包括廿四史在内的各类史籍;曾在东吴大学、光华大学等大学执教,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为史学一级教授。治学领域广泛,著述种类宏富,吕氏学术体系博大精深,不仅在通史和断代史方面成果卓著,而且在史料学、文字学、民族史、思想史、古史学、文学史、社会史等领域皆有建树,并撰写出大量教学用书、通俗读物及时论文章,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先秦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中国通 白话本国 学案 名师 学家 东吴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