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3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公民环境权 被引量:200
1
作者 吕忠梅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0-67,共8页
环境法作为国家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以及赋予公民参与环境管理权利的法律,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便是环境权理论及立法实践。环境权是在国际社会两度引起高潮的课题,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探... 环境法作为国家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以及赋予公民参与环境管理权利的法律,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便是环境权理论及立法实践。环境权是在国际社会两度引起高潮的课题,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探讨环境权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拓展我国环境法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环境法 公民环境 环境问题 人格权 环境 《人类环境宣言》 保护环境 财产权 公民的环境
原文传递
论环境权的法律属性 被引量:106
2
作者 朱谦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70,共7页
环境权的属性问题是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中一重要问题。从环境权产生的背景和行使目的上考察 ,它与民法中自益性民事权利存在本质的差异 ,公益性是它的重要特征。尽管环境权与环境行政权在价值取向上有一致性的地方 ,但是 ,在环境保护的... 环境权的属性问题是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中一重要问题。从环境权产生的背景和行使目的上考察 ,它与民法中自益性民事权利存在本质的差异 ,公益性是它的重要特征。尽管环境权与环境行政权在价值取向上有一致性的地方 ,但是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环境权往往既表现出对环境行政权存在依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民事权利 环境行政权 环境法 公益性 公众环境
原文传递
环境法领域利益冲突的识别与衡平 被引量:106
3
作者 李启家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140,共7页
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解决是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环境法的研究也当应以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解决为主要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环境法领域的利益需求显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需求,而利益冲突则表现为持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 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解决是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环境法的研究也当应以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解决为主要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环境法领域的利益需求显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需求,而利益冲突则表现为持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利益需求与持续增长的环境保护的利益需求之间的冲突。环境法领域的利益冲突实质是正当利益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利益所储存的价值发生了抵牾。因此,环境法领域内的利益冲突的解决不能用排除的方法来解决,只能用价值"权衡"的方法来解决,是两个正当利益优位性选择的问题,表现形式是基于可行条件和问题的紧迫性的时空优先顺序的安排,并非对抗性的淘汰式选择,应当奉行"统筹"、"兼顾"和"双赢"的衡平理念。在环境法的利益识别和衡平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会发生公法与私法的竞合。不同于私法上"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理念,环境法应坚持一个最终底线原则,即把握损失的底线——损失最小化。面对中国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环境法衡平利益冲突是生态文明实践智慧的一种现实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冲突 利益衡平 环境法 损失最小化
原文传递
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兼论环境法的使命 被引量:90
4
作者 徐祥民 邓一峰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6,共8页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环境侵权也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环境法学界有不少学者都对环境侵权的概念作过认真的疏解,但学者们所定义的环境侵权行为的具体内容、受害主体、侵犯客体三个基本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并与...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环境侵权也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环境法学界有不少学者都对环境侵权的概念作过认真的疏解,但学者们所定义的环境侵权行为的具体内容、受害主体、侵犯客体三个基本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并与侵权行为法理论、侵权行为法相矛盾。环境侵权是侵权行为法范畴内的概念,是因生产和生活行为侵害环境并因而对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环境侵权是环境侵害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只是一个小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侵权 环境侵害 侵权行为 环境法 侵权行为
下载PDF
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和协调 被引量:63
5
作者 吕忠梅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7-86,共10页
市场经济的中国需要符合市场机制的环境法 ,环境权力与环境权利的重构因此而获得了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 ,需要将国家环境权力与公民环境权利相结合的环境法律制度 。
关键词 环境法 环境权力 环境权利 环境法
下载PDF
中国环境法法典化的证成与构想 被引量:69
6
作者 王灿发 陈世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4,共13页
环境法法典化已渐成世界各国环境法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且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模式。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但其相互之间多有交叉、重叠与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系统化、严密化的环境法律规范体系保障。环境... 环境法法典化已渐成世界各国环境法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且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模式。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但其相互之间多有交叉、重叠与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系统化、严密化的环境法律规范体系保障。环境立法的数量、环境法律人才的储备以及环境法法典化的理论研究为环境法典编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他部门法法典化和国外环境法典编纂的经验也为我国环境法法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环境法法典化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上,可以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较为实用、便于执行和遵守的法典模式,并采取循序渐进、分步推进的路径。环境法典的框架内容应在符合我国环境法律规范对象的基础上,涵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等主要方面,囊括法律责任规范和程序性规范,同时避免一味追求大而全的法典内容和过于烦琐细致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典化 适度性 总分结构
原文传递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被引量:43
7
作者 蔡守秋 万劲波 刘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 ,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 ;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 ,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道德 生态伦理 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 人类 自然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论环境权的属性 被引量:54
8
作者 谷德近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66-73,共8页
环境权的属性与人权、自然权利、道德权利、人格权和财产权有许多关联 ,但是并没有正确揭示环境权的属性 ,环境权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权利 ,研究环境权的属性对于明确环境权的主体、内容和保障方式有决定意义。
关键词 环境法 环境 习惯权利
下载PDF
论环境法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以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视角 被引量:62
9
作者 吕忠梅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2,共8页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整体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对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处理环境法与...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整体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对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处理环境法与传统法律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环境保护单行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课题。当前存在的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法律部门分立存在反差、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空间结构需求与法律缺乏空间规则之间形成失衡、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体系与法律之间缺乏整合出现断裂等问题,本质上是因缺乏生态文明的价值统领而出现的传统法律与环境法之间、环境保护法律手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法律与环境法之间以及各环境保护单行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从法理学方法论上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法 沟通与协调机制
原文传递
论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嬗变 被引量:59
10
作者 柯坚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89,共8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早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避免因国家承担污染预防和控制费用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不正当竞争,确保共同市场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着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政策与法律实践在各国国内法律和政策领域的展开,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早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避免因国家承担污染预防和控制费用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不正当竞争,确保共同市场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伴随着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政策与法律实践在各国国内法律和政策领域的展开,污染者负担原则由国际贸易中的一项经济原则,逐步发展和演变为一项具有政策倡导性的环境原则,其目的在于通过明确污染者对于污染预防、控制和治理等方面的责任,促进环境问题的公平解决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公平实现。同时,随着国内、国际环境法对污染者负担原则的认可和采纳,污染者负担原则逐步由政策性的环境原则,发展和演化成为一项国内、国际环境法所共同接受的环境法原则,并具有规范和引导环境立法、弥补法律漏洞、帮助法律解释和解决国际贸易和环境争端等方面的法律实践意义。随着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实践发展,其主体和责任范围不断扩大。通过环境责任主体归属的确定和责任范围的划定,污染者负担原则已成为当代社会环境法律和政策实践的重要法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者负担原则 污染者 责任范围 环境法
原文传递
环境法律观检讨 被引量:54
11
作者 巩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85,共20页
当前环境法学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较为落后的法律观。在一些环境法理论中作为言说基础和前提预设的"法"与作为现代法治基础的"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法律道德主义色彩浓厚、与科... 当前环境法学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较为落后的法律观。在一些环境法理论中作为言说基础和前提预设的"法"与作为现代法治基础的"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法律道德主义色彩浓厚、与科学规律界限不明、主体性缺失、孤立立法、与传统法的关系失当五个方面。法律观偏失的环境法学研究在实践中只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无助于环境法治的实现。要想获得理论提升和实践突破,环境法学必须对自己的核心任务和研究范围作出准确定位,牢牢把握法的本质特征,加强本土化研究,尊重现行法,采取现实主义思维,实现向法学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环境法 环境法 学方
原文传递
为什么环境法需要法典化——基于法律复杂化理论的证成 被引量:54
12
作者 何江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72,共19页
环境法治四十年的环境法律制度变迁,经历了一个从'环境加法时代'到'环境减法时代'的转向。实证研究表明,'环境加法时代'构筑的环境法律体系日益呈现出肥大化、技术化、不统一和不确定的法律复杂化表征,并引发... 环境法治四十年的环境法律制度变迁,经历了一个从'环境加法时代'到'环境减法时代'的转向。实证研究表明,'环境加法时代'构筑的环境法律体系日益呈现出肥大化、技术化、不统一和不确定的法律复杂化表征,并引发了现实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加、环境决策(或判决)的可接受性减弱、环境法治秩序'液态化'和环境法律的可信赖性降低等机能障碍。在'环境减法时代',环境法法典化议题的形成既非'政治狂欢'亦非'理论幻构',而是旨在通过法典高度的简约性、便捷的适用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适度的稳定性,来消解环境法律复杂化及其附带的复杂性机能障碍。编纂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典正当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复杂化 供给过剩 制度变迁 环境法
原文传递
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 被引量:42
13
作者 徐祥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26,共4页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 ,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 ,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 ,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 ,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环境立法 ,必然导致环境法由传统的权利本位转变为义务本位。环境法不得不采用资源分配的办法 ,以义务为本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环境资源分配 环境承受能力 义务 本位
下载PDF
环境法体系中的自然保护地立法 被引量:51
14
作者 吴凯杰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42,共20页
作为正在制定过程中的新兴环境立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自然保护地立法与环境法体系中的其他法律存在发生规范冲突和赘余的可能,有必要明确其价值定位以及相应的规范表达。在生态文明入宪、入环境基本法的背景下,环境基本法的... 作为正在制定过程中的新兴环境立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自然保护地立法与环境法体系中的其他法律存在发生规范冲突和赘余的可能,有必要明确其价值定位以及相应的规范表达。在生态文明入宪、入环境基本法的背景下,环境基本法的保护优先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内含对优先保护生态整体性的价值期待,需要自然保护地立法予以表达。相较于污染防治法与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地立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调整目标,且具有调整对象的系统性和调整方式的调适性,契合优先保护生态整体性的需要。为落实这一价值期待,自然保护地立法需构建以分区定保护级别制度、总行为控制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采用“自然保护地基本法+各类自然保护地特别法”的总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立 环境法 保护优先原则 综合治理原则 生态整体性
原文传递
论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基本路径与模式 被引量:49
15
作者 张梓太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5,共9页
在新的形势下法典化已经成为环境法发展的新路向,我国亦当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尽管我国环境法仍未发展到成熟的基本法阶段,但基于现实国情和形势发展需要,我国环境法应当跨越基本法发展模式,直接进入法典化发展阶段,实行渐进式、阶段性... 在新的形势下法典化已经成为环境法发展的新路向,我国亦当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尽管我国环境法仍未发展到成熟的基本法阶段,但基于现实国情和形势发展需要,我国环境法应当跨越基本法发展模式,直接进入法典化发展阶段,实行渐进式、阶段性的法典化。在具体模式选择上,我国环境法的法典化应当在充分借鉴瑞典、法国和德国的环境法典(或草案)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法典法和单行法共存互补的方式,按照"总则-分则-附则"和"编-章-节"的体例结构来进行环境法典的编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典化 基本路径 基本模式
下载PDF
环境权的概念、属性——张力维度的探讨 被引量:36
16
作者 吴国贵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72,共6页
 环境权具有生态性权利、经济性权利和精神性权利三性一体的属性。其内容包括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权利。
关键词 环境 生态性权利 经济性权利 精神性权利 程序性权利 实体性权利 律权利 环境法
下载PDF
环境损害中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兼论环境法的特征 被引量:43
17
作者 徐祥民 巩固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3-211,共9页
环境损害是环境侵害后果的一种,是环境侵害所引起的以个人为主体的传统权益损害以外的"人类环境利益"的损害。环境损害的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环境利益,具体内容包括自然的生态价值损害、资源价值损害、精神价值损害、生物... 环境损害是环境侵害后果的一种,是环境侵害所引起的以个人为主体的传统权益损害以外的"人类环境利益"的损害。环境损害的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环境利益,具体内容包括自然的生态价值损害、资源价值损害、精神价值损害、生物多样性丧失、残忍对待生物等五方面。人类环境利益的公共性决定了民法在环境损害防治上的局限,环境损害的防治只能由环境法来完成。环境损害防治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法具有彻底性、公法性、技术性、程序性、预防性、消极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损害 环境利益 环境法
原文传递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融合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杜群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具备趋同的法律保护客体———环境和自然资源、共同的法律调整对象———生态经济社会关系、相互融合的法律调整方法———立法模式 ,因此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应当融合而成为一个法律部门。
关键词 环境法 自然资源 统一性 模式 客体
原文传递
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赵旭东 《环境导报》 1999年第5期8-11,共4页
“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接受和确认,在我国环境立法中是一个渐进深化过程。在环境法中确立“污染者负担”原则,首先涉及的是“污染者负担”的法律界定。我国环境立法先后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治理”原则,但有其固有缺陷... “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接受和确认,在我国环境立法中是一个渐进深化过程。在环境法中确立“污染者负担”原则,首先涉及的是“污染者负担”的法律界定。我国环境立法先后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治理”原则,但有其固有缺陷,虽须改造为“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客现外化为污染防治、损害补偿、损害赔偿等责任形式。相应的若干环境法的基本制度如“三同时”、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制度亦应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者负担 外化形式 制度修正 环境法 中国
下载PDF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环境法思考 被引量:38
20
作者 陈海嵩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5-75,共11页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深水区"后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目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是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与法律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深水区"后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目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是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与法律制度架构的全面转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法律问题包括: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冲突、环境执法改革的合法性问题、环境监察改革的合法性问题、生态环境损害问责的合法性问题。为形成适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的环境法治体系,需要对环境法律规范体系、环境法治实施体系、环境法治监督体系、环境法治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并与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体系相互衔接,在法治轨道内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环境法 环境管理体制 垂直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