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学术“走出去”的翻译之道——以农史学家石声汉的学术外译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周鹤 张保国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3,共5页
钩沉学术外译史料对学术外译具有鉴往知来的价值。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史学家石声汉的学术翻译成就遭其农史建树的"掩蔽"。本文通过梳理其学术翻译实践,总结他"学术强国"的翻译动机,"今译+自/英译"的外... 钩沉学术外译史料对学术外译具有鉴往知来的价值。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史学家石声汉的学术翻译成就遭其农史建树的"掩蔽"。本文通过梳理其学术翻译实践,总结他"学术强国"的翻译动机,"今译+自/英译"的外译模式,以及重视学术译名统一、尊重原作与读者、重视语内翻译等翻译观念。石声汉的学术外译促进了国外汉学家对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和对中国农学典籍的翻译,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也给中国学术外译提供了切实借鉴,启发学界思索中国学术的海外直接传播之道、外译之道和外文书写之道;同时提醒学界中国学术外译的质量有赖坚实的中国学术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及其对接国际学术的视野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翻译 石声汉 《齐民要术》 胜之
原文传递
《氾胜之书》的源流、内容与价值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振民 郭远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氾胜之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经典著作之一,据传为西汉农学家兼农官氾胜之所著,记载了北方旱地农作物栽培的原则、技术和种类。此书唐宋之前一直有记载,但宋之后此书散佚,后经人整理才编辑成册,流传至今。《氾胜之书》是对中国传统农业... 《氾胜之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经典著作之一,据传为西汉农学家兼农官氾胜之所著,记载了北方旱地农作物栽培的原则、技术和种类。此书唐宋之前一直有记载,但宋之后此书散佚,后经人整理才编辑成册,流传至今。《氾胜之书》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继承与发展,详细记载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之 源流 内容 价值
原文传递
关于《氾胜之书》“积穰于沟间”的释读 被引量:5
3
作者 熊帝兵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6,共10页
《氾胜之书》"区田法"中有"积穰于沟间"语,石声汉对"穰"字存疑,推测其可能作肥料用;万国鼎和缪启愉认为"穰"与区田生产相矛盾,系"壤"字之误。区田法并非大田农业生产的常规方法,而... 《氾胜之书》"区田法"中有"积穰于沟间"语,石声汉对"穰"字存疑,推测其可能作肥料用;万国鼎和缪启愉认为"穰"与区田生产相矛盾,系"壤"字之误。区田法并非大田农业生产的常规方法,而是干旱地区遇到旱灾时的特殊生产设计,或隙地利用技术,对灌溉、供水、施肥、保墒要求较高。"穰"的保水性良好,灌溉条件下可充当水肥担体,不但能契合上述区田技术要求,还可实现节约灌溉、精确供给水肥、持续保泽。同书垫"豆萁"区种芋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现代"穴贮肥水"、"浸水秸秆增墒"等农业新技术与"区田积穰"原理相近或相通。要之,"穰"字无误,其主要功能不是改良土壤,而是保水保肥、保墒增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胜之 区田法 保墒 秸秆 农业史
原文传递
氾胜之其人其书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宝卿 马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9,共10页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传统农学的发展和逐步成熟时期,其在中国农学整个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氾胜之是中国农学史上的杰出思想家和践行者,其农学专著《氾胜之书》,在总结西汉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传统农学的发展和逐步成熟时期,其在中国农学整个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氾胜之是中国农学史上的杰出思想家和践行者,其农学专著《氾胜之书》,在总结西汉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农业生产的六项要点,研究并发展了传统土壤改良的"土化之法",被称为"氾胜之术";设计了科学系统的精耕细作农业丰产方法区田法;全面继承"神农之教"古代传统,是汉代最重要的农学著作,是研究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农学 胜之 胜之
原文传递
《氾胜之书》中的水分生理知识和科学思想
5
作者 韩占江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9期93-96,共4页
通过研读《氾胜之书》,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水分生理知识和科学思想。《氾胜之书》非常重视“保泽”,并且将“趣时”“和土”“务粪泽”三个总原则有机结合;在耕作、播种、灌溉、施肥、锄草、收获等多个操作环节都注重“看天、看地、... 通过研读《氾胜之书》,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水分生理知识和科学思想。《氾胜之书》非常重视“保泽”,并且将“趣时”“和土”“务粪泽”三个总原则有机结合;在耕作、播种、灌溉、施肥、锄草、收获等多个操作环节都注重“看天、看地、看庄稼”,注意收集各种形式的降水,并注重以水调温,促进作物生长,给出了栽培作物的准确灌溉量,经济高效地灌溉;记载了渗灌、浸润灌溉、冬灌、集雪灌溉等技术雏形,这些水分生理知识和科学思想为后世农书和群众广泛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借鉴,足见其先进之处,时至今日,《氾胜之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之 水分生理知识 科学思想
下载PDF
再论《氾胜之书》及其农学思想贡献与历史价值
6
作者 付娟 《古今农业》 2023年第4期69-79,17,共12页
《氾胜之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农书,总结归纳了汉代北方旱地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研究、理解中国传统农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学术成果之上,从作者生平、版本流传情况出发,重点阐释了《氾胜之书》的农学... 《氾胜之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农书,总结归纳了汉代北方旱地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研究、理解中国传统农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学术成果之上,从作者生平、版本流传情况出发,重点阐释了《氾胜之书》的农学思想贡献与历史价值,以期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之 农学思想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
下载PDF
西汉与古罗马农书之比较——以《氾胜之书》与《农业志》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范秀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32-138,共7页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均以农业立国,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世纪,西汉的《氾胜之书》问世,基本同一时期,在古罗马由加图著述的《农业志》也广为人知。两部著作分别反映了西汉与古罗马的农事安排和农业生产情况,且都...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均以农业立国,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世纪,西汉的《氾胜之书》问世,基本同一时期,在古罗马由加图著述的《农业志》也广为人知。两部著作分别反映了西汉与古罗马的农事安排和农业生产情况,且都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从这两部作品的结构布局、文章特色、所涉及的农业种植知识以及体现的农业思想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世纪西汉与古罗马分别在农业生产方面关注的问题以及双方农业的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之 胜之 加图 《农业志》
下载PDF
《氾胜之书》中关中作物播种期的古今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伟 王乐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8期18-19,共2页
关中盆地东西长逾300km,南北宽10~100km,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有"膏壤沃野千里"之称。通过阐述《氾胜之书》所记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其对农时农事的把握,同时对比《氾胜之书》所记载的作物播种期和现今... 关中盆地东西长逾300km,南北宽10~100km,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人口众多,有"膏壤沃野千里"之称。通过阐述《氾胜之书》所记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其对农时农事的把握,同时对比《氾胜之书》所记载的作物播种期和现今关中农作物的播种期选择的不同,得出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农作物的播种期也需要做出恰当的调整的结论,以期有助于改革和指导当今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关中地区 胜之 作物 播种期 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
下载PDF
周秦汉时期关中的蚕桑业
9
作者 王子今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7,共13页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蚕桑 胜之 织女石刻 金蚕
原文传递
《汉语大词典》与“古代四大农书”——兼论农业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贡献
10
作者 丁建川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11,共6页
《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最具权威的汉语语文辞典,词目约37.5万条,其中书证涉及《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古代四大农书"的词目共有1506个。本文从词目的音节、书证位次等方面对这些... 《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最具权威的汉语语文辞典,词目约37.5万条,其中书证涉及《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古代四大农书"的词目共有1506个。本文从词目的音节、书证位次等方面对这些词语作了统计与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以"四大农书"为代表的历代农书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影响及贡献。另外,本文还简单列举了《汉语大词典》中与"四大农书"有关的词目释义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四大农 胜之 《齐民要术》 《王祯农 《农政全 词汇
下载PDF
氾胜之小考
11
作者 孙振民 《华夏文化》 2019年第3期15-18,共4页
氾胜之生卒年份不详,事迹不详。现只有从《汉书·艺文志》、《晋书·食货志》、《广韵》、《通志·氏族略》等史料中找寻一二只言片语。石声汉先生更是认为除了《汉书·艺文志》的两条记载稍微可信外,其他的记载可能都... 氾胜之生卒年份不详,事迹不详。现只有从《汉书·艺文志》、《晋书·食货志》、《广韵》、《通志·氏族略》等史料中找寻一二只言片语。石声汉先生更是认为除了《汉书·艺文志》的两条记载稍微可信外,其他的记载可能都存在一定的疑问。虽然关于氾胜之生平材料较少,但这些材料如果和中国历史的大背景结合,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氾胜之及其所处时代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之 《广韵》 御史中丞 农学家 人物传
下载PDF
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的利用与改良
12
作者 杜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3,共8页
"塿土"是关中平原现代地表广泛覆盖的农业土壤,也是历史上对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改良的产物。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识土、用土、改土、养土的经验,并被广泛记录于古代农书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中。文... "塿土"是关中平原现代地表广泛覆盖的农业土壤,也是历史上对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改良的产物。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识土、用土、改土、养土的经验,并被广泛记录于古代农书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中。文章通过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古农书及相关文献中土壤信息的提取和整理,结合现代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及其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良。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地表土壤尽管为全国优良的土壤类型,但土壤质地不良,水分、养分供给不足,盐碱化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壤的适耕性减弱。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治土和治田过程使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土壤质地、结构、水分、养分等方面均有所表现,促使了关中平原自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迅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关中平原 土壤环境 胜之 利用改良
下载PDF
读《四民月令》札记两则
13
作者 徐福举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183-188,共6页
《四民月令》是中国第一部月令体农书,然而书中却并无具体的农业技术说明,主要是由于汉代已经广泛流传着《氾胜之书》这样一部优秀的农书,《四民月令》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各种事务,实现田庄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生产收获最大化... 《四民月令》是中国第一部月令体农书,然而书中却并无具体的农业技术说明,主要是由于汉代已经广泛流传着《氾胜之书》这样一部优秀的农书,《四民月令》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各种事务,实现田庄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生产收获最大化。《四民月令》中的农业商品贸易,并不是单纯的追逐暴利,而是自给自足经济的一种补充,也是崔寔务本思想的反映。从这两个问题中,我们都可以加深对《四民月令》性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寔 《四民月令》 胜之 工商皆本
下载PDF
石声汉在农学遗产整理与翻译方面的贡献 被引量:6
14
作者 孔令翠 曾洁 《农业考古》 2020年第3期218-223,共6页
石声汉先生虽然不是学农学史也不是学翻译出身,但他积极响应政府要整理农学遗产的号召,立刻转攻农学遗产整理。他在整理过程中分析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农学史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的同时将《氾胜之书今释》和《齐... 石声汉先生虽然不是学农学史也不是学翻译出身,但他积极响应政府要整理农学遗产的号召,立刻转攻农学遗产整理。他在整理过程中分析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农学史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的同时将《氾胜之书今释》和《齐民要术概论》这两部重要的农学典籍英译,是我国最早将其译介给世界的农学典籍翻译家之一,可谓名副其实的让农学遗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今天,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包括农学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因而颇有必要研究曾经为推动中国文化遗产走出去的先驱者留给我们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遗产 胜之今释 齐民要术概论 石声汉
下载PDF
农学典籍《氾胜之书》的辑佚、今译与自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孔令翠 周鹤 《外语与翻译》 2019年第3期47-52,共6页
《氾胜之书》是我国首部由个人撰写的农学典籍,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权威、影响最大的农书之一,然而在两宋期间佚失。后经清朝学者辑佚才将部分内容保存了下来。20世纪中叶,我国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对其重新进行了辑佚、校订、勘误和今译,... 《氾胜之书》是我国首部由个人撰写的农学典籍,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权威、影响最大的农书之一,然而在两宋期间佚失。后经清朝学者辑佚才将部分内容保存了下来。20世纪中叶,我国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对其重新进行了辑佚、校订、勘误和今译,著成了《汜胜之书今释》,并将其自译成英文。本文拟通过对石声汉辑佚、今译与自译《氾胜之书》的历程,探讨古代农学典籍的“三位一体”模式,确保既能完整、准确地再现古老的农学文明遗产,又能让国内读者读懂和发挥农学遗产的新时代价值,还能通过辑佚、今译与自译再加工的方式满足当代海外读者需要,从而推动包括农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之》辑佚 今译 自译 石声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