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处所意识与身份认同的重建:古尔纳《最后的礼物》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1
作者 郑映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处所意识”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核心议题,用于表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主体对自己所处地方的意识构成了个体存在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影响主体性与身份的建构。《最后的礼物》是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著作,该... “处所意识”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核心议题,用于表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主体对自己所处地方的意识构成了个体存在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影响主体性与身份的建构。《最后的礼物》是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著作,该作品既关注种族冲突、创伤等问题,也揭示英国移民地方、身份认同等问题。以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为理论基础,聚焦《最后的礼物》中英国移民处所意识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联,剖析主体如何重获地方依恋感和重建身份认同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该研究既展现了古尔纳对英国移民问题的关注,也引发读者重新审视人与地方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礼物 处所意识 身份 英国移民
下载PDF
共同体视域下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人物的飘零与救赎
2
作者 朱春发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古尔纳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难民、移民等飘零人物的书写,但《最后的礼物》的书写却颇为独特,因为它不再和古尔纳的其他小说一样仅描写这些飘零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状态,而是书写了移民阿巴斯一家,重点讲述移民经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 古尔纳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难民、移民等飘零人物的书写,但《最后的礼物》的书写却颇为独特,因为它不再和古尔纳的其他小说一样仅描写这些飘零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状态,而是书写了移民阿巴斯一家,重点讲述移民经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及他们最后的自救与和解。移民问题在本质上就是移民个人与家庭、族群、国家等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古尔纳正是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呈现这一家庭不同成员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他们各自的经历,力图揭示只有从家庭关系、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等共同体角度去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移民这一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礼物 共同体 移民 和解 移情
下载PDF
《最后的礼物》中的记忆书写和身份建构
3
作者 王婉楹 黄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古尔纳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以非裔移民的回忆为故事线索,揭示两代移民之间代际记忆的断裂现象和身份建构危机。父辈的刻意遗忘与缄默不语造成子女的记忆危机和身份认同缺失,两代移民在沉默的记忆中都陷入了身份建构危机,既无法回... 古尔纳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以非裔移民的回忆为故事线索,揭示两代移民之间代际记忆的断裂现象和身份建构危机。父辈的刻意遗忘与缄默不语造成子女的记忆危机和身份认同缺失,两代移民在沉默的记忆中都陷入了身份建构危机,既无法回溯过去重寻原生身份,又无法安于当下建构新的伦理身份,他们在复归和同化之间痛苦挣扎。古尔纳将言说与交流视为解除记忆危机和身份建构危机的有效手段,通过言说唤起个体记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互作用促成了非裔移民对伦理身份的不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最后礼物 记忆书写 伦理身份
下载PDF
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失语者形象书写
4
作者 卢美芳 汪家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95-98,共4页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精妙的叙述技巧,刻画了移民家庭中失语者的复杂形象。主人公阿巴斯的失语不仅是身份认同危机的表象,更是他在多重社会压力下无声抗争的象征。古尔纳以沉默为叙述手法,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精妙的叙述技巧,刻画了移民家庭中失语者的复杂形象。主人公阿巴斯的失语不仅是身份认同危机的表象,更是他在多重社会压力下无声抗争的象征。古尔纳以沉默为叙述手法,深入描写了失语者的内心挣扎,巧妙展现了他们在沉默中寻求自我、抵御压迫的隐秘过程。通过对沉默、静默和抗争的独特书写,古尔纳揭示了流散者的悲剧命运,同时为理解移民文学中的身份构建与抵抗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书写方式不仅赋予失语者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张力与叙述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礼物 古尔纳 权利与话语 失语者
下载PDF
在地全球性: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文学绘图与身份政治
5
作者 孙鲁瑶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精神和世界视野的“在地全球”身份理想。经由绘图,古尔纳不仅重构了流散群体的方位感与归属感,更通过地图的呼应与同构实现了地方意识与世界精神的整合,彰显了“在地全球”身份的创新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最后礼物 文学绘图 身份 在地全球性 认知绘图
原文传递
最后的礼物
6
作者 王一越 《少年时代(中高年级)》 2011年第3期64-66,共3页
风吹得很大,而天空还是那么美,万里无云。沙漏里的沙慢慢地流。整整100秒,记录着10O行纯真的泪水……
关键词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最后礼物
原文传递
最后的礼物
7
作者 宁财神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下)》 2010年第9期14-15,共2页
真的很快,一眨眼,老爸走了一年。三百多天,一切历历在目,真的就像昨天发生的事。 我记得,最后一次跟他聊天,他躺在病床上,胸腔积水,呼吸困难,问他:“等病好了你想去哪儿啊?”他说:“回家。”
关键词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最后礼物
原文传递
在沉默中灭亡——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沉默叙事
8
作者 冯雨秋 《世界文学研究》 2022年第4期469-473,共5页
从沉默中消失,在沉默中灭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赞美沉默》和《最后的礼物》两部作品聚焦非洲流散者在家乡与移居国之间游离的沉默失语之困,面对背离家园、种族歧视、身份危机等诸多考验与磨难,非洲流散者既... 从沉默中消失,在沉默中灭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赞美沉默》和《最后的礼物》两部作品聚焦非洲流散者在家乡与移居国之间游离的沉默失语之困,面对背离家园、种族歧视、身份危机等诸多考验与磨难,非洲流散者既难以获得移居国他者的认同,也在离散中迷失自我,只能构筑沉默的堡垒,将自我意识与一切渴望封闭其中。古尔纳对移民、难民的身份认同,殖民主义带来的历史创伤等深刻命题的探讨,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的洞察,对移民内心深处产生的疏离与孤独的描述,让全世界读者认识到了后殖民时代“家”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赞美沉默》 最后礼物
下载PDF
最后的礼物
9
作者 张侗 《做人与处世》 2012年第1期40-40,共1页
织完最后一针,妈妈哭了。妈妈没有哭出声。丁旺看着妈妈把嘴唇咬出牙印,咬出血,妈妈就义笑了,笑得像外面的天,晴得那么开。
关键词 最后礼物 随笔 杂文 杂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