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上博简《曹沫之陈》篇题的启示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青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7,共8页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 文体 记言 上博简
下载PDF
安大简《曹沫之陈》校补、注释、点评类简文研究
2
作者 刘刚 王芸辉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安大简《曹沫之陈》有三种不合常规的文字书写:一是正文中相对正常文字间距过于密集的书写;二是简背上与正文文字相关的书写;三是在正文篇后与全文问答内容相关的书写。对于这三种书写,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安大简《曹沫之陈》有三种不合常规的文字书写:一是正文中相对正常文字间距过于密集的书写;二是简背上与正文文字相关的书写;三是在正文篇后与全文问答内容相关的书写。对于这三种书写,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研究认为:其一,文字间距过密的书写,是校对者在字之间距中补写进抄手抄写时的遗漏文字所致,可谓校补类文字;其二,从简背书写与正文相关或对应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分析,当是对相关文字的注解或校读,可谓注释类文字;其三,篇后书写与全文问答内容相关的文字,关乎书写者对全文的理解与观感,可谓点评类文字。据此可以推测:抄写者与校补、注释、点评类文字的书写者当不是同一个人,校补、注释、点评者当是兼职教学的楚国官员,他为了讲授简文的需要书写了这些提示性的文字,这类文字虽然与后世的注疏、训诂相类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然而却可以视为研究战国时期文章注疏与训诂之发生与发展的参考资料,有着研究早期训诂学历史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校补 注释 点评
下载PDF
论孟子对先秦儒家战争观的继承与提升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世林 刘全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6-102,共7页
孟子的战争观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框架,其中包括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前者隐含着对战争技巧的不屑态度;后者在论及具体战争中小国面对大国的攻伐时,则显示出孟子战争观念的局限所在,这种局限恰好在于孟子对战争技巧的反对。然而从孟子对... 孟子的战争观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框架,其中包括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前者隐含着对战争技巧的不屑态度;后者在论及具体战争中小国面对大国的攻伐时,则显示出孟子战争观念的局限所在,这种局限恰好在于孟子对战争技巧的反对。然而从孟子对《司马法》的继承中能够得知孟子并非接触不到有关战争技巧的理论资源。其反对的原因在于儒家内部理论体系的惯性和学派论辩的话语需要。至战国中后期,孟子战争理论在《曹沫之陈》的承继与超越中实现了儒家学说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司马法 上博简 战争观念
下载PDF
《曹沫之陈》“■”“詑”释义
4
作者 张秀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曹沫之陈》先后见于上博简与安大简,两简本来源于同一底本。两简本相互参照,不但可将竹简正确拼接编联,而且对文字释读、文本校释亦有重要意义。上博简《曹沫之陈》相关简文经正确拼接后,简63下的“■”字与安大简简43的“詑”字构成... 《曹沫之陈》先后见于上博简与安大简,两简本来源于同一底本。两简本相互参照,不但可将竹简正确拼接编联,而且对文字释读、文本校释亦有重要意义。上博简《曹沫之陈》相关简文经正确拼接后,简63下的“■”字与安大简简43的“詑”字构成异文,根据文意,“■”当读为“抚”,“詑”当读为“恀”,皆为“依托”“凭借”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安大简《曹沫之陈》里的“■”
5
作者 程邦雄 钱晨 《古汉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共6页
安大简《曹沫之陈》里的■字,与郭店简的、上博简的■等是同一个字,安大简的■和上博简等的■等所组成的语言单位也基本相同,并与传世文献的“(身)免”“免身”“身不免”“其身不免”“免其身”等表达形式相对应,■所处的语境也与■等... 安大简《曹沫之陈》里的■字,与郭店简的、上博简的■等是同一个字,安大简的■和上博简等的■等所组成的语言单位也基本相同,并与传世文献的“(身)免”“免身”“身不免”“其身不免”“免其身”等表达形式相对应,■所处的语境也与■等完全一致,因此,■也应与■等一样,释读为“免”字。安大简、上博简的■异文,■更符合文本原型,■可能是传抄转写中出现的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原文传递
上博简《曹沫之陈》的军事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青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第2期21-32,共12页
上博简《曹沫之陈》是政治家言"兵",而非兵家言"战",其立足点是政治,其论兵是为了论政。其中"有克政而亡克阵"相关简文,体现了政治在战争中的优先地位、政治对战争的制约等思想。"夫阵者,三教之末&q... 上博简《曹沫之陈》是政治家言"兵",而非兵家言"战",其立足点是政治,其论兵是为了论政。其中"有克政而亡克阵"相关简文,体现了政治在战争中的优先地位、政治对战争的制约等思想。"夫阵者,三教之末"相关简文,体现了政治教化是战争胜利前提的思想。"战有显道,勿兵以克"相关简文,则早于《孙子》《尉缭子》等经典兵书而提出了内涵不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凡贵人使处前位一行"相关简文,更是重视"贵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以贵族血统维系军心的重要性。《曹沫之陈》简文所反映的应该是宋襄公以前中国古老"兵法"的面貌,此时尚未形成"兵以诈立"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政治教化 不战而屈人 贵人 公孙公子
原文传递
论上博简《曹沫之陈》的性质——兼论先秦时期“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1,共6页
上博简《曾沫之陈》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或认为是古兵书,或认为是儒家的教材类短文。从全篇的内容看,《曹沫之陈》虽然经过传抄与修改,其底本成书时间还是很早的,它成书于鲁庄公生活的春秋前期,系鲁国史官的著述,不属于子书范围。从... 上博简《曾沫之陈》内容丰富,性质较为特殊,或认为是古兵书,或认为是儒家的教材类短文。从全篇的内容看,《曹沫之陈》虽然经过传抄与修改,其底本成书时间还是很早的,它成书于鲁庄公生活的春秋前期,系鲁国史官的著述,不属于子书范围。从全篇的性质看,《曹沫之陈》系"语"类著作,是原始《鲁语》的一部分。由于其大部分内容是论述小国、弱国怎样转败为胜,而这种思想在《国语》成书的时代已经不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故被《国语》的编纂者所舍弃。《曹沫之陈》既有鲁国史官记言的特征,也有后人整理的痕迹,它在学术史上应该处在"王官文化"向"诸子文化"转化的过渡阶段。它见证了先秦"语"这种文体发展演变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史官 《鲁语》 文体
原文传递
战国楚竹书丛考 被引量:2
8
作者 连劭名 《文物春秋》 2016年第4期22-30,35,共10页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柬大王泊旱》全文共23简,可编联成册,内容记载楚王因旱灾而向鬼神祈祷之事。楚竹书《曹沫之陈》存简60余枚,残损严重,可编联成几个片段,内容记载楚王与曹沫有关政治军事的讨论。楚竹书《鬼神之明》共5简,可编联成册...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柬大王泊旱》全文共23简,可编联成册,内容记载楚王因旱灾而向鬼神祈祷之事。楚竹书《曹沫之陈》存简60余枚,残损严重,可编联成几个片段,内容记载楚王与曹沫有关政治军事的讨论。楚竹书《鬼神之明》共5简,可编联成册,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曾见于《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楚竹书 《柬大王泊旱》 《鬼神明》
下载PDF
上博简《曹沫之陈》中的“交地”小考——兼论西周至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疆界形态
9
作者 韩虎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11,123,共11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收入一篇定名为《曹沫之陈》的古兵书,主要内容为春秋初期鲁庄公与曹沫之间关于对阵用兵之法的问对,其中涉及"交地"一词。此"交地"与《孙子·九地》中的"交地"为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收入一篇定名为《曹沫之陈》的古兵书,主要内容为春秋初期鲁庄公与曹沫之间关于对阵用兵之法的问对,其中涉及"交地"一词。此"交地"与《孙子·九地》中的"交地"为一。"交地"本为西周封邦建国时预留在各国封疆之间的"空白"地,法理上属于周天子。平时各诸侯国可以通过"交地"进行交通往来,但却不能任意占有。春秋时期,周王对诸侯国的约束力下降,先王之制失效,列国争相扩张,蚕食土地,"交地"不仅是列国争夺的对象,同时也是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交地"在本质上和传世先秦文献中的"间地"、"郤地"或"隙地"并无二致,只是在不同语境下的称谓差异而已。因此,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疆界并非都是错壤而处,封疆之间也存在着"间"、"隙"、"交"地这样具有一定宽度的中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洫 交地 隙地 间田 疆界形态
原文传递
先秦时期战功名称问题——上博简《曹沫之陈》的一个启示
10
作者 王青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96-99,共4页
上博简《曹沫之陈》简文"一人又(有)多,四人皆赏",是简帛材料上关于"伍"之间相保的明确记载,也是"战功曰多"的又一条注解。先秦时期以"多"作为战功的代称,当与自古以来战争的杀伐性质有关。而... 上博简《曹沫之陈》简文"一人又(有)多,四人皆赏",是简帛材料上关于"伍"之间相保的明确记载,也是"战功曰多"的又一条注解。先秦时期以"多"作为战功的代称,当与自古以来战争的杀伐性质有关。而以"多"释战功,可能源自远古狩猎后的论功行赏之俗。"战功曰多"之事,秦汉以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这从一个角度让人们看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战争观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功 上博简
下载PDF
楚简《曹沫之阵》豫教章新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思旺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第2期33-42,共10页
楚简《曹沫之阵》是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存在状态最为古老的兵家文献,以往论者对该文献的简支编联和简文释义存有较大分歧,其中尤以豫教章分歧最多。本文从解读其中关键的第25简的性质内容入手,继而对该简中的将军、嬖大夫、大官之师... 楚简《曹沫之阵》是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存在状态最为古老的兵家文献,以往论者对该文献的简支编联和简文释义存有较大分歧,其中尤以豫教章分歧最多。本文从解读其中关键的第25简的性质内容入手,继而对该简中的将军、嬖大夫、大官之师与公孙公子等进行考释,最后为豫教章提供了新的简支编联次序和文义解读,为进一步整理这部先秦兵家文献,也为从新的角度研究先秦军事思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阵》 《左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