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的名字叫红》叙事中的文化主题 被引量:10
1
作者 詹春花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我的名字叫红》是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重要代表作,小说展开了爱情、谋杀与文化三条线索的叙述,并形成了对应的三个主题,但其中文化主题居于主导地位。小说在叙事技巧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多个叙述者的多重角度,这种叙事策... 《我的名字叫红》是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重要代表作,小说展开了爱情、谋杀与文化三条线索的叙述,并形成了对应的三个主题,但其中文化主题居于主导地位。小说在叙事技巧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多个叙述者的多重角度,这种叙事策略与当代文化的多元性不无象征关系。小说还借众多人、物形象的行动和“声音”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人性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 多重叙事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的颜色——评《我的名字叫红》(上)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建德 《书城》 2007年第5期5-12,共8页
相信故事,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戴·赫·劳伦斯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一样擅长外交辞令,他们尊重读者的智力,不愿对作品中隐含的揄扬和贬斥作笨重的解释,要是面对不大知趣的追问,宁肯施放烟幕弹来遮掩自己可能存在的意图... 相信故事,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戴·赫·劳伦斯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一样擅长外交辞令,他们尊重读者的智力,不愿对作品中隐含的揄扬和贬斥作笨重的解释,要是面对不大知趣的追问,宁肯施放烟幕弹来遮掩自己可能存在的意图。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谈到《我的名字叫红》(以下简称《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小说 画家 读者 美术家 袖珍画 西洋画 细密画 奥斯曼帝国 君士坦丁堡 奥尔罕 威尼斯画派 帕慕克
原文传递
《我的名字叫红》的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林玉珍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第3期57-60,63,共5页
诺贝尔获奖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借用了众多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口吻来讲述一个涉及谋杀、爱情、艺术和哲学在内的故事,其叙事手法包含明显的后现代元素:1)将谋杀、爱情和文化等大众感兴趣的通俗小说元素融入历史冲突和文化冲突,是一部文... 诺贝尔获奖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借用了众多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口吻来讲述一个涉及谋杀、爱情、艺术和哲学在内的故事,其叙事手法包含明显的后现代元素:1)将谋杀、爱情和文化等大众感兴趣的通俗小说元素融入历史冲突和文化冲突,是一部文类混杂的后现代小说;2)包含众多的故事碎片,一再挑战故事的连续性、封闭型和完整性,给读者留下了大量仔细玩味的空间;3)众多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分别处于小说的不同叙事层面上,构成了多重声音的效果;4)以画喻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关注小说写作,表现了后现代小说的自我反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文类混杂 碎片化 多重声音 自我反映性
原文传递
解画的艺术——关于帕慕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欧梵 《书城》 2007年第6期70-74,共5页
一公元一二五八年,蒙古大汗旭烈兀(Hülagü)攻克巴格达,屠城杀戮,血流成河,当年最有名的书法家伊本·沙奇尔(Ibn Shakir)躲在寺院的尖塔上目睹惨状,以随身带着的纸和笔画下这一幅历史性的场面。他的视野显然是自上而下,中... 一公元一二五八年,蒙古大汗旭烈兀(Hülagü)攻克巴格达,屠城杀戮,血流成河,当年最有名的书法家伊本·沙奇尔(Ibn Shakir)躲在寺院的尖塔上目睹惨状,以随身带着的纸和笔画下这一幅历史性的场面。他的视野显然是自上而下,中文叫作"鸟瞰",英文也有所谓birds-eye view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慕克 故事 演讲辞 民间文学 演讲稿 我的名字 小说
原文传递
《我的名字叫红》:“新奥斯曼主义”之文学表达
5
作者 穆宏燕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共12页
土耳其共和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全盘西化和“去奥斯曼化”之后,在20世纪后期兴起“新奥斯曼主义”思潮,希望重新找回昔日奥斯曼帝国的荣光。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可谓作者的身份认同宣言,紧扣“新奥斯曼主义”思潮在土耳其的... 土耳其共和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全盘西化和“去奥斯曼化”之后,在20世纪后期兴起“新奥斯曼主义”思潮,希望重新找回昔日奥斯曼帝国的荣光。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可谓作者的身份认同宣言,紧扣“新奥斯曼主义”思潮在土耳其的兴盛。小说对“红色”追根溯源,讲述了大量有关绘画即“记忆”的故事,巧妙呈现出“红”与“黑”的辩证统一关系,意图唤起土耳其人对那璀璨壮丽的“红”的记忆、对曾经的“世界中心”奥斯曼帝国荣光的记忆。因此,尽管小说只有一章名“我的名字叫红”,但实际上“红”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题象征意象,表达了作家对土耳其民族渊源与荣光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新奥斯曼主义 奥斯曼帝国 文学表达
原文传递
橄榄之死——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文化杂合"的作家,在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中,作者借主人公"橄榄"之手将民族主义思想、西化主义思想双双谋杀掉,彰显了他的"文化杂合"理想。然而,面对现代土耳其对&q...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文化杂合"的作家,在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中,作者借主人公"橄榄"之手将民族主义思想、西化主义思想双双谋杀掉,彰显了他的"文化杂合"理想。然而,面对现代土耳其对"文化杂合"思想的不容忍态度,帕慕克只好让"橄榄"在小说的结尾毙命于一位陌生人的剑下,但同时也正是在"橄榄"的死亡中,帕慕克对东西文化关系和"文化杂合"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土耳其本土文化中的"呼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 文化杂合 呼愁
下载PDF
东西方文明的“混血儿”——用传记研究法解读奥而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2-65,共4页
《我的名字叫红》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而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本文运用传记研究方法,从作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对世界的态度、创作意图,人生经历来见出小说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作者向古老的伊斯兰文化致敬的... 《我的名字叫红》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而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本文运用传记研究方法,从作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对世界的态度、创作意图,人生经历来见出小说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作者向古老的伊斯兰文化致敬的创作动机以及艺术技巧上的东西合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而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 土耳其文学
下载PDF
我的名字叫红 被引量:1
8
作者 奥尔罕.帕慕克 沈志兴 阿福 《太湖》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古兰经》,“黄牛”章,第一一五节我是一个死人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已经有四天没有... 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古兰经》,“黄牛”章,第一一五节我是一个死人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已经有四天没有回家了,妻子和孩子一定在到处找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我的女儿 对我说 《古兰经》 第一眼 告诉我 花园里 奥尔罕 奥斯曼 这个世界
原文传递
“复盘”的细密与诱惑——细说《我的名字叫红》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谦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1,共2页
帕慕克的这部小说,有书本的厚度却少了些许文学的波澜壮阔,有情节的诡异却没有设计到让人佩服的程度,有行文的密实却没有张弛的节奏感。
关键词 我的名字 小说 文学评论 现代文学
下载PDF
恋父与弑父:《我的名字叫红》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玉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9-162,共4页
《我的名字叫红》再现了"弑父"这一历史的原初场景。年轻画家杀害或企图杀害文化意义上的父亲,是因为后者垄断了权力和生理快乐,并强令儿子们遵守现实原则。因此,弑父是新势力为达到权力和力比多的重新分配所采取的手段。跳... 《我的名字叫红》再现了"弑父"这一历史的原初场景。年轻画家杀害或企图杀害文化意义上的父亲,是因为后者垄断了权力和生理快乐,并强令儿子们遵守现实原则。因此,弑父是新势力为达到权力和力比多的重新分配所采取的手段。跳出文本,艺术领域的新旧之争反映了具有双重民族身份的土耳其对西方父亲的爱恨情仇,土耳其及帕幕克像俄狄浦斯那样,走在一条艰难的寻父之路上,同时竭力摆脱来自父亲的压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弑父 爱欲 权力 土耳其民族身份
下载PDF
“与读者成为同谋”——论《我的名字叫红》的第一人称叙事系统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茜 林晓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153,共4页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因其力作《我的名字叫红》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性特质的完美结合令东西方世界的读者折服。在"与读者成为同谋"的第一人称叙事中,有三个话语...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因其力作《我的名字叫红》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性特质的完美结合令东西方世界的读者折服。在"与读者成为同谋"的第一人称叙事中,有三个话语叙事系统:一是死者与凶手的话语叙事系统;二是动物与无生命物质的话语叙事系统;三是恋人间的话语叙事系统。这三种话语叙事系统,组成了完美的复调交响曲,真实呈现了后现代社会语境下土耳其人对民族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存在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 同谋 叙事
下载PDF
浅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叙事策略
12
作者 王芳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76-78,共3页
《我的名字叫红》是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该书中每个人物甚至事物都参与叙事,用直接对话的方式向至少两个以上的虚设读者发表议论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将叙事强度和速度掌握得精准到位,展现出极纯熟高明的叙事手法。
关键词 我的名字 多角色叙述 虚设读者 叙述强度与速度
下载PDF
从柏拉图到苏非:《我的名字叫红》析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楠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3,共3页
柏拉图《理想国》等著述对西方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其中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等宏论影响尤甚。新柏拉图主义发展了他的观点,并为基督教神学思维和路径提供了灵感,伊斯兰苏非主义同样也从中借鉴理论资源,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柏拉图《理想国》等著述对西方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其中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等宏论影响尤甚。新柏拉图主义发展了他的观点,并为基督教神学思维和路径提供了灵感,伊斯兰苏非主义同样也从中借鉴理论资源,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中有所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新柏拉图主义 苏非主义 我的名字
下载PDF
最后一秒钟思维告白的秘密——《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技巧解析
14
作者 赵金花 《钦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8-51,63,共5页
高超而含蓄的元小说的故事叙述手法和立体拼贴的结构逻辑,再加上不定点透视的故事叙述视角,《我的名字叫红》不仅以大胆的创新叙述凸现出与众不同,而且让读者再一次领略了新的讲故事方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让读者领略了新的读故事... 高超而含蓄的元小说的故事叙述手法和立体拼贴的结构逻辑,再加上不定点透视的故事叙述视角,《我的名字叫红》不仅以大胆的创新叙述凸现出与众不同,而且让读者再一次领略了新的讲故事方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让读者领略了新的读故事方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元小说 不定点透视
下载PDF
雅俗共赏的叙述策略——论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艺 李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11期64-66,共3页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别具一格的高超叙事艺术,运用新颖独特而不晦涩的叙述模式蕴含深广的文化内容。通过探寻《我的名字叫红》这部...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别具一格的高超叙事艺术,运用新颖独特而不晦涩的叙述模式蕴含深广的文化内容。通过探寻《我的名字叫红》这部作品多元的限知叙述视角、圆中圆与倒叙的叙事结构和通俗悬疑故事下深含的宏大叙事等就能明晓它既得到广大通俗读者的喜爱,又能敲开诺贝尔文学奖大门的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叙述视角 叙述结构 文化内容
下载PDF
解读奥尔罕·帕穆克的《我的名字叫红》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峰灵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7-29,共3页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文学史上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尔罕·帕穆克的重要作品。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叙事视角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主题的分析,旨在探讨奥尔罕·帕穆克对土耳其的民...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文学史上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尔罕·帕穆克的重要作品。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叙事视角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主题的分析,旨在探讨奥尔罕·帕穆克对土耳其的民族文化身份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思考与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罕·帕穆克 我的名字 文化身份 混杂性
下载PDF
文化失明的悲剧——帕慕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主题探微
17
作者 桂天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64-66,共3页
《我的名字叫红》展示了细密画在充满矛盾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艰难地维持着在君王和宗教之间勉强形成的脆弱平衡,并以自我封闭为手段逃避外在因素的影响.最终既无法回应现实生活,也不再能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环境变... 《我的名字叫红》展示了细密画在充满矛盾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艰难地维持着在君王和宗教之间勉强形成的脆弱平衡,并以自我封闭为手段逃避外在因素的影响.最终既无法回应现实生活,也不再能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这就是细密画衰落的原因。小说认为,文化的偏见及由此产生的对变化的恐惧无处不在.只有抛弃偏见,以一种历史的、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并创造自己的未来,才能融合一切有利因素,使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 细密画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世纪图像与文本的差异
18
作者 史怡然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70,共5页
在漫长而浩瀚的中世纪绘画中几乎难觅痕迹的踪影,因为那都是关于教义和历史的阐释。画师描绘的都是记忆中的形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讲述中世纪细密画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中就说,艺... 在漫长而浩瀚的中世纪绘画中几乎难觅痕迹的踪影,因为那都是关于教义和历史的阐释。画师描绘的都是记忆中的形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讲述中世纪细密画的历史小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中就说,艺术在当时公认的标准就是从不表现眼睛看见的,而是表现记忆与想象之物,甚至最一流的艺术大师都是失明眼盲为职业生涯的至高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我的名字 文本 图像 历史小说 艺术大师 职业生涯 帕慕克
原文传递
《我的名字叫红》的复调性对话
19
作者 郭建飞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3-95,共3页
《我的名字叫红》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作品。作品完全摒弃传统的"作者是上帝"的做法,以人物或者非人物作为叙述者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小说以谋杀案和爱情故事作为线索,隐藏其中的是第三种声音——... 《我的名字叫红》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作品。作品完全摒弃传统的"作者是上帝"的做法,以人物或者非人物作为叙述者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小说以谋杀案和爱情故事作为线索,隐藏其中的是第三种声音——文化底蕴。文章拟从巴赫金复调小说的对话性出发,来探析文本的深层涵义:不同声音的相互碰撞、互相妥协才使得事物具有存在的意义,才能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名字 叙述者 第三种声音 对话
下载PDF
本期书榜
20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上海文艺 小学数学 新华书店 龙门书局 中华书局 人教版 上海人民 江苏教育 我的名字 世界是平的 年级 长尾理论 于丹 使用手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